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国人看中国 > 正文
“洋人才”逆流 中国准备好了吗?
发表时间:2013-09-06 10:14 来源:国际网
由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精英到中国寻求工作机会,因为中国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发展潜力让他们看到“中国梦”的种种可能性。这是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人才自由选择和流动的结果。与此同时,中国应借助这股势头,在自身方面兴利除弊,营造一个对外来人才有持续吸引力的环境。

越来越多的西方面孔出现在中国大地上,除了旅游者、外企驻华代表、政府驻华官员、留学生等传统赴华群体,其他一些过去少有外国人涉足的行业也开始频现“洋面孔”。

《时代》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由于本国就业机会减少,年轻的西方学者开始涌向中国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那里收入丰厚且工作轻松,还有住房补贴和减税等福利,令他们乐不思蜀;《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则观察到,外国飞行员热衷于给中国的航空公司打工,尤以美国人的比重最大,截至2012年中国已发放了1778张外国飞行员执照。

学者和飞行员,分别象征着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知识精英和技术精英,均属于高端人才。由此看来,伴随着中国“海归”的大幅回流,西方国家的高端人才也越来越被中国的饭碗所吸引——中国经济的活跃度、开放度、发展潜力让他们看到“中国梦”的种种可能性。

一个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是决定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直是全球人才争夺战中的大赢家,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一流的大脑”都对“美国梦”趋之若鹜,而美国也正是仰仗源源不断的外籍移民,攻克核计划、登月计划,建起硅谷……成就其超级大国地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经济放缓的西方遭遇历史上第一次人才逆流时,富有生机、充满机遇的新兴国家迎来了“人才的春天”。这是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人才自由选择和流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一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一般自然而然。

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了,中产阶层壮大了,出行和教育的需求都会提升,中国正成为教育消费大国、旅游消费大国;中国为了保持发展后劲,正加紧对科研和教育不断投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力量;中国要打造经济“升级版”,就需要借助外脑外力,不拘一格降人才。

如果说经济前景是吸引人才流入的首发因素,学术科研环境则是能否留住人才并持续引进人才的关键因素。随着越来越多外国学者加入中国高校教研队伍,能否带来一股锐气,产生“鲶鱼效应”推动中国学术科研机制的改革,值得期待。

当然,并不排除有的外籍学者一时难以适应,必须做好充分的、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或者某些洋学者的引入不过是一些高校“与国际化接轨”的门面工程,沉迷于“外来和尚好念经”,拿着高薪却不学无术,这样的伪学者只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也迟早会在中国混不下去。

从构成看,有教育界人士指出,目前赴华的西方学者主要是年轻学者和退休后的老年学者,而正处学术科研生命力最旺盛期的中年学者偏少;商学院的居多,而需要深厚积淀的人文社科类的少。而从报道看,中国对外籍飞行员的引入也存在门槛低的弊病。可见,中国对西方精英的吸引力仍是“微弱”的,中国科研院校、各行各业对“外脑”的引入还需要精益求精,更有规划性和长远眼光。

不管是过去中国人移民美国追寻“美国梦”,还是现如今“洋面孔”涌向中国追寻“中国梦”,都缘于人类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渴望,都应该得到肯定与祝福。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借助这股势头,兴利除弊,营造一个对外来人才有持续吸引力的环境。

(转载自中新网,系美国《侨报》文章)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