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重游纽约海港——四十年变迁感怀
张庭延
发表时间:2013-09-22 10:30 来源:国际网
对于许多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外交事业的外交官来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世事沧桑,风云变幻,不禁令人感慨。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张庭延,曾长期活跃在中朝韩外交事务之间,可以说是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几十年来“三国”关系的此消彼长,阴晴圆缺。

随旅游团,从多伦多出发,我又来到纽约曼哈顿区,乘观光船游览纽约海港。我曾经来过这里,也曾乘船游览,但光阴荏苒,竟然过去了四十年。回忆历史变迁,不禁感怀万端。

1973年9月,我曾来过纽约,参加联合国讨论朝鲜问题。那是联合国第一次把朝鲜问题列入议程,也是朝鲜、中国等国家坚持不懈争取的结果。我那时在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任职,主管朝鲜半岛事务,熟悉半岛情况,又懂朝鲜语,于是就被派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当时中美还没有建交,但双边关系已开始松动,尼克松总统已经访问过中国。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利用这个形势,对美国开展了工作,避免了两个针锋相对的议案付诸投票表决造成尖锐对立,而是通过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了解散所谓「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决议,虽未达到解散“联合国军司令部”的目标,也可说取得了初步成果。

记得在紧张工作之余,我们曾乘船游览纽约海港,当时我们男士都穿着深色中山装,女士都穿着深色套装,无论在码头等船时还是登船之后都很扎眼,与穿着五颜六色的外国人有鲜明的差别。当时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墨守着传统模式,也只能忍受着内心的不自在。又过了六年,中国终于打开了国门,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中美也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世界面貌由此发生来巨大变化。

我还想到当时中国与韩国的关系,与今天迅速发展的中韩关系相比,不禁觉得可笑。当时朝鲜问题在联合国第一委员会讨论,每次进入会场,我们都从韩国代表团身边经过,但视若不见,不打招呼,更不寒暄。韩国代表团对我们也是如此。中国与韩国的关系,当时是互不承认、互不来往,没有任何松动。特别是在联合国,双方代表团更是严守外交纪律,因为双方在讨论中互为对手,要争个高低。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又过了近十年,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和朝鲜半岛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对韩国的政策,中韩关系才有了松动。最初在国际多边活动中接触,后来扩大到民间直接贸易,相互在对方首都设立了代表处,再后来韩国和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中韩开始了建交谈判,这个过程又用了近十年。1992年8月,中韩正式建交,结束长期隔绝的不幸时期,掀开双边关系新的一页。记得我出使韩国期间,一次活动中曾遇到韩国前外务长官朴东镇,他1973年曾任韩国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讨论朝鲜问题,我曾在他面前走过而未与他寒暄。提起往事,两人都笑了起来,不约而同地说:「无可奈何,这就是历史!」

我还想到居室书房挂着的一张照片。四十年前我到纽约,在乘船游览纽约海港时,我倚在船舷上,以世贸大厦为其背景,留下了一张纪念照,这张照片一直挂在我的书房,几次搬家也保存完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想,我再不会有机会去纽约,去这个世界最大的城市。

但意外的事情发生,2001年9月的一天,我去参加一个中韩研讨会,晚上与老朋友韩国前外务长官韩升洲、前财务部长官司空壹一起吃饭,谁知就在我们吃得高兴之时,纽约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瞬间这座宏伟建筑被彻底损坏。晚饭后我回到家里,从电视中看到这个惨烈的画面,世界闻名的建筑顷刻化为乌有。9月11日,我永远记住那一天,世界也永远记住那一天。由此我更加珍惜书房挂着的那张照片。现在,四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又站在纽约海港的游船上,迎着海风,倚着船舷,举目四眺,纽约这座世界级城市,高楼林立,风光依旧,唯一的变化是昔日的世贸大厦已不复存在,但取而代之的一座一百多层的新建筑正在拔地而起,顶端已矗入云霄,它将成为纽约的新地标。

回顾历史,思绪万千,我感叹岁月的流逝,赞叹局势的变迁,对风云变幻的明天,我更寄予无限的期待。

2013年8月31日于多伦多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韩国大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