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走出国门 > 正文
林毅夫: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最大挑战
发表时间:2015-01-26 16:53 来源:国际网
因为国内工资快速上涨,让中国很多密集型加工企业向外转移,直接投资。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是让他们实现创造就业、增加出口、创造外汇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窗口。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讲,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心理准备、人才准备严重不足。到海外投资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的政治、法律环境,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还有语言问题。由于来得太快,大部分的企业还没做好准备。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在投资有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再加上必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就能够得到保障。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有利于世界

中国对外投资,传统上有三个类型:一是获取资源,因为中国是快速发展又资源短缺的国家;二是基础设施,因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竞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基础设施;第三个是进入到当地市场,因为如果在当地投资,可以克服一些关税壁垒、进入壁垒。

过去这三个方面都是经济活动互利双赢。但是如果展望未来,我觉得有两个新的越来越重要的对外投资值得重视。一是要到发达国家获取技术,因为中国要继续发展,一定要继续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我们在不少行业跟发达国家有技术差距,到海外通过并购或者是用购买专利的方式,把这些技术引进来是有利于加快中国自己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其实发达国家会很欢迎,因为它们从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以后,经济上普遍比较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欢迎外国的直接投资,包括中国到那里获得以技术为主的直接投资。

除此之外,中国现在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国内的工资不断上涨,将会出现像六十年代时候日本那样的情况。因为工资上涨,日本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帮助亚洲四小龙实现工业化、品牌化。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亚洲四小龙同样面临工资上涨的困境,之后它们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把中国变成世界工厂。

目前中国出现了日本六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在八十年代的同样情形。因为国内工资快速上涨,让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很多密集型加工企业,会出现向外转移的直接投资。而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是让他们实现创造就业、增加出口、创造外汇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窗口。

在这一点上,从整个发展态势来看,中国跟日本六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八十年代的态势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个量的不同,日本在六十年代的时候整个制造业的雇佣人数是970万人,八十年代的韩国整个制造业的雇佣人数是230万人。但这一次中国制造业的雇佣人数,按照去年第三次工业经济普查所公布的数字,是1.24亿人。未来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往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候,可能会带来全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工业化浪潮。这一方面有利于世界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双方都是互利双赢的。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人才准备严重不足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外资提供者,将来可能还会更大。但是对中国企业来讲,最大的挑战是心理准备、人才准备严重不足。因为在五到十年前中国讨论的可能还是怎么吸引外资,现在突然变成了到海外投资,我们有些企业不走到海外去,根本就没办法面对工资上涨、定单流失的挑战。

拿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我最近到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主要生产地(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去看,发现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当中,80年代左右转移到中国大陆的那些港资、台资企业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大陆企业发现工人难雇,利润不断消失,也想到海外去,但是不敢去,因为这个转变来得太快了。非洲有54个国家,每个国家的状况都不太一样,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企业过去实际上是在国内接定单,现在要把工厂转移到海外去,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它们要利用好国内外资源,但中国企业的人才储备不足,这是到海外投资的最大障碍。

无论怎么样,到海外投资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文化,了解当地的政治、法律环境,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还有语言问题。由于来得太快,大部分的企业还没做好准备。

中国产业转移将带来全世界发展机遇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是一个经济活动,按照经济合理性来进行。所以,对于投资接受国是有益的,这是很重要的基本原则。中国企业到非洲或者拉丁美洲国家去投资,当然有不少是在资源领域,但它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遵循市场价格的。所以,这些资源富国接受企业的投资,对本国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比如过去这十年,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当中有七个在非洲,其中有很多是资源密集型国家,它为什么会发展得那么快?跟中国在非洲的资源投资直接相关,中国的投资给它带来外汇、带来资金。

第二个是基础设施,这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基础设施,交易成本就很高;由于交易成本太高,比较优势发挥不出来。到拉丁美洲、南亚、非洲做基础设施投资,这都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同时给当地带来好处。中国企业进入到当地市场,创造了更多就业,提供了好产品、高新技术,这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大有裨益。

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的情形普遍比较疲软,由于所属国经济发展不好,很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濒临破产,在这种状况下,中国企业收购、兼并,对这些企业是有好处的。

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为止的250多年中,除了少数几个石油资源大国外,人类社会从中等收入进入高等收入、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经历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期。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劳动力从农业人口变成现代制造业人口,从而建立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逐渐爬上产业结构升级的台阶,这是所有成功国家的惯例。

现在中国有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升级,这部分产业会转移出去,这就促使其它发展中国家进入可持续快速发展期。抓住这个机遇,很多发展中国家会像中国过去三十年那样快速发展。所以,中国在对外投资上最大的贡献,是按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开创了全世界国家共同快速发展的机遇。

利用国际担保机构分担风险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如果没有经济合理性的投资,肯定不能得到回报,在此基础上如何控制风险?国际上有很多分担风险的机构,比如多边投资保险机构等。经济合理性再加上必要的风险控制手段,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就能够得到保障。如果能给投资接受国带来更多好处的话,那么政策风险也会相对少一点。

所谓“腾笼换鸟”,是指加工产业里附加价值比较高的,比如品牌、渠道管理、研发可能在中国运行,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转移出去。过去60年代的日本这样做,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也这样做,这是经济规律,有利于加工产业向服务产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后,中国产业得到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刺激服务业的发展。

(以上为作者在2015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的演讲,文章转自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