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国人看中国 > 正文
《俄罗斯友人看中国》中文序言
季塔连科
发表时间:2013-03-27 10:32 来源:国际网
2011年10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决定在欧亚地区各国启动出版《外国友人看中国》系列文集项目。该项目作为庆祝中国与欧亚地区国家建交20周年的一项举措,旨在加深该地区各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增进中国人民与该地区国家人民的友谊。这一纯民间的区域性公共外交项目在中国是首创。

主编寄语

对于一个毕生60余年研究中国并在俄罗斯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来说,也许没有比作为本书的主编更让我快意且义不容辞的事情了,因为这本书汇集了各个时期访问过中国的俄罗斯学者、记者、社会活动家、专家们关于中国的文章和回忆。

当然,我不会像一个编辑一样去修改书中作者的稿子,因为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家,其中有俄罗斯著名外交家、中国历史及亚洲国际关系专家齐赫文斯基院士,著名汉学家和外交家、国务活动家、俄罗斯联邦会议上院议员、历史学博士罗高寿,著名记者、中国和日本文化资深专家奥夫钦尼科夫,还有一些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和资深汉学家,例如李福清院士,沃斯克列先斯基教授,经济学博士沙巴林,以及我们资深儒学专家、俄罗斯儒学协会会长、俄罗斯功勋科学活动家、历史学博士佩列洛莫夫教授。书中的其他作者也都是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在此不一一提及。每位作者都有权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观点。

俄中友好协会中央理事会很早就打算出一本俄罗斯友人关于中国的回忆文集。因为在俄罗斯有太多热爱中国的朋友,其中包括为数不多依然健在的参加过1945年解放中国东北地区的苏联红军老战士,以及上世纪50年代来中国参加工业、科技、教育、文化援建的数千名苏联专家。

然而,由于经费原因这个美好的计划一直处于搁浅状态。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好的想法是不会被埋没的。维尔纳茨基院士说得对:好的想法不会被埋没,它们深深地植根于智力层,等待着赏识自己的伯乐。

果不其然,伯乐来了。前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我国人民的老朋友,同时也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的张德广先生在莫斯科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时向我建议,希望中俄两国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出版一本关于中国的书。2011年10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于振起受理事长的委托正式提议在莫斯科出版《俄罗斯友人看中国》一书。这一提议得到我们的热烈支持。

于振起先生在提议的同时邀请我担任该书的主编。

我和俄中友好协会中央理事会的同事与助手一起承担起这项工作。一位是协会的第一副会长库里科娃女士,另外两位是协会中央理事会的执行秘书维尔琴科和图尔恰克。我们发出了大量征稿函,并与许多专家进行了电话沟通,最终确定了一个能够按时提交文章的作者名单。

我们收到的文章不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主题上都可以用一句中国古语来表示,那就是“百花齐放”。至于后半句“百家争鸣”,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文集里没有出现。所有的作者都对中国人民充满着真挚的感情,赞叹中国的辉煌成就,坚信发展和巩固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重大历史意义。当然,那些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苏中关系蜜月期、冷淡期以及60—80年代冲突期的人们在自己的文章中不可能不提到两国关系的艰难岁月,但是当作者们提到这些事情时,并没有谴责某一方的过错,而是从尊重中国朋友、为当代提供警示的角度来表达观点。俄中领导人在签署完历史性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之后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这句话对于两国的后人永远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作者们畅谈了他们的对中国的发现,他们的中国之路,他们对伟大的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两国友好合作前景的展望,这些思想和回忆是他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和梳理。我想,读者们看完以后是会有所触动的。

在我看来,作者们关于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形成与意义的思想具有特殊价值。两国之间的关系从20世纪末到今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以及共同发展的关系。

借此机会我要向俄中友好协会的热心人士表示感谢,感谢为本书出版提供编辑和技术帮助的我的远东所的几位同事,他们是:经济学副博士乌沙科夫,别里丽娜,加卢什科,休罗娃。

(作者为俄中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