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印度地位崇高,只有人让牛,没有牛让人。在印度有授受关系时须用右手。禁止喝含酒精的饮料,禁止穿戴皮革制品。“3”和“13”是忌数。与印度女性打招呼只能用合掌颔首的方式。不能直接触摸印度人的头部。参观寺庙时,必须脱鞋。此外,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而用手进食。 |
我在大学攻读南亚专业,在外交部工作中有二十五年同印度打交道。几十年来,印度对我来说仍犹如一个蒙上面纱的女神,美丽、神秘,令人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之一:一部没有“信史”的悠久历史。印度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但是缺乏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人们只能从出土的历史文物、家喻户晓的长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宗教经典著作以及希腊和中国古代史书有关印度的记载,来帮助判断印度历史发展的轨迹。希腊历史学家记载了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人同印度孔雀王朝的战争,以此后人才得知孔雀王朝开国皇帝旃陀罗笈多及其孙子阿育王所处的年代。在比哈尔邦的鹿野苑,我看到了公元公元前2世纪的阿育王柱。阿育王征战一生,杀戮无数。但他在统治的鼎盛时期却幡然悔悟,皈依佛教。他当年下令在全国竖立的刻满诏文的石柱,历经千年风雨存留至今。现在,印度的国徽就是阿育王柱顶端三头脚踏大法轮、背靠背面向四方的雄狮雕像。 在比哈尔邦,除了鹿野苑,我还瞻仰了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在公元5世纪初到访过的佛教圣地菩提伽耶以及唐代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30年代学习和讲学过的那烂陀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印度历史的宝贵文献。 不可思议之二:一个多宗教、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印度有诸多种族,其中人口超过千万的种族有10个,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到过印度的人都会感受到那里浓厚的宗教氛围。印度是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锡克教、世界大同教的发祥地。印度11亿多的人口中有近9亿印度教教徒,1.5亿多穆斯林,上千万的锡克教教徒、天主教教徒和佛教教徒。印度教寺庙和清真寺遍布全国城乡。印度教的湿婆神和印度人喜爱的“甘乃什”(象头人身神)到处可见。有时在大街上可以看到苦行者。有的正襟危坐,闭目静默;有的赤身裸体,仰卧闹市,纹丝不动,任凭风吹雨打。他们执意苦行,以求逃避轮回之苦,到达彼岸,实现人生最高的境界——解脱。 不可思议之三: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宝库。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的著名博物馆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出土文物。古建筑、石雕、壁画遍布印度各地。笔者有幸参观过德里修建于11世纪的古特伯高塔、莫卧儿王朝的皇宫“红堡”、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比哈尔邦的佛教建筑、旁遮普邦的“金庙”、奥里萨邦的“太阳神庙”、拉贾斯坦邦斋浦尔的“风宫”、中央邦克久拉霍独具一格的性力派石雕塔群、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阿旃陀和爱罗拉石窟、迈索尔邦的“大皇宫”、卡纳塔克邦的耆那教创始人“大雄”的巨型裸体石像、果阿邦的天主教堂。这些留给我的一大印象就是其建筑、石雕、壁画等各色文物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制作精美,构成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宝库、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一卷鲜活的印度历史的缩影图。 不可思议之四:一支古老与现代、文明与落后、贫与富交相辉映的万花筒。印度人既崇尚和发扬传统,又追求和创造时髦。印度妇女喜欢穿“纱丽”,普通百姓爱好民族服装。“印度小姐”笑傲世界模特大赛。印度的软件业一枝独秀,航天事业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贫富、地区、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三分之二的农村妇女目不识丁。印度人以“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自豪,但千百年来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贱民制度”虽已废除,但广大低种姓者依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宝莱坞”的耀眼光芒照不亮千百万人栖身的“贫民窟”。踏上印度的国土,呈现眼前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景象。然而,看待印度,不要瞎子摸象、不要人云亦云。印度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却拥有振兴的良机。不可思议的印度正在加快前进的步伐。 (作者曾任中国驻印度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