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布)人见到外国客人,总是显得彬彬有礼,先是热情打招呼,然后握手致意,有时甚至要拥抱亲吻。在谈话的时候,刚果(布)人边谈话边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弹出“达达”的响声,表示交谈十分投机;头部上下轻轻摇动,表示对客人所讲的事情怀有异常惊讶的赞美之情。刚果(布)有各种宗教,各教教徒严守各自的教规。刚果(布)人的主食有大米、玉米、大麦、木薯和各种豆类等,副食有猪肉、牛肉、羊肉、鸡、鱼、土豆、蔬菜等。人们爱吃各种水果,爱喝香气四溢的香蕉酒。刚果(布)人的生活里离不开歌舞,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艳丽的民族服装,伴随着悦耳的歌声在林荫道旁、公园、田头翩翩起舞的情景。 |
翻开非洲地图,发现在中部的刚果河两边各有一个刚果。为了区别,人们不得不在这两个国家的名字后面各注上它们的首都名称:刚果(布)和刚果(金)。 古代,它们同属刚果王国,后来分别被法国和比利时占领,便分成了两个国家。首都的名字都是以殖民者的名字命名的,布拉柴维尔是纪念最初占领刚果的法国殖民者的名字命名的,布拉柴维尔是纪念最初占领刚果的法国殖民者布拉扎,直译为布拉扎之城,后来演绎成布拉柴维尔。金沙萨原名利奥波德维尔,这个利奥波德就是当时比利时国王,独立后刚果(金)的首都才称金沙萨。两个国家的首都隔河相望,有轮渡相连,来往十分便利。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刚果(布)至今仍保持着许多传统文化习俗,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了不少的变化。可以说它是处在新旧生活碰撞之中。最能体现新旧生活差异的莫过于婚俗了。农村娶媳妇须付彩礼,彩礼就是姑娘的身价。如果付不起彩礼,经女方家长的同意,男方可以自愿到女方家中进行无偿劳动,以抵补彩礼。按照传统观念,父母视女儿为“财产”,认为女儿出嫁获得一笔报酬是理所当然的;男子则认为向女方家送彩礼更能表达诚意。 农村是以大家族为基础的,南方以母系为中心,北方以父系为中心。同族禁止通婚。在母系家族中,舅舅对外甥的婚事具有主婚权利。男子娶妻,除给女方家送彩礼,还要给新娘的舅舅送去同等价值的礼物,而且从第一次求婚开始,一直送到第一个孩子降生为止。男方家举办婚礼,由舅舅负责操办、做主婚人。在父系家族中,酋长掌握婚姻的决定权。男女订婚、结婚均需要向酋长送礼,并得到酋长的认可。酋长是当然的主婚人,仪式的第一项内容就是新婚夫妇、双方家长和各位来宾向酋长跪拜行礼。新婚夫妇在蜜月期间,天天要前往酋长那里请安。 城里婚礼大多与国际雷同,先在教堂,后赴婚宴。婚礼结束后,新人乘坐装扮得五彩缤纷的婚车,在亲朋好友的长长车队护卫之下,沿市区繁华街道缓缓而行,招摇过市。车队来到新娘的家门前时,新郎即下车向迎候在那里的岳父母行跪拜大礼,感谢他们对自己妻子的养育之恩。客人们纷纷向新娘父母亲表示祝贺。新娘的父母差人送上早已备好的茶点,招待来宾。稍事休息后,车队又浩浩荡荡地驶向新郎家。新婚夫妇向高堂、兄嫂、重要客人行礼后,被送入洞房。 庆贺活动一般要持续十天半个月,凡是前来祝贺的人们,即使是陌生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有的还会得到新婚夫妇的赏金。有的新婚夫妇为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不惜花费重金,请客人们品尝大象肉、河马肉等珍稀野味。 刚果人历来注重婚姻道德,有知识、有修养的男子讲究寻找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夫妻相濡以沫,感情真挚,方能家庭幸福美满。一对老年夫妇遇上结婚50周年的“金婚”,子女们一定要为他们举行一个隆重的纪念仪式。寿星一身盛装,在高朋满座的热烈气氛中,子孙们向他们拜贺,宾客们更是交口称赞恭喜。“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中国的俗语用到非洲仍是非常合适的。非洲人能活到70岁的人为数不多,夫妻双双活到70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刚果人非常重视金婚纪念日,即使经济再窘迫,也要想方设法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作者曾任中国外交部非洲司一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