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向援非“白衣天使”致敬 ——为中国医疗队援非60年而书
黄桂芳
发表时间:2013-05-08 11:27 来源:国际网
1963年4月6日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拉开了新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以医疗队为主要形式的卫生合作和援助的序幕。在长达一个甲子的寒来暑往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不懈地向遥远的非洲大陆派遣医疗队,为当地人民无偿提供医疗援助,这一义举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中也为仅见。数以万计的“白衣天使”,不仅为非洲民众治愈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更成为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真诚友好、发展团结合作关系的典范。

崇高的使命

1963年,阿尔及利亚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全世界发出紧急医疗援助的呼吁。尽管当时我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元气尚未恢复,但为了支援阿尔及利亚人民,中央领导仍毅然作出决定,第一个响应阿政府的邀请,迅速组织以湖北省为主,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湖南、辽宁、长春等地的24名优秀医务人员,于当年4月6日组成了第一支中国医疗队赴阿尔及尔市郊的一所医院工作。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向桑给巴尔(1964年,由江苏派出)、索马里、刚果(布)、马里、坦噶尼喀和毛里塔尼亚派出医疗队。70年代,同我国建交的非洲国家已达44个,我国相应加大了援非力度,促进了我国援非医疗队的蓬勃发展。我国陆续向苏丹、赤道几内亚、塞拉利昂、突尼斯、扎伊尔、埃塞俄比亚、多哥、贝宁、赞比亚、中非、乍得等国派出医疗队。80年代,我们继续扩大受援国范围,先后向博茨瓦纳、吉布提、卢旺达、津巴布韦、乌干达、利比亚、佛得角、利比里亚、布隆迪、塞舌尔派遣医疗队。

进入21世纪,2000年开创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关系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双方进一步加強了解和互信,合作的机制更趋成熟,保证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制度支持。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公布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中,中国政府郑重承诺,3年内为非洲国家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援助,用于向非洲国家提供防疟药品和设立30个抗疟中心;3年内将根据自身能力及非洲国家需要,续派、新派和增派医疗队,并同非洲国家积极探索派遣医疗队的新方式,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所需的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和改善医疗设施,培训医疗人员。这些措施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

自1963年起至今,中国己向47个非洲国家和地区派出了1.6万名医务工作者,共诊治疾患的非洲民众2.6亿人次。中国大陆除西藏、新疆、贵州和海南外,全国各地卫生部门都承担了医疗队的任务。

这些援非的中国“白衣天使”,为履行救死扶伤的光荣神圣使命,告别家乡和亲人,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非洲大陆,在远离大城市的穷乡僻壤,为黑人兄弟姐妹问疾送医。他们直面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克服了语言关、生活关、环境关、心理关、医疗关,救助了数以亿计人次的生命。

6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医疗队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帮助下,不仅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成功地开展了心脏手术、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难度较大的医术服务,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他们不仅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还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药技术以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办法带到非洲,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中国医疗队还通过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工作,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医疗技术,促进了受援国医疗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

艰辛的事业

中国援非医疗队足迹踏遍47个非洲国家和地区。他们克服当地生活、医疗环境差、药品短缺等诸多困难,提供无偿医疗援助。非洲是疟疾、霍乱、艾滋病的高发区。这些致命的疾病对医生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职业危险,特别是在外科、妇产科这类出血性较多的手术中,被感染的几率就更大。中国援非医务人员正是在同这些人群接触中随时接受考验。这些“白衣天使”不顾自身的安危,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患者做了一例又一例手术。

江苏省从1964年起就承担起向非洲桑给巴尔和马耳他等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的任务,至今已派出51批、900多人次。江苏派出的医疗人员都是各家医院的精英。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有着精湛的医术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在受援国开展卓有成效的医疗服务。笔者1987年随访桑给巴尔时听说江苏医疗队在当地最大的公立医院“娜兹毛佳医院”诊治患者,这所医院的医疗条件相当于中国乡镇医院的水平,医疗设备和药品短缺,医护人员更是严重不足。我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了医院的顶梁柱。他们总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当地居民对我们代表团夸奖说:“中国医生是好样的,他们是我们病人的救命恩人!”陪同的当地官员说:“这些中国医生是既高明又敬业的专家!”后来,我还听说在奔巴岛的徐龙启队长曾创记录在一天之内连轴转连续做了12台外科手术。桑给巴尔常年缺水,医疗队员为用水费尽脑筋,千方百计储水,以保证基本生活所需。多可敬的“白衣天使”呀!

南部非洲是世界上艾滋病最猖獗的高危区。上个世纪末,我曾在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工作、生活近3年。难得在首都见到来自湖南省的医疗队人员,他们10来人分散在哈拉雷和布拉瓦约两个城市的5所公立医院从事医疗援助工作。年轻的男、女大夫住在简陋的平房,过着清苦的生活,还遭受缺水停电和被人入门抢劫等意想不到的境遇,但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无私无畏,坚守岗位。在此之前,我曾到过邻国的博茨瓦纳和赞比亚。博、津、赞都是艾滋病肆疟之国。在博茨瓦纳和赞比亚进行医疗援助的大夫是分别来自福建、河南及军医组。在上述三国的我援外医疗队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惊人的勇气和精湛的医术,直面艾滋病魔没有退缩。他们几乎每天要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身体和血液近距离接触,为解除或减轻患者的病痛做手术或针灸治疗。有时大夫在做手术时,病人的血喷到身上和赤裸着的手臂上,如果大夫的皮肤表面有破溃的地方,而病人的血液又带有病毒的话,或者在做手术时,不慎被接触过患者的针头扎破手指,就很容易受到感染。这时,大夫必须异常冷静,迅速用力挤压伤口,尽量使可能存在的艾滋病毒随血液排出体外,并用酒精消毒。因而,有人描述我们这些“白衣天使”,是“在刀刃上起舞”“游走在生死线上”!中国医疗队在简陋与恶劣的环境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辞艰辛,无怨无悔地履行着医生的神圣职责。

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援非医疗队成员们是非洲朋友们“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白衣天使。他们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维护医术的圣洁,救死扶伤,执着追求,孜孜不倦。他们在非洲气候炎热干燥、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缺乏医生、药品和医疗设备的条件下行医治病,为我国赢得了荣誉。同时,他们在非洲人民中让原本抽象的“中非友好”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起到外交使团所不及的作用,他们是民间友好使者,是中非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

60年来,中国援非医疗队作为我国新型的援助方式,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中国援非医疗队员牢记祖国的重托,发扬甘于奉献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尊重和广泛称赞,其中有721名医疗队员荣获所在国颁发的总统勋章、骑士勋章等各种荣誉,但也有47名优秀医生为非洲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埋在异国他乡。中国医疗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增进了受援国对中国的了解,以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树立了一座座中非伟大友谊的历史丰碑。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铭记在非洲朋友心中!

坦桑尼亚“独立之父”尼雷尔高度评价我国医疗队,他说:“我信任中国医生,他们不但医术高,而且责任心强。”毛里塔尼亚总统海德拉说:“中国专家最善于埋头工作,工作效率高。中国医生不畏艰苦,在我国历来缺医少药的地方工作,受到群众热烈的称赞。现在群众每当遇到疑难病时,便说需要找中国医生。”2000年6月,我离任前夕,津巴布韦卫生部长斯坦普斯博士特地驱车前来大使馆同我话别时说:“中国医生个个是好样的!真不可想象,他们在恶劣环境中竟做出西方医生高薪也不愿做的、第一流的工作。今后,希望津中两国在防治艾滋病、疟疾、性病等南部非洲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共同研究,更加密切加强医疗合作!”……几十年来,正是这些“白衣天使”在非洲大地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生态、造福无数百姓。他们不断的耕耘,让中非人民友谊之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在我国和非洲受援国之间架起真诚合作的友谊桥梁。我们谨向这些劳苦功高的我国援非医疗队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津巴布韦大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