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走出国门 > 正文
古老的山国阿富汗
张敏
发表时间:2013-09-26 10:27 来源:国际网
阿富汗人视左手为肮脏和下贱之手,所以使用左手抓食、递物都是极不礼貌的。数字之中他们忌“13”、“39”,认为这些数字有消极的含义。黑色是阿富汗人喜爱的传统颜色,是谦逊、庄严和隆重的象征。他们路遇熟人需行礼时,一般不脱帽,因为依照礼俗,戴着帽子才是礼貌的表示。在阿富汗,陌生男女不能主动交谈。

历史悠久的阿富汗境内有许多属于不同历史年代的文化遗迹,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伫立于巴米扬砂岩峭壁上的两尊大佛和七百多个石窟造像群,其中的一尊是现今世界上最高的立佛。这个佛教遗迹被列为阿富汗本国古代七大艺术杰作之首,并与中国的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大佛宏伟的造型和刚劲的风格,令观者无不为之赞叹。2001年发生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文化灾难,差不多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紧急的抢救行动,大佛也因此一度扬名天下,但最终还是全部被炸毁,令人遗憾。其实,这座遗迹的真正历史价值在于,是它把东西方多种艺术风格完美地融为一体,集中展现了阿富汗文化的多元性。它向人们诉说着阿富汗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阿富汗所在的地区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过多么重要的作用。

阿富汗地理上处于亚洲西南部,但到底应该把它划归中亚、西亚还是南亚,众说不一。不过提起阿富汗这个名字,人们一定会把它同高山联系起来。其国土的绝大部分被高山、高原和沙漠占据着。雪岭连绵的兴都库什山脉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脉之一。它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自东北向西南逶迤而行,绵延起伏,横贯阿富汗全境。古代经典《阿维斯陀》把它描绘成“比雄鹰飞得还高的地方”。正是兴都库什山脉用自己长年不断融化的雪水和群山环抱中的一片片绿洲孕育和滋养着阿富汗的民族和文化,所以它被比喻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阿富汗所在的地区四周紧邻古老的文明中心,这里既是东西方文明的分界地带,又是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汇处。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尽管有大山形成的天然屏障,一些著名的隘口还是为相继而来的外部入侵者和往返商旅提供了方便。于是,这一地区成了亚欧大陆各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东西方向通道,也是亚洲北部游牧民族南下至印度次大陆或至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的必经之地。数千年间,雅利安人、塞族人、安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先后通过兴都库什山脉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山口,进入这个地区。他们不仅带来了士兵,也带来了文化和宗教的使者。其中不少人就留在了崇山峻岭之中,同当地居民融合,成为阿富汗的先民。在这个过程中,阿富汗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数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沉淀了无数文物瑰宝。这些文物代表着阿富汗的文化历史特征,证明这块土地上曾有多种文明共存。这些文物对研究东西方文明交流弥足珍贵。在20世纪末战乱之前,有来自许多国家的考古专家聚集在这里协助考察古迹,并屡有惊人的发现;也有外国的学者时不时地就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的形成及其贡献等各类专题举办过国际研讨会。最被阿富汗人引以为荣也是最受学者关注的,当属形成于贵霜王国时期的“犍陀罗艺术”。穿越阿富汗境内的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当时世界的四大强国——汉代中华帝国、贵霜王国、安息和罗马帝国,沟通了人类文化核心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在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形成的犍陀罗艺术,标志着当时佛教造像水平的最高峰。它是在印度传统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希腊、波斯、大夏和罗马风格而形成的一派。即运用希腊雕刻的表现方法,刻画印度佛教的主题,把印度艺术的雍容典雅同游牧民从亚洲大草原带来的疾风暴雨式的风格融为一炉。其影响广及印度、中国、日本等国。

巴米扬境内的佛教遗址被认为是后期犍陀罗艺术的巨制。这个佛教圣地位于阿富汗中部高寒山区,地势平坦,环境优美恬静,曾是仅次于印度比哈尔邦的第二大佛教中心,也是希腊、印度、波斯文化交流的繁盛之地。大佛的不幸遭遇丝毫也改变不了过往的历史。人们正期待着有朝一日大佛和其他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在得到修复之后,重新向世人绽放其耀眼的光芒。

(作者曾任中国驻阿富汗使馆临时代办)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