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不合时宜地鼓吹中国崩溃论的人如今已在法国失去了市场。法国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认知仍较为陈旧,认为中国的挑战将集中在经济层面。中国的崛起将有助于欧洲的团结以比肩中美。在法国官方看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超越了邓小平定下的“韬光养晦”战略路线。中国必须在世界舞台上承担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责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法国和欧洲如今将针对中国人权的批评声压了下去,而更倾向于对中国的外交事务表达关切,向中国传达周边国家的忧虑。 |
在今天的法国,存在着一种关于中国未来地位的共识:中国现今已然是世界强国之一,最迟在2030年之前,中国将成为与美国比肩的大国。持这样观点的人包括精英阶层和普通大众,是法国的主流。至今仍不合时宜地鼓吹中国崩溃论的人如今已在法国失去了市场,至少我本人在法国的中国观察家圈内没听说有这样的人。 1.法国公民-舆论-知识分子 1)对于中国的整体印象 法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推崇有加。18世纪时伏尔泰曾高度赞扬中国的科举制度,当时的法国精英阶层对中国文化十分迷恋,这些历史无须赘述。今天的法国再次出现中国热,中文课程在法国的公立学校里越来越受到欢迎。截至2013年4月,法国有33000名学生学习中国,这个数字较去年上升了13%,较十年前涨了四倍。 当然,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是这股热潮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法国社会的确存在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中文是走入法国外语课堂的第一种非欧洲语言,在全世界也仅排在英、西、德、意之后,是第五大受欢迎的外语。随着欧洲的危机感一步步加深,部分欧洲人寄望于从外部寻找文化和文明资源来唤醒欧洲的活力。汉学家于连(Fran?oisJullien)便是其中突出者,他在著作中试图从中国传统的角度阐述欧洲文明,描绘欧洲的未来。 2)对当代中国的印象 法国公众相信,中国的崛起是无法遏制的。大多数人已认识到,世界的重心正逐渐从欧洲甚至美国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转移。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的调查显示,约七成法国人认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或最终将取代美国成为领导世界的超级大国。法国国内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度远高于意大利等其他欧洲国家。 然而法国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认知仍较为陈旧。多数法国人对华为等中国大公司的实力感到惊讶,也不了解这些大公司对阿尔卡特等法国本土企业带来的冲击。目前,中国品牌还缺少国际知名度,尤其在法国等欧洲市场上缺乏影响力,所以法国人还想象不到中国公司的技术先进到什么水平,仍然对中国经济抱有刻板印象,以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全来自廉价劳动力和低附加值生产。 虽然法国人总体上对威权体制印象不佳,但他们也认识到,中国带来的挑战更多是经济而非政治层面的。皮尤中心公布的另一项调查显示,64%的法国人对美国有良好的印象,而中国的总体形象只赢得了42%法国民众的首肯。对中国带来的竞争,法国人心存恐惧和不安。法国在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逆差来自中法贸易,法国的工业空心化也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3)中国是欧洲统一的催化剂 对于著名汉学家顾德明(Fran?oisGodement)来说,中国的崛起给欧洲的团结并达成政治联盟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对欧洲统一的支持或反对者来说,欧盟当前的状态都不尽人意:民族国家虽然将很多权力让渡到欧盟层面上,但同时,欧盟内部还缺少必要的团结,难以在防卫和外交方面推进欧洲的整体利益。中国的崛起让欧洲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弱点,认识到如不能团结一致就将被由中美等国组成的大国俱乐部所抛弃。 更宽泛地讲,我认为法国知识分子可以按照对华态度分作两派:一派以白夏(Jen-PhilippeBéja)、鲍佳佳(StéphanieBalme)等人为代表,认为中国正在朝着类似西方民主体制的方向迈进,未来将在法治、权力分化、少数派权利保障等方面靠近西方标准。另一派则对中国体制向法治演化持怀疑态度,多美纳(Jean-MarieDomenach)和顾德明(Fran?oisGodement)是其代表人物。 2.法国官方 1)法国总统奥朗德如何看中国 在2012年法国总统大选中,中国并不是政治辩论的焦点话题。奥朗德把竞选策略的重心放在解决就业等国内问题上,很少提及中国。但奥朗德在上台之后,深知与新兴大国打交道的必要性,所以试图用战略眼光指导对华关系。 自1964年中法建交以来,法国一直有着“对华政策”的外交传统。作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法国倾向于认为自身与中国有一层特殊的关系。奥朗德今年四月曾对中国进行访问,展现了法国对华政策的连贯性。在奥朗德访华过程中,他提到中法交往的悠久历史,早在路易十四—康熙时期,法国就曾向大清派遣使节,两国秉着友好和平的精神相互产生了影响。奥朗德的中国之行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中法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法国的对华贸易逆差高达250亿欧元,几乎是法国贸易逆差总额的一半。所以奥朗德主要还是从中法经贸关系着眼,力图减少法国对华贸易的逆差。当然,其他方面也非常重要,譬如法国国内投资水平较低,而中国的投资水平很高,中法经济合作存在相当强的互补性。法国政府非常希望吸引中国对法国进行投资。 奥朗德在今年8月27日的大使会议上的讲话集中体现了他的对华关系愿景: “法国是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法国注定要与世界大国建立伙伴关系。正值中法恢复外交关系五十周年之际,我希望借此机会推动中法两国在包括民用核能在内的能源领域继续合作,同时恢复两国间的贸易平衡。李克强总理很有礼貌地告诉我,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我也同样礼貌地回答他,法国也不追求结构性贸易逆差。中法之间必然能够达到贸易平衡。同时,我们也要欢迎更多中国投资者对法国进行投资。这样做不是要制造惶恐,而是来自中国的资本涌入法国,注入我们的工业,如此大好的机会我岂能拒绝。” “我们支持法国对外投资,因为那意味着新的市场和地位;同样,我们也必须接受新兴国家对法国工业进行投资。虽然法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许多年来,法国对外投资与外国对法投资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大。” 2)法国外交部 通过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的演讲“2020年:怎样的世界怎样的中国”,我们能够较好地理解法国外交部如何看待中国。2013年8月,法国展望与革新基金会的年度会议在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的组织下召开,法比尤斯在众多与会的中国友人和汉学家面前发表了上述演说。 在讲话中,法比尤斯首先说,中国的未来之路在中国脚下,外界无法从当前的趋势推测2020年的中国将是什么样子。二十年前,没有人猜到中国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关于中国的今天与明天,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答。 经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指出,不应仅将中国看作金砖国家的一员,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等于其他金砖国家加上印尼与墨西哥的总和。中国在2030年前将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而且中国目前已在出口、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等许多领域走在了世界最前列。虽然中国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但仍超过其他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的绝对实力和相对实力都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提升。他还强调,坐拥巨大金融储备的中国将成为“首要的金融力量”。法比尤斯也指出了中国面临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环境,中国很难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造成更深层的环境破坏。环境问题是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面临的重大挑战。地方财政,地方政府财政结构的不透明性可能对中国的发展构成威胁。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实力过于雄厚,私有部门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在中法(或中欧)关系中,法国政府应对以下问题“保持关注”:中国政府对大型国有企业的支持;外资企业的公共采购市场准入权;被低估的人民币汇率。 在地缘政治方面,法国外长认为中国的新领导人发出了积极务实的信号。法国外交部门认为,中国在过去几个月中为解决伊朗核问题做出的努力具有建设性意义。 在法国外交部看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超越了邓小平定下的“韬光养晦”战略路线。中国必须在世界舞台上承担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责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在中美关系方面,法比尤斯认为中美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甚至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等复杂问题上也有合作的空间。但他也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使外界对中国的远期目标存在疑虑,也导致美国向亚洲战略转移。在法国外交部长看来,中美关系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是一种不稳定的关系,欧洲政治实力的崛起将帮助中美双方保持平衡稳定。 3)法国国防部 在2013年法国国防白皮书的序言中,奥朗德对中国进行了正面的描述。他强调道,中国已经对经济增长做出了结构性调整,使中产阶级能够更大程度地进行消费。“新兴大国,尤其是中国,已经着手重新平衡经济结构,以回应中产阶级的热切期望。” 法国国防白皮书对中国实力做出了如下评估: “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和军事大国,在2030年前必将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中国将继续累积贸易顺差,但也将面临欧美市场萧条带来的挑战。中国的新一届领导人面临棘手的政治抉择,他们需要在展现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上保持谨慎。中国需要在经济战略上取得创新,对过于依赖出口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做出改进,以满足快速扩张的中产阶级诉求。到202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快速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综上所述,世界实力发生战略转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难以预测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值得留意的是,法国国防白皮书分析中国的角度首先是经济。这很清楚地说明了法国乃至欧洲目前如何看待中国的角色。法国与中国没有地缘政治争议,中法之间最重要的问题是贸易问题。但近期中国与其邻国间发生的冲突则已经引起法国的注意。 关于涉及中国的潜在冲突,法国国防白皮书提到: “仍处于分裂状态的朝鲜半岛是冷战最后的残留物。朝韩边境是世界上戒备最森严的边境线,也是事件高发区。中国海域存在多方边境争议,是造成国家间紧张局势的另一处源头。中日之间在钓鱼岛/尖阁诸岛归属问题上的争议,仅是此类冲突最新的案例。其他长期存有争议的地区还包括:台湾海峡、南中国海、千岛群岛、独岛等。” 在法国国防白皮书的记述中,亚洲的地缘政治动向难以预料。该白皮书尤其强调了地区内各国军费的显著增加。 “2012年,该地区四大国——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军事预算总和首次超过了欧盟国家军事预算的总和。” “不过,应考虑到此番军费提升的性质,出于军事现代化和装备更新的需要,这些国家更换了一批远落后于西方军队的装备。军事扩充的范围并非全属于攻击性质:通过提升海军巡航能力,这些国家能够进一步保证海上航线的安全,对保证法国的工业供给与进出口贸易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场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主要反映了亚洲内部矛盾引起的敌意。在这方面,我们不可完全排除亚洲稳定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在长期主权冲突、军费陡增、民族主义上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如果再受到经济增长急剧减速的影响,可能对地区稳定造成威胁。” “亚洲大国间爆发冲突的潜在可能并不会直接威胁到法国以及其他欧盟国家,但基于以下几个原因,法国对此表示直接关切: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军司令部军事停战委员会的常任理事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还有部分海外属地。法国也是美国的盟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事务上需要扮演重要角色。亚太地区有众多的法国企业和法国公民,该地区与法国的繁荣也息息相关。” 该白皮书还强调了强化网络防卫的必要性,虽然其中没有明确地将中国列为网络防卫对象,但法国突出网络防卫的弦外之音明显在暗指中国。 不同于2008年度法国国防白皮书,今年的新版白皮书没有跟随美国指责中国的军费支出“缺乏透明性”。 结论 法国和欧洲对中国的看待方式存在演化过程。2008年,欧洲对中国的关切主要集中在中国内部国情上:欧洲领导人的主要关切点曾是中国的人权状况。今天,欧洲领导人和政府批评中国的焦点已然发生了变化。作为美国和部分亚太国家的盟友,欧洲如今将针对中国人权的批评声压了下去,而更倾向于对中国的外交事务表达关切,向中国传达周边国家的忧虑。最近十年,部分欧洲国家尝到了对华人权外交的苦头,2008年的奥运火炬事件和萨科齐接见达赖喇嘛对中法关系造成了伤害;挪威则由于诺贝尔和平奖遭到中国的抗议。在经济方面,欧洲的危机尚未退去,部分国家的对华贸易长期存在逆差,欧洲对中国的批评仍然尖锐,但在国家层面上,每个国家——包括德国——都已意识到,与中国作对可能将遭受惩罚。 (转载自观察者网,作者为法国东亚问题专家、托马斯莫尔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