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中国人在俄罗斯之丽文和她的农场
赵金秀
发表时间:2014-02-08 13:18 来源:国际网
伴随90年代初的赴俄罗斯经商风,普通中国人丽文来到俄罗斯闯荡,经过重重困难,她以真诚换得了真诚,爱有多深收获就有多大。她只身一人来到俄罗斯农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善良,融入到了俄罗斯百姓中,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同时还促进了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她不愧为一位有成就的实干家,一位“民间外交家”。

我同丽文是通过她嫂子丽莉相识的。丽莉是莫斯科一家中餐厅的经理,我们常去她那里就餐。丽莉的餐桌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这在莫斯科是很难做到的。

我好奇地问丽莉,这些蔬菜是从哪里来的?丽莉告诉我,是她的弟媳丽文种植的。我知道不少中国人在莫斯科经商,却很少听说有中国人在这里种菜。丽莉告诉我们,丽文原先是搞国际贸易的,为了寻求发展,来到莫斯科经商,后来才到俄罗斯农村发展的。几年前,在俄罗斯朋友介绍下,丽文到了距离莫斯科不远的伊万诺夫州一家农场,承包了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丽莉餐厅的蔬菜就是弟媳农场种的,蘑菇也是从农场附近森林里采的。丽莉建议我们去丽文农场看看,也算是对在俄华人的一次考察。

一个周末,我们在丽莉的带领下驱车到了丽文的农场。丽文早已在村子外面迎候,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她把我们接到她的宅院里,用自己制作的饮料招待我们。院子里种了很多果树,一些浆果结满了枝头。房子一共两大间,里间是卧室兼办公室,外间是客厅兼餐厅,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很有点像俄罗斯农家的住室。

我问丽文在这里生活是否习惯,丽文很自豪地对我们说,中国人的生存能力没的说,在伊万诺夫乡下生活这么多年,一切都习惯了,与村民们用俄语交流也没有什么障碍了。她说,应该感谢邻居们,帮助她很快适应了俄罗斯农村的生活。在这个村里就丽文一家中国人,村民们一点都没把她当成外人。

我问丽文,当初为什么想起在这里办农场。丽文讲:说来话长,90年代初中国刮起一阵到俄罗斯经商风,我认为做外贸是我的老本行,便怀着满满的信心来到了莫斯科。刚来时,中国商品很受欢迎,经常供不应求,确实挣了不少钱。可是,1998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金融风暴把俄罗斯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几天内卢布贬值十几倍,华商的存款和未及兑换成美元的卢布货款几乎变成了一堆废纸,不少华商陷入了破产的边缘。当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家不能回无颜面对父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有人向她建议,莫斯科市场上蔬菜紧缺,而周边农村土地非常肥沃,弃商务农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丽文就忧伤地离开了莫斯科,来到了与莫斯科相邻的伊万诺夫州的农村寻找活路。“这里的农民善良、朴实,接纳了危难中的我,并且给了我许多实实在在的帮助。我在这里开始了农耕生活,当时只图有碗饭吃,能够生存下来,根本没想到会有多大的发展。”

我问,“你(丽文)在国内种过地吗?”丽文说,“没有。”我也是城里人,很难想象她只身一人到异国他乡的农村打拼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丽文讲:“是生活所迫,为了有碗饭吃,什么都得干。”

我问丽文是如何从外行变为务农高手的。丽文不好意思地回答,她还算不上是高手,只是通过种地明白了一些道理。那就是:要想种好地,只有“科学+勤奋”。要多看书,多请教,多动脑筋,用心去种地。要不怕脏和累,勤勤恳恳,全身心地投入。

我问她种了多少地?丽文讲承包了几公顷(一公顷15亩)。如果在中国农村,这可是一个大数字。她告诉我,俄罗斯地广人稀,本来人均耕地就很多,这些年农村的年轻人又都去城里打工了,农村耕地大片荒芜。如果有人愿意帮助耕种,对他们来说是件大好事。再加上俄罗斯农民都非常热情好客,所以对于丽文的到来都非常欢迎,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大块耕地。

丽文十分感谢朴实善良的伊万诺夫州农民给予她的帮助。据她讲,在农耕和收获季节,幸亏全农庄的人都来帮忙,要不然庄稼非烂在地里不可。丽文说,她最近在莫斯科招收了一些像她当年那样处境困难的中国人,为他们提供食宿,安排他们工作,发给他们工资。这些人在这里干活都很卖力气,帮了她的大忙。

在丽文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她的农场。丽文的农场距离驻地有几公里,一边靠湖,一边紧挨着一片森林。我们的汽车在一大片菜地边停了下来。几栋蔬菜大棚里,大白萝卜和大白菜丰收在望,西红柿和豆角爬满了架,还有俄罗斯人的当家菜——土豆和洋葱——长势也十分喜人。丽文说,她还种了一点玉米,用于成群成圈的猪牛鸡鸭兔的饲养;种了一些小麦,留作自家食用。猪牛和家禽的销路很好,它们的排泄物又都是上等的肥料,菜地的肥料全靠它们,不需要购买化肥。丽文说,她的蔬菜绝对是绿色环保的。我不由地想到,丽文的理念还真是超前: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一举多得、多方获益。

在丽文的菜地边上有一栋木楼,木楼附近有一个高大的、用厚厚的橡胶布搭起的大棚。木楼的上层是工人的卧室,一层是活动间,大棚是他们的厨房和餐厅,下雨时木工师傅还可以在那里工作。

我好奇地问木工师傅在做什么?丽文说在建房子。顺着丽文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在木楼的后面几位工人正在忙活。丽文说,准备再建一栋大木楼,请城里的哥嫂夏天到这儿度假。“我们这里的夏天可舒服了,到处是青绿,到处是鲜花,林子里的空气非常清新。欢迎你们夏天也来住几天,体验一下我们的田园生活。”

丽文把我们带到她的养兔场,只见关在笼子里的几百只兔子探头探脑地向外张望。丽文说,这里有的是萝卜和白菜,兔子很享福。丽文指着远处说,那是她养的鸡,收粮之后都在地里放养,吃遗留在地里的粮食,下蛋特勤,哥嫂餐厅的鸡蛋都是它们产的。

丽文深有感触地说:“这块地就是我的命根子。”除耕地外,草地上的青草可供奶牛一年四季食用,前面森林里也有许多宝贝,蘑菇、木耳都是很好的食材。

我说:“丽文,你太棒了,简直像在呼风唤雨,这里的全部资源都被你调动起来了。我想再补充一点,你们吃鱼可以在湖里捉,鸭子可以在湖里养,还可以吃到自家树上摘下的新鲜水果,这些水果还可以做成果酱、果汁去销售。除了衣服需要到城里买以外,什么都不缺了。”

丽文讲,缺的是时间。这里虽然有20多名工人,农忙时还是忙不过来。好在村里人都很热情,采收时全村子的人都会主动过来帮忙,农庄的领导还帮助她购买了大型农机。丽文也为农庄做出了很多贡献。她不仅给村民们送菜、送种子,还向她们传授耕种技艺。现在,他们也学会了种菜。丽文还把卖菜的钱拿出一部分为集体农庄交纳水电费,做些公益事业。她承包的土地年年收成都很好,除去自己食用外,她总是和全体村民共享。丽文讲:“不能忘记这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们把我看成自家人,我也应当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

我说:“丽文你做得很对。吃水不忘打井人,知恩报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之所以有现在的好日子,是善有善报啊。”

不过丽文说,她仍然有些烦恼,那就是收获的蔬菜不能及时卖出去。有一年白菜大丰收,因为滞销,许多都烂在地里。

我们的同志都为丽文感到着急,大家开始帮她出主意。有的说可以把萝卜腌成咸菜、做成萝卜干,把大白菜做成辣白菜储存或销售。有的建议丽文联系莫斯科的中餐厅,为他们送菜。还有人说我们使馆有一两百号人吃饭,还经常举办宴请,需要大量蔬菜,你可以同使馆签订长期供销协议。我建议丽文到莫斯科考察一下市场,联系一些固定客户,租用一到二辆大卡车,带上几个员工将蔬菜配送到各处,既省时间又有准头。

丽文听到这些建议非常兴奋,提议中午好好喝几杯,说是已经宰了猪、杀了鸡,现在只需再去大棚摘些新鲜蔬菜了。

我们提着篮子跟着丽文走进西红柿大棚。大棚很高、很深,架子上果实累累。我们捡着红透了的西红柿。接着又走进黄瓜大棚、豆角大棚,摘了几大筐子,满载而归地回到了丽文的驻地。驻地几张大餐桌上已经摆满了刚出锅的农家菜,有炖鸡、炖鱼、炖肉,大笼屉里是又白又胖的发面馒头和大肉包子。丽文的两个女员工笑着向我们打招呼。丽文指着她们说,员工们都很能干,一天忙到晚,让她们休息一会都说不累。这么大一个农场,没有他们一起努力,不会有这么好的收成。

丽文指挥着员工把我们带来的酒打开,为每人斟了一杯。我和同事们、丽文及她的兄嫂,还有丽文的员工们,满满坐了几大桌。丽文说,陪着祖国来的亲人,喝着很久没有喝到的家乡酒,吃着自己生产的美食,别提有多么舒心了。相互祝酒后,我问丽文的员工们过得怎样,他们都回答说挺好,老板很体贴。丽文说,大家能聚在一起很不容易,都是经受过挫折的人,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看了丽文的农场,听了丽文的话语,我很是感动。我想,丽文以真诚换得了真诚,爱有多深收获就有多大。她只身一人来到俄罗斯农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善良,融入到了俄罗斯百姓中,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同时还促进了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她不愧为一位有成就的实干家,一位“民间外交家”。

后来,丽文的蔬菜很快打开了莫斯科的销路。她还经常到使馆送菜,我们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2004年使馆举办国庆招待会,丽文应邀请来到使馆。那一天,她打扮的非常漂亮。她激动地对我说,这是她十几年来第一次回家过节。

我和丽文分别已近十个年头。现在丽文的农场应该搞得更加红火了。我祝愿她与所有在俄罗斯打拼的中国人事业成功,为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为前驻俄罗斯使馆外交官王海运的夫人,王海运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