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走出国门 > 正文
楼云华:德国制造的盛誉来自发达的“职业教育”
发表时间:2014-08-07 16:17 来源:国际网
人们总是惊叹德国制造的精细。但是德国经验表明,教育必须符合社会分工对人才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智力类型差异以及个人兴趣。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多元化人才结构,才能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就德国而言,合理的教育结构是年轻人中30%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70%接受职业教育。

因为如果高科技人才过多,超过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导致人才外流和浪费;而缺乏杰出的产业工人,科研成果则不能转化成产品并形成生产力。这样,就算科研成果世界一流,产品无人问津,仍然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国家的竞争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在德国,职业教育受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程度甚至超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促进德国教育公平,提升国家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达的职业教育促进德国教育公平

德国联邦政府提出建立教育共和国的口号,其重要目标是从根本上减少教育贫困,让教育惠及所有公民,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和谐。多年来,德国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抓手。

德国小学学制4年,之后学生分别根据个人天赋分流进入毕业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5年制主体中学和6年制实科中学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8或9年制文理中学。

德国对小学生的分流,主要是根据社会分工需求和每个人本身的特点,使每一个人都享有符合其天赋、智力类型和能力发展的教育机会。

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18岁以下的青年必须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德国约70%的18岁以下青少年完成9年义务教育(相当于初中毕业)后选择以“双元制”为主的职业教育,因此,初中后,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国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

在大多数人看来,教育的目的是获取一种与个人的能力、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岗位资格和就业能力。职业教育正是以培养年轻人的这种能力为目标。

这保证了大多数因智力类型差异没有上大学的年轻人,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接受培养自身就业能力的职业教育。

优质的职业教育提升德国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资源贫乏国家,德国走的是“技术立国”之路,依靠出口“德国制造”获取国际竞争能力。“德国制造”的盛誉,靠的就是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

首先,“双元”模式强调培训职业的实践性,主张在企业的职业实践与学校的职业理论学习相结合,但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以生产劳动的方式进行实践技能培训,通过劳动过程来获取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职业学校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学,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

其次,“双元”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职业性,专业设置以国家认可的331个培训职业为基础,教学内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考试考核上以“职业资格”(工人技术等级)为标准,通过考试的学生可得到国家认可的岗位资格证书,达到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

2013年夏季开始,德国把个人所获得的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力水平逐步纳入德国能力框架,并颁发能力证书。如3年职业教育毕文凭相当于4级能力水平,技师和技术员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学士毕业文凭者相当,具有6级能力水平。

而且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企业大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实训老师,教学时间三分之二在企业;企业投入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除承担企业培训的全部费用,还支付学生学习期限内的生活津贴和社会保险。

职业教育在推动德国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德国建立教育共和国,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和谐,使教育在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而这也奠定了其在推动德国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德国民众看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智力类型的差异。德国70%的年轻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说明职业教育在德国民众中受欢迎的程度。现行的345种培训职业使每个没有上大学但具备受训能力的年轻人,均可找到适合自己天赋和兴趣的培训位置获取职业能力,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不因智力类型的差异没有上大学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成为社会的问题群体,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谐和稳定。

德国教育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目标一致、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德国构建同龄年轻人中30%接受高等教育,70%接受职业教育的教育结构,形成了高等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后盾,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智力产品的开发以高素质的技术产业工人为支撑的局面,其多元化的人才格局符合德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德国职业教育以学生个人内在的心灵和谐为基础,尊重学生按个人兴趣和能力自由发展。个人身心自由、健康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的标志。

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引领,选择职教的青年中90%以上接受“双元制”模式,一个重要原因是,每个学生可得到培训企业提供的每月约500-600欧元的生活补贴,从而解除了低收入家庭学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对家境较好的学生则减少了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因此,德国职业教育从客观上起到了教育扶贫和促进教育和谐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就业率和企业创新能力。

(作者为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文章转自第一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