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东方学系汉学教研室高级讲师。2007年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研究生毕业。2007—2008年在北京语言大学见习。 |
序 一天,当听说我要上东方学系的时候,数学女老师就说我可能要学汉语。我很惊讶,甚至有点不高兴,回答说,无论如何我也不会学汉语,因为我已经计划学习另一门东方语言。然而,由于形势所趋,我学的恰恰就是汉语,而且从第一堂课就爱上了它。学习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充满了乐趣。汉语的书写、发音和结构跟我们的完全不一样。在每天都学会一些新的汉字的同时,我们还饶有兴致地了解有关中国的新知识。而我以一个外国大学生的身份到中国去的梦想也一天天滋长起来。 清晨,我从一片陌生的声音中醒来。这是街上传来的大声的音乐和人声。我向窗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正是我们曾经在介绍中国的书籍上读到的和从自己的教员那里听到的景象。清晨的中国太极拳——这是我永远铭记的第一幅画面。人人都在练太极拳——从三岁小孩到耄耋老人,从家庭主妇到公司经理。尽管不是到处都重视并为这项独特的活动拨出时间,但在许多公共场所、学校、公司、居民楼都能看到甚至体验一二,公园里是最多的。 每个人对中国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觉得这是一个神秘、迷人的国家,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而已。而对我来说,中国是研究的对象,也是我始终感兴趣和赞叹的地方。 就从我第一次坐火车来中国说起吧。一走出车厢,不出所料,我就看到很多很多人,这些人不是在火车站瞎逛,乘客该拿车票的拿着车票,迎来送往的拿着站台票,这要在火车站入口处购买。 那时,中国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鲜有趣的,不管是人,还是某个地方。我为自己学的正好是汉语而万分庆幸。 北京 对我来说,北京的确是一个特别的城市。这座城市有其独一无二的氛围。这是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虽然,随着国家的发展,城市也在迅速地变化,但这里还是保存了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老城面貌。 看惯了人类现代化成就的游客也许不会很喜欢这座城市。但是,研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人,一定会找到许多自己感兴趣的和有益的东西。 例如,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故宫,或者说皇宫,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就是在这里被推翻的。在它的城门上,如今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故宫是如此宏伟,不可能一次参观完。现在,故宫里展出了各种中国兵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用品和物件,都是国家的历史珍宝。故宫的建筑和装潢本身就极为有趣。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地方是颐和园。这里曾经是夏季的皇家园林,慈禧太后对园林的修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此,您可以观赏到慈禧太后大理石船。 在颐和园里,您还能看到一些老人,他们都是书法大师,他们以水代墨,非常娴熟美观地用蘸水的刷子书写汉字。如果愿意,您也可以露一手自己的妙笔。对于喜欢照相的人,这里有专门的影楼,盛情为您提供中国民族服装和背景装饰,让您体验一阵中国人的模样。 “胡同”是一些狭窄的小巷子。正是在这些巷子里,在首都的中心,能够看到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与众不同的生活,也许很简单,毫不光鲜亮丽。正因为这一点它们才吸引着造访北京的一批批游客。对于学汉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场所,可以跟普通人交谈,从日常生活中了解许多有益的东西,对提高汉语口语水平裨益良多。 尽管人口众多,但北京要比中国的其他大城市更宁静。至少,我是这么觉得。是的,这里是人流如织,人们脚步匆匆——有人上班,有人上学,生活热火朝天。尽管如此,这座城市依然是平静的。 漫步北京街头,首都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天差地别会让你感到惊讶。简单至极的普通商店与豪华的精品店,湖光山色的公园与创意十足的设计、展览,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风格的住宅等。自然,这里有很多世界级的高档酒店,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同时也能经常看到有人推着装满水果的车当街叫卖,或者就地用锅煮鸡蛋卖,这一切都和谐地融入到了城市中。 北京的清晨 通常,当你醒来时,即便很早,北京街头的生活早已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在地铁站旁边,一些小食杂店,人们用我们不太熟悉的“平底锅”煎鸡蛋做早餐。而司空见惯的快餐店里同样也会挤满买热咖啡的人。 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而有时又最讨厌的事就是早晨去坐地铁。作为一种方便的交通工具,地铁在各阶层人民中都“大受欢迎”。 因此,早上愿意“兜”地铁的人特别多。过程是这样的:先排队进站,当您来到站台,满怀希望赶快找个位置坐到要去的地方时,您还得耽搁一会儿,因为每个上车标志旁边都会站着一大群人,外加一个维持乘客上下车秩序的值勤人员。就算您最终得以进入车厢,也不能说您就很走运,因为您还要跟一大堆人挤在一起坐好几个站,车厢里甚至连个搁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是,您很少会听到中国人在这么拥挤的情况下说脏话。人们明白,大家都要去该去的地方,因此对待这种情况都很宽容。 在您“顺利”抵达要到的站点之后,如果有机会经过公园或者大学的运动场,您就可以看看那些做早操的人,尤其是老年人。 对我个人来说,漫步清晨的北京,融入那清晨的喧嚣,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 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一下子喜欢上北京的天气。昏暗的天空、阴沉的白天、带着沙土的风——这就是您第一次来到北京时多半会碰到的情况。大概这不仅与自然条件有关,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生产工地,庞大的人流和车流。但您不要失望,中国北方首都的气候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恶劣。冬天不会严寒,下雪也不多。春天很快转入夏天,夏天又热又闷,还有风沙。而到了秋天——这就是北京最好的季节。满是晴朗、宁静、明媚的天气会让您沉醉。 北京的三轮车 三轮车是现代中国的一种独特交通工具,在北京也有。也许,三轮车可以说是旧中国流传至今的特色之一。虽然国家已经现代化,但这种交通工具至今依然存在。实际上,最初的“人力车”出现在19世纪的中国。如果相信有关人力车的资料,包括著名中国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不难明白,人力车夫的生活曾经非常艰辛。他们用双轮车拉人,每天奔跑好几公里。但自己的劳动换来的钱却少得可怜。那时有人专门雇佣人力车夫,为他们提供车子,甚至规定了他们的路线,并据此收取自己的提成、租车费。 如今,这种交通工具的外形和名称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俄语发音是“为了立刻刹”(音),汉语则叫“三轮车”,也就是“三个轮子的车”。现在都是用三轮脚踏车或者安装了大车的摩托车拉人。现在的大车有敞篷的,也有封闭的,可以搭载2名或4名乘客。尽管1949年已正式禁止人力车活动,但在北京的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现代人力车”。使用三轮车通常是在需要乘车的距离不是很远的情况下。因人数的不同,需要5到20元钱。对于游客来说,这是畅游北京小胡同或者单纯体验一下这种特殊交通工具的好机会。 地铁 北京是中国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1969年1月15日,从公主坟站开往火车站的第一条地铁线开通。现在,北京的地铁是市区出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之一。目前,北京有15条地铁线供人们使用,有地下的,也有地上的。其中10条是市区线路,5条是郊区线路。还有 7条线路在建。虽然英语把地铁称为“Subway”,并以字母“M”为标志,汉语的地铁却分好几种表达,如地铁、城铁、轻轨。这种区别的原因不在于地铁线的种类,而在于客流量。 乘坐地铁的费用单程为2元,不论距离。也就是说,假如你乘坐13号地铁线,坐到西直门站,再转乘2号线到天安门广场,再转乘,比方说,1号线,全程您总共只需要付2元。例外的是到机场,要25元。非常方便实惠。畅享地铁,您就不用把大把的时间耗在首都的堵车上了。 出租车(首都的国营出租车和“黑车”) 北京的出租车分国营的和非国营的。国营的出租车很容易识别,有“出租汽车”字样,安装有计价表,而最重要的是对乘客尤其是外国人来说安全,起步价10元(晚上11元)。当然,如果您是第一次到北京,而且如果您不会汉语,那您这次,跟在任何外国一样,就不会 走运了!有些出租车司机会改计价表,在您要到的宾馆附近绕圈。但这不是经常发生。 非国营出租车也是市区的出租车,不过是非法的,这种车的汉语名称为“黑车”,逐字翻译为“黑色的汽车”。与国营出租车不同的是,这些“黑车”出租车没有计价器。您得自己跟司机谈妥,决定乘坐到需要的地方付多少钱。有时,如果您只有一定数量的钱,又不完全确 定路程有多远,这当然是比较方便的。 总之,在北京,您可以选择您中意而且财力可及的出租车。要记住,在人们下班放学的高峰时段,尤其是傍晚,在北京打的是很难的。要知道,难就难在,不把您送到目的地,出租车是谁也不给停的。 对我个人来说,在北京坐出租车的乐趣还在于,一路上可以跟司机交谈,他们中很多是外省人,能讲讲他们那个地方。这样,一方面可以实际运用自己的汉语,同时用各种方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 公交车 北京的公交车和其他国家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但这里让我感到惊奇的不是公交车本身,而是公交站。首先,这里的每个公交站为每一条线路都划分了固定的地点,乘客就对应地站在他们需要乘坐的公交车停车的地方。其次,每个公交站都登出了每路公交车从始发站到终点站的行车路线,并标出了您所处的站点。如果您是初到北京的新人,或者对这个城市不是很熟悉,这会对您非常方便。车费您可以付现金,交给售票员,或者往投币箱里放一枚面值 1元的硬币。要不然您就需要把一张专门买来的卡贴到一个仪器上刷卡付费,但如果下车 的时候还让您刷卡,不要见怪,这意味着这条线路是按距离收费的。 学习在中国 在中国学习今天是热门的方向之一,该方向对中方和外国人都意义重大。 也许,以前这方面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界变得好接近多了。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改革的第一批成果开始显现的时候,中国已准备好迎接大批的外国留学生。当然,各国的汉学家过去也曾到过中国,在这里学习、研究,但在这里培训 不像今天这样普遍。这里的原因在于当今中国在世界上占有怎样的地位,它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先知穆罕默德曰:“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也许,他所指的不是中国这个国家,而是想形象地表达一个人求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多么艰辛和漫长,并将其比作中国之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曾经让人感觉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而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了游客和“求知”青年经常造访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