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中国人看世界 > 正文
王朔:“法国不可改革”困境由何而来
发表时间:2025-07-03 16:51 来源:国际网
法国改革之困不仅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的结果,也源于当前的政治格局。马克龙试图以改革破除制度性桎梏,以实现国家复兴的愿景,但社会结构的惯性阻力极大,而西方式民主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不仅未能成为推动力量,反而成为掣肘因素。这或许正是法国的真正困境,也折射出西方民主制度在深层结构性矛盾面前的无力感。

7月1日,法国贝鲁政府再次面临议会的不信任动议。尽管极右翼“国民联盟”明确表示不会支持左翼社会党的弹劾提案,政府因此得以涉险过关,但其执政的脆弱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表面上看,此次政治危机源于养老金改革引发的广泛争议,实则折射出法国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深层困境,更是各政党为2027年总统大选提前展开激烈博弈的缩影。

要理解法国当下局势,需从根本问题谈起。长期以来,法国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政府支出在欧盟成员国中位居前列。然而近年来,经济持续疲软使高福利制度从助力发展变为沉重负担。法国养老金实行“现收现付制”,即在职人员缴费用于支付当期退休人员养老金。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职工与退休人员之比持续下降:1970年为4:1,至2023年已降至1.7:1。目前,法国养老金支出已占GDP的14%,远高于经合组织7.5%的平均水平。尽管2021年因经济复苏出现短暂盈余,但自2023年起财政再次转为赤字,年均缺口约为100亿至120亿欧元,若改革迟滞,2032年时累计赤字或高达1500亿欧元。

问题在于,形势如此严峻,为何改革却始终步履维艰?事实上,法国民众并非不理解问题所在。马克龙之所以在2017年当选总统,正是因为传统的左翼社会党和右翼共和党未能有效应对国家困境,选民将希望寄托于一位政治“新人”推动变革。改革成为马克龙执政的核心使命,是其“复兴法兰西”理念的根基。然而,改革往往意味着削减既得利益。尽管不少法国人赞成改革理念,但改革一旦触及自身福利,他们便产生强烈抵触。更何况,部分改革措施存在“一刀切”之嫌,公平性存疑,致使抗议、示威和罢工接连不断。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所形容的,法国是“欧元区的定时炸弹”,并非因其问题最重,而是因为“有病不治”。

“法国是一个不可改革的国家”一说,背后反映出其固化的社会文化结构。法国拥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左翼思潮根深蒂固,“社会主义者”几乎成了全民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当贝鲁政府提出将法定退休年龄延长至64岁时,社会党即刻表态反对,这更多是出于政治立场而非现实考量。同时,法国社会斗争文化浓厚,且历史上多次通过抗争迫使政府让步。因油价上调而起,最终演变为全民抗议的“黄背心运动”便是典型案例。

法国改革之困不仅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的结果,也源于当前的政治格局。自去年欧洲议会选举以来,法国政坛呈现左翼、中间、极右翼三分天下的格局。中间派执政联盟无法掌控国民议会,导致无论是此前的巴尼耶政府,还是两度遭弹劾的贝鲁政府,均属“少数派政府”,在推动重大议题时缺乏足够支持。政府不得不频繁动用宪法第49.3条,绕过议会强行立法,从而激化党派对立,引发不信任动议的连锁反应。

尽管形势复杂,我们仍需辩证看待法国的局势。首先,根据法国“半总统制”制度设计,无论议会局势如何,总统马克龙都不会提前下台。其次,目前三大阵营势均力敌,谁也难以独自主导议题,不得不在博弈中寻找妥协,而通常由总统支持的政府仍具备一定的施政空间。再次,各党派虽在表面激烈交锋,实则清楚频繁倒阁无助于改善自身形象,反而加剧民众对整个政坛的失望。最后,不排除总统在今夏之后解散议会、重新举行选举的可能,这也让各方在权衡“进退”时更加谨慎。

法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既具有本国特色,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共性挑战。马克龙试图以改革破除制度性桎梏,以实现国家复兴的愿景,但社会结构的惯性阻力极大,而西方式民主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不仅未能成为推动力量,反而成为掣肘因素。这或许正是法国的真正困境,也折射出西方民主制度在深层结构性矛盾面前的无力感。法国需要尽量避免走入政治动荡期,这对自身、欧洲和世界都好。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文章转自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