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是位于非洲大陆中东部的多山小国。面积2738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由胡图(84%)、图西(14%)和特瓦(1%)三个部族组成。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全国地势平均海拔1500-2000米,气候湿润宜人,属高山亚赤道型,年平均温度摄氏21度。2-5月、10-12月为雨季,6-9月、12月下旬至1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从其历史讲,隶属中非。就其地形和气候论,则是东非的一部分。它离大西洋2200公里,距印度洋1200公里。布隆迪的风土人情就是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在非洲别具一格。 |
政情独特 “插棍子的人” 16世纪起,以放牧为主的图西人姆瓦米在布隆迪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国,由姆瓦米统治。姆瓦米是臣民之父,拥有全国的土地和牲畜。姆瓦米通过王室贵族进行世袭统治,依靠巴辛冈达赫(地方长老)主持社会正义。 巴辛冈达赫是一个地区的老百姓根据他们的人品和才干拥戴而立的,享有很高的威望。对于重大问题及要做出的决议,巴辛冈达赫通常采取召开群众大会的方式解决。作风也较为民主。他们先是听取各方意见,然后再做定夺。此时,他们将手中的棍子往地上一插,就算最后定论。人们只能照此办理,不敢有任何违逆。所以在乡间,人们又将巴辛冈达赫称作“插棍子的人”。巴辛冈达赫在社会上一直起着仲裁纠纷、确保公正与维持和平安宁的作用。尽管现在国家已实行了共和制,但“插棍子的人”仍然在广大农村起着有益的社会作用。在全国上下,巴辛冈达赫是人品的标志,权威的象征,是一般平民百姓向往和追求的荣誉地位。 联合国决定布隆迪独立 1890年布隆迪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比利时人从德国手中夺取了布隆迪。1922年“国际联盟”根据凡尔赛和约将布“委任”给比利时统治。1946年通过联合国决议又将布交由比利时“托管”。 1959年,布隆迪民族英雄、国王姆瓦姆布扎四世的长子路易·鲁瓦加索尔领导布人民进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61年9月在全国举行的立法选举中,鲁瓦加索尔获胜,出任首相。然而,前宗主国不甘失败,背后操纵一希腊人实施暗杀,鲁瓦加索尔上任月余,即于10月13日遇害身亡。布隆迪人民继续进行斗争。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大通过关于布隆迪独立的决议,7月1日,布宣告独立,由国王姆瓦姆布扎四世执政,实行君主立宪,称布隆迪王国。 1966年建立共和国,布先后经历了米孔贝罗、巴加扎和布约亚三人图西族政权。 90年代政局动荡 1993年举行首次多党大选。胡图族政党布隆迪民主阵线主席恩达达耶当选总统,胡图人首次获得执政地位。不久,以图西人为主体的军队发动政变,恩达达耶被害。继任的恩塔里亚米拉总统遇空难身亡。布政局陷入动荡。1996年7月,军队再度政变,布约亚复出执政。 布约亚政变上台后,即遭到周边国家制裁,一些胡图族武装派别以邻国为基地开展反政府活动。布约亚采取温和、务实的内外政策,适当照顾胡图族党派利益,推进民族和解,并先后在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两人国际调解人的主持下,与境内外有关派别举行多轮会谈,促使周边国家于1999年1月中止制裁。2000年8月,参加和谈的布19个政治派别签署了阿鲁沙和平协议。2001年7月,布隆迪问题地区首脑会议根据曼德拉提出的三年过渡期分权方案,决定由布约亚出任过渡期前18个月总统,胡图族“民主阵线”总书记恩达伊泽耶任副总统,后18个月接替布约亚。11月1日,布过渡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随着布和平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布在境外最大的一支反政府武装力量-“保卫民主力量”进入政府。2005年5月,布隆迪过渡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协助下组织大选,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保卫民主力量”主席恩库伦齐扎异军突起,以绝对优势获胜,当选共和国总统。 总统对中国友好 恩库伦齐扎曾是首都一所中学的体育教员,1993年在部分图西族军官发动政变后率领一些不愿听任图西族军人摆布的胡图族中下层人员开进山林,在艰苦的环境中和政府军打了十多年的游击战,身上多次负伤。他的英勇顽强受到胡图族人民的拥戴。在布隆迪的内战时期,我(中国,编辑注)路桥公司一直坚守阵地,没有撤出。当公司承建的公路项目经过战乱区时,恩所领导的反政府军并未阻挠,仅收取一些数量不大的保护费。在布长达十多年的内战时期,中方在布各地的援外人员、中资机构均未遭到反政府武装的绑架和勒索。2004年,反政府武装进入联合政府后,笔者曾在同恩库伦齐扎交谈时问及此事,他坦诚地表示,他的军队是一支来自中下层的武装,打游击时学习的是毛主席的游击战理论,对中国有天然亲近感,再说,中国人在布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给老百姓谋福利。2005年,他在大选前即和我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公私关系。他在执政前和执政后多次表示要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华非常友好,重视发展同中国的传统友好关系。他勤于政务的形象给民众留下良好印象。2010年,恩在无其他竞争者的情况下再次蝉联总统。 民风奇异 别具特色的“卢戈” 布隆迪境内多山,号称“千山之国”。农户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数千个山头上。农家的住宅叫做“卢戈”(RUGO)。类似中国的四合院,每户农家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家的院落,围墙一般用栽种的热带灌木或仙人掌之类植物搭建,院中建一座圆锥形茅屋,前院供人活动,后院厩养牛羊。 子女长大后,父母在院内一角为他们修建一些小茅屋住宿。男孩子长大结婚后,家长在附近的山坡上为其修建新的“卢戈”,让他们另立门户生活。 出生 婴儿的出生是一件大喜事,尤其是男孩,其欢乐喜悦的情景从组织庆祝活动的气氛、规模表现出来。第一次庆祝活动是向全家介绍新生儿。第二次是给婴儿取名。要是生了双胞胎,庆祝活动则更加热闹。庆祝的形式一般是邀请亲友来家喝酒(不吃饭)。客人为婴儿祝福,向其父母表示祝贺,但不一定要赠送礼物。 子女教育 如同许多别的非洲国家一样,布隆迪农村多是贫穷落后地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和谈禁忌等方式进行。每到傍晚,一家人围火而座,爷爷或者父亲给孩子讲故事、谈禁忌。在非洲,口头传说是传承先人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布隆迪,世代进行的口头传说是保存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进行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他的内容丰富多彩,叙述了历史变迁、政坛风云、生产技能、宗教信仰、医药知识、风俗习惯、王朝礼仪等等。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诗歌、散文、格言、谜语等,不一而足。 嫁婚 在布隆迪传统里,儿女的婚事一般由其父母操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选择了自由恋爱的方式喜结连理,特别是在大小城镇,更是如此。婚嫁程序: 聘礼:在婚事基本达成后,男方父母要去给女方家里送聘礼。双方父母相聚一堂。男方家长当众宣布亲事告成。根据各自家庭经济条件,从前的聘礼一般有珠饰、黄牛、羊、锄头或其它物件等。现在法律上无聘礼规定,但在民间收受聘礼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 婚礼:根据约定俗成,但凡男女大婚之日,一般要举行一些仪式和活动。首先,双方要到县、市政府进行登记,履行结婚法律手续。然后再去教堂举行宗教仪式,双方的父母及亲友参加。最后,才在新郎家庭举行隆重的婚礼庆祝活动。在农村,招待宾客喝香蕉啤酒、冷饮,新人亲友相互祝酒庆贺,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唱歌、跳舞,热闹至深夜。期间,送嫁的姑娘们将新娘藏好,悄悄地带进洞房。在城市里,新婚夫妇首先举行婚礼酒会,邀请各方客人出席。在酒会上,双方家长有讲话的习惯,除表示庆贺外,还要宣布送给新郎和新娘多少礼品。按习惯,女方父亲不出席这个仪式。之后,举行晚宴,邀请少数近亲参加。餐后举行舞会,任何人均欢迎参加,直跳到次日凌晨。舞会上不供应饮料、食品。 婚后的一些习俗:根据古老的传统,新婚夫妇一般在一个月内不从事体力活动,由新娘家提供吃喝。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这些习俗已发生很大变化。结婚后,新婚夫妇第一天不干活。从第二天起,他们将要和家人一起下地干活。另外,按习惯,新娘子一般要在一段时间后回娘家。时间长短不一,总的原则是视情而定。短的有三、五个月,如新娘已适应了在婆家的新生活便可回娘家探视。长的有一年多,直至女方生了头胎孩子后才回娘家。新娘首次回娘家时,其父母要送礼,农村一般送牛,城里送钱或其他贵重物品。此后,通过互送礼品,经常走访,两家亲戚关系越来越热络。 丧事 报丧:在布隆迪,报丧的工作一般由邻居好友承担。当某人患疾身亡或不幸遇难后,好友邻居便来帮忙,有的向死者的亲朋报丧,有的和死者家人一起安排后事,有的陪伴死者近亲守灵。 安葬:一般当天安葬,实行土葬。农村因经济困难,不用棺材,通常都是在尸体上裹一布单,再外包草席下葬。在城市有条件的人已开始实行棺殓安葬。根据习俗,在路遇灵车时,迎面来的行人须立正站立,车辆应停行,后面的也不能超越,已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待其过去后,再行走。 居丧:居丧期一般为葬后一周,期间,由于死者家属过于悲痛,一般不干活,由众亲友送吃喝。一周后丧事部分结束,亲友前来探望,平时和死者关系好的都要给其家属送一些钱,以表示对他们生活的支持。丧事是否结束,一般要视死者的性别和年龄而定,短的三、五个月,长的或半年、一年。丧事结束后死者家属要安排一个大的聚会,邀请前来探望的亲友喝啤酒,以表谢意。与此同时,大家聚在一起对与死者有关的财产分配和其遗留的债务问题,进行讨论和处理。如死者是一家之主,与会者还应就其接班人问题进行商榷,并作出决定。 经济活动 农业和畜牧业是布隆迪人民的主要生产活动。农田大多分布在“卢戈”周围的山坡上,种植香蕉、木薯、豆类、高粱、玉米、地瓜等多种作物。农活主要由妇女承担,男人外出做工,放牧或做小买卖,有的干脆在家赋闲。经济活动中最有特色的是: 香蕉啤酒 在布隆迪,香蕉种植非常普遍,有“一丛香蕉树下就有一户人家”的说法。香蕉分菜蕉和酒蕉两种,菜蕉是农民的主粮之一,酒蕉则用来酿造香蕉啤酒。布隆迪人没有请客吃饭的习俗,但有请人喝酒的传统。布隆迪酿造的香蕉啤酒分为三种:“英杜利雷”(INTURIRE),浓郁而香醇,是一种“贡酒”;“英松戈”(INSONGO),质量上乘,用来招待客人;“乌卢瓦尔瓦”(URWARWA),质量一般,家庭自用。 在布隆迪,啤酒的饮用方法与众不同,不用杯,也不用碗,而是数人围陶罐而坐,用空心的植物茎杆在陶罐中允吸。每个人喝毕将吸管翘起,以免余酒回流入罐中。 与众不同的牛 布隆迪的牛共有四种:长角牛、短角牛、弯角牛和动角牛。长角牛的牛角粗壮气派,过去为王室缩样;弯角牛的牛角造型美观,是很好的装饰品;动角牛珍稀,两角可以摇动,现已非常少见。 布隆迪的牛不役使,但有重要的社会作用。牛群的大小不仅代表着人们富有的程度,而且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高低。有牛者受人尊敬,牛愈多愈令人羡慕。对于生活在乡下的人来说,牛还是最好的礼物,特别是一个适龄青年谈婚论嫁时,牛是男方送给女方的最受欢迎的聘礼。偷牛是一大禁忌,一旦被发现,轻者被暴打,重则被判刑。 宗教信仰 布隆迪人自古以来信仰伊马纳(imana)神,将其奉为天地万物的缔造者。伊马纳是大地上一切财富的主宰,拥有繁衍生育之权,有驾驭一切的力量。没有伊马纳的帮助,任何事情也不能取得成功。在伊马纳的手下,有尊称为基郎加(kihanga)的圣人,专事为人们向伊马纳求情。基郎加得到人们的崇敬,常被请到各家为人畜、土地祈祷降福。 18世纪下半叶,随着传教士的进入和殖民主义的入侵,外国宗教开始传入了布隆迪。目前,居民的大部分信奉天主教,15%信奉基督教,10%信奉伊斯兰教,5%信奉原始宗教。 节假日 从前,布隆迪的重要节日是播种节,一般在8月,国王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后,全国农民开始播种。王朝灭亡后,不再举行祭典,播种节也就名存实亡了。 礼仪纯朴 布隆迪人民有热情好客的特点。不论是在城镇,抑或是在乡村,只要有家庭举办喜事,即使路人和主人素不相识,只要有表示祝贺之意,便可收到香蕉啤酒的热情接待。生人问路,绝对不会遇到冷遇的局面。被问者总是要给你一个满意的回复。有时甚至会停下正在做的活计,走上几里地,把你引导到目的地。 布隆迪人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为了使客人愉快高兴,主人往往能献出家里的一切,甚至分享最后一根香蕉。每逢外国领导人访布,接待方总会安排热烈的欢迎场面。有人击鼓,顿时群鼓齐鸣,响声如雷。在欢快的鼓声中,一群身着盛装的妇女便扭动身躯,载歌载舞,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顿时热闹非凡,使来访者感到亲切。 布隆迪人非常珍视邻居关系,认为“远亲不如近邻”。邻里有事,人们一般都会全力相助。逢年过节,人们首先要向邻居表示祝贺;有了好酒,首先要请邻居来一起品尝。在农村,邻居有义务和权力相互管教孩子,如一个孩子干坏事,邻居大人教训他,乃至鞭打他,也不会受到孩子父母的责怪。布隆迪人也有庆贺乔迁之喜的习惯,一旦搬进新居,至亲好友及邻居前往祝贺并送礼,主人则给予热情友好接待,有时也为他们准备餐饮。 布隆迪人守信用。笔者在西非和中非几个国家工作过,相比而言,布隆迪人最守信用。这可从以下几个例证得到佐证。一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政府能按时给公务员和军人发放薪金,尽管数量比以前有所减少,但大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管谁上台执政,基本未发生拖欠薪金的问题。有时迫不得已拖欠一下,也会很快想法补发;二是在驻北京使馆,布隆迪也能按时交纳各种费用。这在驻华的非洲使团尤为难能可贵。三是前几年,华为公司终于打开了一直由法国人垄断的电讯领域业务。在其后的和布方的合作中,华为感到很满意。每年,布方都会偿还应缴纳的费用。现在,华为已在布隆迪打开了局面,甚至法国人也主动和他们进行合作。 布隆迪人很讲礼貌。一旦在公共场所发生碰撞,双方都会互道“对不起”、“请原谅”,因此很少会发生口角。至于在街头发生的打架斗殴现象,可以说是难得一见。布隆迪人的见面礼甚是有趣。与客相见有握手的礼节,男女无忌。但晚辈与长辈、下级与上级、百姓与官员握手时,为了表示敬意,前者向前倾身,用左手托住右胳膊肘,用右手与后者轻轻相握,显得非常谦恭礼貌。若是长久不见的熟人、至交,则相互轻轻拥抱,并轻拍对方肩背,表示亲热,不分男女,尽皆如此。 布隆迪人尊长敬老。那些定居在首都的官员,每逢年节或周末,大多要返回内地省亲,与家人共度佳节。在内地农村,乡下人见到外国人时总会有好地打招呼,并伸出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表示致敬,意即“团结、劳动、进步”。对于朋友赠送的礼物,布隆迪人有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的习惯,然后或立即陈设于客厅内,或在下一次见面时将礼物佩戴在身上表示礼貌和珍爱。 文化以歌舞闻名 由于布隆迪是“千山之国”,囿于环境和条件,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多。人常说,布隆迪人最好的消遣莫过于喝杯啤酒。乡下人忙完活计,坐下来喝几口香蕉啤酒,即感到是人生一大快事;城里职工下班后,往往在街边小铺买瓶啤酒,自斟自饮,遇到朋友,则几人围坐在一起,边喝边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特别是半月或月底发薪日,此情此景,四处可见。 若逢节假日,抑或在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和迎送贵宾仪式上,布隆迪人和其他非洲国家的人民一样,喜欢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常见的舞蹈多为集体舞,歌舞结合,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十多名男女青年边跳边唱,气氛甚为热烈。主要舞蹈有: 鼓舞,这是一种最受布隆迪人民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从前,鼓是王朝的象征,鼓舞遂被定为宫廷舞蹈。随着王朝的没落,时代的进步,现在该舞蹈已成民间大众娱乐方式。举凡节庆或迎宾活动,都要组织鼓舞表演。非洲人爱好击鼓,但布隆迪、卢旺达人打鼓的方式与其他非洲国家有所不同,另有其特色。表演者有老、中、少,皆为男性。表演者身着作红白或绿白相间的袍式民族服装,头、臂佩带珠带,头顶大鼓,边敲边小跑着上场,阵势甚为壮观。上场后,舞者围成半圆,放下大鼓,开始表演。随着古典的节奏,鼓手以各种不同的动作、姿态轮番表演亮相,时而旋转飞舞,时而凌空腾跃,有时也伴有呼喊或歌唱。鼓舞节奏强烈,犹如雷声隆隆,震天动地,表演者身手敏捷,加之欢歌阵阵,给现场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使观众很受感染。风格粗狂的鼓舞充分表现出布隆迪民族欢乐、刚毅、豪放的性格,很受民间喜爱。布隆迪的鼓舞队表演认真,舞技精湛,享誉遐迩,经常应邀出国访问,被视为民族的骄傲。 英多雷,此语系当地语(intore)的音译,是一种“战舞”,一二十名男演员,头插茅草额佩珠带,上身裸露或交叉披挂色带,下身围着兽皮或草裙,脚踝系有铃铛,一手持矛,一手握盾,随着一位长老的口哨或口令,表演舞蹈。该舞节奏明快欢乐,动作铿锵有力,表现古代英雄出征前后的英勇气概。 伊米桑比,此语亦系当地语(imisambi)的音译,是一种轻盈美妙的舞蹈。表演时,一群身着盛装的年轻姑娘,和着轻快的音乐,翩翩进入舞台。她们模仿东非珍珠皇冠鹤等候鸟的动作姿态,载歌载舞,优雅动人。我东方歌舞团曾学习过这个舞蹈,表演时将其命名为“鹤舞”。 一般来说,布隆迪人大部分能歌善舞,聚会时往往能从傍晚尽情欢乐之深夜。布隆迪人的另一文化娱乐是在宁静的山村夜晚,围坐在篝火前,静听老人使用“英迪吉迪”(indigiti—一种用木条和葫芦瓢制成的弓形乐器)、“伊楠加”(inanga-一种以木板为座,牛筋为弦制成的形若琵琶的乐器)、“英多农戈”(indonongo-胡琴)、“乌姆维龙盖”(umvironge-短笛)等民族乐器,边奏边说边唱,犹如我国曲艺中的“评说”或“大鼓”,既叙述古代历史、传说、神话,也讲述人生哲理,也演唱人民生活、生产的情景,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布隆迪人称这种文艺为“布隆迪的灵魂”,是研究布社会的活材料。(作者曾任中国驻布隆迪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