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中国人看世界 > 正文
中非合作的世界意义
黄舍骄
发表时间:2012-12-31 13:42 来源:国际网
中国与非洲对话合作由来已久,日益成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合作论坛这一机制的设立,更将中非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它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成功实践。中非之间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方针,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合作典范。

2012年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了中国政府促进中非合作的五项新举措,一是扩大投资和融资领域合作,二是扩大对非援助,三是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四是增加中非民间友好,五是促进非洲和平稳定。中方宣布的这些务实合作的新举措,为中非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受到广大非洲国家的欢迎。

中非合作对话就新中国而言也称得上由来已久,最早的对话平台就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那时,新中国成立才6年,处于幼年阶段,和非洲国家基本没有来往,彼此十分陌生。但是,周恩来总理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赢得了与会非洲领导人,特别是埃及总统纳赛尔对新中国的信任。由此,埃及于翌年5月30日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而开启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进程。毛泽东主席曾对非洲朋友说:“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毛泽东主席席接见非洲朋友的谈话》,《人民日报》1963年8月9日。)从此,中国人民遵循毛泽东主席的教导,开始对非洲国家实施力所能及的援助。1956年11月,为支援埃及政府和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中国决定无偿地赠送给埃及2000万瑞士法郎的现汇。1960年,中国在自己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向几内亚和刚果提供粮食援助。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从国内各单位挑选了一批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组建援外队伍到非洲去实施援外项目。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帮助不少非洲国家建设了一批惠及国计民生的项目,例如纺织厂、火柴卷烟厂、榨油厂、水电站、茶园茶厂、农机厂,等等。最大的项目是1976年7月全线通车的坦赞铁路。其中大部分项目在西方国家看来技术含量都不高,对其够不成“威胁”。所以西方对中国援助说三道四、拨弄是非者不多,中非经贸合作未受大的干扰。1964年初,周总理访问非洲十国时提出著名的援外八项原则,成为中非关系史上一大创举。

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把加强同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同非洲国家友好合作的政策措施。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使援非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中国政府对援非政策也作过一些调整,比较突出的对非政策调整有四次:第一次,1982年,中央决定对非洲采取一次重大外交行动,体现中非友好关系。1983年初,中国政府领导人出访非洲11国,它们是: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几内亚、加蓬、扎伊尔、刚果、赞比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肯尼亚,其规模前所未有。中国领导人强调,在政治上,中国决心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进一步开展友好合作。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重申中国继续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并表示为进一步加强经济关系,中国将同发展中国家逐步开展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政府代表中方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第二次,1992年7月初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非洲时,在科特迪瓦发表了在当前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继续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六条原则,强调中国尊重非洲各国根据各自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中国愿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形式多样的经济合作。上述原则,充分表明了中国对广大非洲国家的尊重和加强中非关系的愿望。第三次,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非在非洲统一组织总部发表了题为《为中非友好创立新的历史丰碑》的主旨演讲,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中非关系五项原则:真诚友好,彼此成为可以信赖的“全天候朋友”;平等相等,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加强磋商,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面向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江主席的建议在非洲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表明中国政府不仅要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双边关系,而且要携手合作共创美好的世界,反映了中国对进一步发展中非关系的真诚而美好的愿望。这五项原则成为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开展对非工作的指导原则。江主席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地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五项原则中,“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这一条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它为嗣后确立“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做了前期铺垫。第四次是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为中国和非洲国家磋商、对话创建了一个集体对话平台。论坛的召开,提出中非致力于建立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战略关系的奋斗目标,对中非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借2006年召开中非峰会之际,中国政府在该年1月专门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国决心与非洲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此,“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成为中国向世界宣示的一条新的国际关系准则。

改革开放后,中国同许多非洲国家建立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混合委员会,这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商讨经贸合作的对话平台。至1992年,中国向40多个非洲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建成一批效益好、获得受援国欢迎的新项目,并采取多种形式巩固已建项目,使其在受援国获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与此同时,中国继续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领域和新形式。

非洲作为一个拥有50多个国家、资源丰富的大洲,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容世界上有抱负的国家对其有所忽视。因此,国际社会存在着一些与非洲的对话机制或平台,如英国通过英联邦保持同非洲英语国家的特殊关系,并借助欧盟同非洲各区域织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磋商合作机制;法国则依靠法非首脑会议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的机制密切与非洲法语国家的关系;日本创建立了“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这些情况促使中国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加密切中非关系。1998年唐家璇外长访非回来后,就一直在思考,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巩固中非友好,并推动中非关系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唐家璇:《劲雨煦风》第424页)

1999年5月,马达加斯加女外长齐凡德里亚马纳纳来华访问。她在与唐家璇外长会谈时恳切地说,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非洲家迫切希望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就共同关心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进行磋商。她建议成立一个“中国一非洲论坛”。她的建议与唐外长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在此之前,1997年9月,贝宁计划、经济调整和促进就业部长特沃杰雷访华时,也提过成立“亚非发展论坛”的建议,其想法是主要开展中非对话,探讨合作项目,以加强中非、亚非合作。他们认为,非洲国家已与英、法、美、日、欧盟等建立了各种多边磋商机制,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又有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双方更有必要建立类似机制,以加强磋商与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与马外长会谈结束后,唐外长请负责非洲事务的吉佩定副部长和非洲司刘贵今司长研究马外长的建议。非洲司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最后建议召开“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经请示,中央批准了外交部的建议。在“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开幕时,多哥总统纳辛贝﹒埃亚德马说:“非洲感到高兴和荣幸的是,中国能够成为她的特殊伙伴。她赞赏中国政府倡议。组织本次论坛会,将使我们各个国家能够在合作关系方面的新里程碑”。听了埃亚德马的话,似乎论坛会议完全是中国倡议召开,其实不然,正如以上所说,这一倡议首先来自非洲朋友。应该说,这个论坛的成立和会议的召开完全是中非双方智慧的结晶。

随着论坛第四届部长会议后续行动,特别是对非合作新八项举措的落实,中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非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1663亿美元。其中非方对华出口930多亿美元,增长速度高于中国对非出口的增速。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非双向直接投资也有很大的增长,目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达150多亿美元,非洲在华投资存量达120多亿美元。中国在非洲援建或承建的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魅力四射,向国际社会绽放出前所未有的世界意义:

(一)中非合作论坛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的一种创新模式

江泽民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说,举行“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关系史上的一次创举。胡锦涛主席指出,这一创举符合时代要求,反映了新形势下中非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非洲朋友、佛得角驻华大使儒利奥·德莫赖斯说,这一论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的越洋携手,它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的创新模式。来自50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国家的代表坐在一起畅所欲言,形成决议,然后按照一致的步调共同行动,应对新挑战,建立新平台,启动新对话,落实新措施,这很不寻常。

埃及外长阿姆鲁对中非关系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我们高度评价中非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认为它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过去几十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它为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应该为世界其他国家所借鉴。”诚然,就中非合作论坛本身而言,论坛的宗旨,它的机制、运作方式等都与过去西方大国与非洲的对话平台迥然不同。

具体运作方式,中方也一直在设法变革创新。比如在高层交往方面,很多非洲国家领导人希望访华,而中方每年接待外国国宾访华的数量有限。论坛秘书处中方后续委员会就利用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机会邀请非洲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既参加了相关国际会议,又同中国领导人进行接触,取得很好效果。此外,注意在论坛的活动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例如在论坛框架内设立 “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鼓励和支持中非学者、智库加强交流,扩大中非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

(二)建设和谐世界的成功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双方建构和谐世界理念的尝试。从每一次部长级会议的召开情况看,中非双方都给与了高度重视,非洲国家从国家元首到相关高官参与十分踊跃。2000年10月,第一次会议44个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都派代表与会,其中包括79位外长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就连陷入内战多年的索马里也派来了政府代表。非洲统一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等17个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根据一些非洲国家的建议,中方还邀请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以观察员身份与会,马拉维和利比里亚派来了观察员。2003年12月,第二次会议在亚的斯亚贝巴非盟总部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等13位非洲国家领导人、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联合国秘书长代表、44个非洲国家负责外交、国际经济合作的70名部长及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的代表与会。与中国未建交的马拉维和斯威士兰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2006年11月,第三次会议作为特例,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48个非洲国家的35位国家元首、6位政府首脑、1位副总统、6位高级别代表、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以及各国高官共计1600人与会,此外,还有数百名非洲工商界人士和媒体记者参会。2009年11月,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以及其他非洲国家9位总统、3位总理、1位议长和非盟委员会主席出席会议。与会的还有中国和49位非洲国家的外长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或代表。2012年7月,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南非总统祖马、贝宁总统亚伊、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吉布提总统盖莱、尼日尔总统伊素福、科特迪瓦总统瓦塔拉、佛得角总理内韦斯、肯尼亚总理奥廷加、埃及总统特使阿姆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50个非洲国家外长和主管对外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部分非洲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等出席会议。

从五次会议出席的人员情况来看,就充分反映出中非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中方为在中国举行会议营造宾至如归、形同亲戚、邻居串门的氛围,使非洲贵宾来到中国倍感亲切。胡锦涛总书记曾对唐家璇外长说,为真正体现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的精神,只要是非洲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来参会,不论国家大小,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予以会见。这也是非洲贵宾热情与会的原因之一。南非总统姆贝基感叹说,有些非洲领导人多年都不参加非洲联盟的首脑会议,这次却到北京来了,比我们非洲联盟自己开会来得都齐。

每次部长级会议都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通过《宣言》和《行动计划》两个成果文件,为未来三年中非各领域合作绘制一份共同配合执行的蓝图。由此,会议向外界传递了中非坚定不移深化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坚定不移推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提升了中非互信水平,扩大了中非关系的国际影响。

体现中非合作关系和谐的另一个特点是,中非经贸出现矛盾或发生摩擦时,中非双方都能理智地通过磋商或对话予以和平解决。因而中非之间并未因经贸矛盾或摩擦酿成经贸战或影响彼此关系的更大的破坏性事件。

(三)竞争机制为非洲引来投资

新世纪以来,法非首脑会议、美非经贸合坛、美非商会、亚非峰会、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韩非峰会、印度一巴西一南非对话论坛、尼日利亚和巴西共同主办的南美一非洲峰会、欧非峰会、印度非洲高峰论坛、土耳其非洲峰会等重要会议相继举行。非洲领导人接受各方邀请出席会议,忙得不亦乐乎。除此之外,联合国成立“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联络办公室,支持非盟实施这一计划;美国修订相关法律,进一步扩大非洲产品对美市场的准入;八国集团通过《非洲行动计划实施报告》,承诺增加对非援助;英国倡导“非洲委员会”。因此,非洲从20世纪濒于边缘化到进人新世纪后成为各方关注的中心。这种景象在非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非洲国际战略地位的大幅提升,与中国因素所起的作用,不能说毫无关系。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认为,各国与非洲举行峰会“使非洲的伙伴多样化,并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塞内加尔的中非关系专家阿达马·盖耶在其著作《中国一非洲:龙与鸵鸟》一书中说,中国大规模出现在非洲产生的影响,把昔日受到边缘化和蔑视的非洲变成了被众人“追求的漂亮姑娘”。可以预见,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各方还会进一步调整各自的对非战略,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非洲还能取得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不能否认这是中非经贸合作为非洲带来的机遇。中国在非洲国家兴建的境外经济合作区促进了中国在非洲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同时也引起国际社会从经济上更重视非洲,有更多的投资。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引发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出于冷战思维,美国把制衡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作为其重要的战略意图之一,奥巴马政府宣传“非洲是一个机遇和希望日益增多的地区”,推动和鼓励美国企业积极参与非洲发展进程,例如美国进出口银行2011年为支持美国公司向非洲出口美国产品提供了l0亿美元以上的贷款:另据美国智库布鲁金斯的报告显示,美国对非出口额在过去10年问翻了三番,目前达211亿美元。2012年8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非就有一个庞大的美国贸易代团陪伴。显然,西方在非洲与中国竞争会给非洲带来投资,客观上对非洲发展有利。

(四)互利共赢是经贸合作的标杆性原则。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就推行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原则,十多年来为非洲国家建成一批惠及国计民生的项目,为非洲国家确确实实带来了实惠。因此互利共赢原则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衡量是否真心诚意实施经贸合作的标竿性原则。尼日尔总统穆罕默杜·伊素福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表示,中尼双方已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的合作是平等、共赢的。就其他非洲国家而言,情况也相同。他还批驳了一些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在非洲实施“新殖民主义”的谬论。他明确表示,就其本人所知,中国在尼日尔并未实行“殖民”,中国在非洲活动不带有任何”新殖民主义”色彩。他特别强调,据其了解,中国开展对非合作建立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 “中国实施该原则,就肯定不会称霸,也不会殖民。就我所知,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也没有任何殖民主义或‘新殖民主义’色彩。”。

赞比亚学者、世界银行前高级经济顾问丹比萨﹒莫约( Dambisa Moyo)女士在其专著《援助的死亡》( Dead Aid)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章“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非洲来说是个极大的机会,因为非洲有中国急需的,而中国有非洲想要的。中非合作是一种双赢。

刚果(金)《观察家报》的评论说,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开展双赢合作和对话的重要平台,对中非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中非间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中非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1600亿美元,相比较2000年,增幅达16倍之多。目前在非中资企业超过2000家,覆盖50个非洲国家,涉及诸多行业和领域。与此同时,非洲对华投资也增长迅速。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令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非间的经贸往来仍保持着逆势增长的强劲势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室主任徐伟忠指出,中非产业结构有较强的互补性,双方经贸交往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五)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南南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榜样。

中非合作从2000年成立论坛起至2012年举行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广大非洲国家的欢迎。12年来,中非合作论坛之所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综观各方评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非双方始终和谐相处、平等相待。中国坚持执行“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对非方针,赢得了非洲朋友的信任,加强了彼此间的关系。2012年9月7日,乍得总统代比在接受中国新任驻乍得大使递交国书时明确表示,“乍中关系紧密,合作富有成果;非洲人信任中国人,中国人致力于双赢的南南合作,希望乍中双方丰富合作内涵,促进中国企业在乍发展,进一步促进两国合作和两国人民友谊”。代比总统的话很有代表性,体现了绝大多数非洲朋友的看法。

2,中国一直强调,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中国愿意帮助非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现在有的国家已实现了这种优势转型,例如安哥拉发展优势非常显著,正当欧洲深陷金融危机、困难重重之际,不少欧洲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民众纷纷移民到安哥拉谋生,世界移民的流动方向倒了一个个儿。面对现实,老欧洲不得不承认非洲的崛起。

凡是已从拥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非洲国家,一般来说,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合作规划都落实得比较好,因此相关国家政府和民众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合作的具体成果,以苏丹为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马来两亚、加拿大和苏丹石油公司合作,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田难,帮助苏丹建设了输油管道、炼油厂、石油化工厂等设施,建立起集原油勘探开发、输油管线、炼油、石化于一体的石油工业体系,苏丹就此在短期內从一个纯石油进口国变成一个新兴产油国和石油出口国。尼日尔也是在短时间内从石油进口国转变为产油国的。尼总统优素福由衷地说,中国帮助尼成为石油生产国,油品不仅满足本国,还部分出口,对尼经济发展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资源领域进行合作,总是首先帮助资源国建设基础设施。中国不同于西方公司的做法,符合资源国切身利益和诉求,切实体现了双赢互利的效果,在非洲地区被广泛接受。因此现在非洲国家都非常愿意与中方共同落实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合作规划,特别是希望加强在农业、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都愿尽最大努力以推进与中国的密切合作。由于双方相互配合默契,因此容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出成果,从而更加增强了与中国合作的信心。

3,中非合作论坛拥有先进的交流机制。佛得角驻华大使儒利奥·德莫赖斯指出,中非合作论坛已经建成三级运转机制:论坛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高官级后续会议及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的高官预备会分别在部长级会议前一年及前数日各举行一次;非洲驻华使节与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此外,2007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非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正式启动。德莫赖斯认为,通畅的信息交流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成功的根本保障。

4,互利共赢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中非之间十余年的互利共赢合作的实践向世界证明了中非合作有助于非洲的发展,非洲朋友当然愿意让中非合作延续下去。

(作者曾任中国驻刚果(金)、卢旺达大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