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风情万种、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度----摩洛哥
程涛
发表时间:2013-01-06 15:13 来源:国际网
摩洛哥是一本书,十分有趣;摩洛哥是一幅画,非常美丽;摩洛哥是一杯酒,香醇浓郁;值得你去阅读,去欣赏,去品味。这个地处非洲西北角的穆斯林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西端,也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中转站。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在这里得到调和、融合或和睦共处,并在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非洲度过了16年的外交生涯,到过40多个非洲国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有许多,这个别有特色的神秘热土永远让我留念,我浓浓的非洲情结总难割舍。非洲国家各具千秋,而在摩洛哥常驻四年,这个国家留给我的印象是特别深刻的。摩洛哥身在非洲,不像非洲;不是欧洲,近似欧洲;是阿拉伯国家,又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国家,比其他阿拉伯国家更加开放。开放到君主立宪制度,但实行多党民主;开放到穆斯林国家,而女孩子上街不要戴黑面纱,可以穿超短裙;开放到同桌的你可以喝酒,他不在意;开放到外国的国庆招待会,可以上猪肉和猪肉做的香肠;但条件是你必须在猪肉香肠前面放一个猪的照片。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写个菜名牌子呢?因为来的客人中有的不懂法文、也可能不懂阿拉伯文。穆斯林兄弟不吃猪肉,但对猪的形象并不陌生。

在摩洛哥,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在这里得到调和、融合或和睦共处,并在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国王至高无上、宗教作用巨大

摩洛哥是君主立宪国家,国王王位和君权是世袭的。王权原则上传给男性后裔,以长子为先。摩洛哥宪法规定国王是国家元首、宗教领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穆罕默德六世国王1999年7月登基,时年36岁。国王被奉为伊斯兰先圣化身,集神、政、军权于一身。法律明文规定,批评国王即大逆不道,要受严惩。国王不受监督,没有制约。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执政十多年来谦虚、谨慎、注重民生,曾被赞誉为“贫民国王”。这并不影响国王至高无上。每当国家组织重大活动,总是让全体大臣、各国使节和老百姓等上3-4个小时,国王才在万岁声中,在华盖和王宫典礼官员的簇拥下缓缓现身,或在台上向臣民挥手致意,或绕场一周后离开,并不与大臣和使节握手、交谈,只有少数特殊人物有半跪亲吻国王手背之殊荣。

摩洛哥实行“国王统治下的多党轮流执政制”,实际是多党轮流参政制。以王权、宗教、军警、民主和法制为政权五大支柱,国王凌驾于各党派之上。直到2011年7月1日摩洛哥新宪法通过前,无论何党胜选,均可入阁参政,但首相则由国王任命,国家大政方针仍由国王决定。广大穆斯林民众,特别是中老年公民,拥戴明君,对近乎神化的国王顶礼膜拜,构成维护国王权威和国家稳定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说,摩洛哥老百姓把对真主的崇拜体现为对国王的服从。即使有人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够满意,也往往归咎于自己前世造孽之因果,并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给真主和来世。政府花大力气和重金在各地修造清真寺,是对宗教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巩固政权和稳定政局的投资。卡萨布兰卡有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大清真寺叫“哈桑二世清真寺”,耗资7亿美元修建,三分之一建在海上。为什么要把三分之一建造在海上呢?据说是因为先知给哈桑二世国王托了一梦,启示他其“祖先是乘舟由大海上过来的”,亦说是“真主的宝座是在大海之上”。远远地望去,清真寺宛如一艘迎着大西洋的汹涌波涛却岿然不动的巨轮。清真寺172米高的宣礼塔,就像是矗立在海洋上为航行船只指路的灯塔。每逢夜幕降临,从宣礼塔上向麦加方向打出一束激光,光线能射出10多公里,以象征摩洛哥的穆斯林信徒心系圣城。整个清真寺可容纳10万人同时祈祷。清真寺金碧辉煌的祈祷大殿能容纳25000信徒祈祷。大殿内分两层,楼上两边为女信徒使用,每边5000人。大殿的大理石地面底下密布电热设备,自动加温,为的是让虔诚的信徒们席地祈祷时不会着凉。重1000吨的大厅屋顶可以通过液压装置在五分钟内开启,以保持厅内空气的流通。清真寺的25扇自动门均用钛合金铸成,有效防止海水和海上湿气的腐蚀。正门重35吨,只有国王来了才会用密码打开。哈桑二世清真寺是目前实际上最大的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清真寺,确实令人震撼。哈桑二世清真寺还是世界上唯一允许非穆斯林者进入参观的大清真寺。清真寺的配套设施中有一座博物馆,一个供穆斯林信徒在祈祷前净手和净身的大水池和先进的沐浴设施。我在参观后,深受启发,也颇多感慨,以一首小诗加以表达:

卡萨大清真寺的启迪

清真寺横空出世,

宣礼塔高耸入云,

厅内金碧辉煌,

精湛的雕刻体现各地区的文明;

真主的宝座浮在大海之上,

到这里,

人和神的距离真感觉很近很近。

斥六亿巨资,

兴浩大工程,

弘扬宗教文化,

光大民族精神。

把人民对神的崇拜化作对人的服从,

为政权巩固,

保社会稳定。

行多党民主,

施政教合一,

国王是人也是神。

自然、巧妙、聪明。

东海之外仍有水,

除却巫山亦有云。

文明即使不同,

也并非相克相生。

主义、制度、法律,

宗教、道德、精神,

对话、竞争、互补、共存。

让多灾多难的人类,

少一点吵闹、战争,

多一点宁静、和平。

二00四年5月与卡萨布兰卡

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和人民扩大民主的要求,摩洛哥在2011年3月9日宣布实行宪政改革,并于2011年7月1日以公民投票的形式通过了新宪法。按照新宪法,首相在议会选举中胜选的政党中产生。新宪法还增加了首相的权力和有关司法独立的重要规定。国王让渡了许多权力,这在摩洛哥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国家主权的巩固。

政策灵活、文化多元

多年来,摩洛哥对内积极推进行政、社会、经济改革,实施经济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政策,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安抚贫民阶层,缓和社会矛盾,保持政权稳固和社会稳定。对外奉行不结盟和多元化外交政策,灵活、平衡、务实。外交重点在西欧、美国和阿拉伯国家,但也注意保持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摩洛哥人98%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摩洛哥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巨大影响无处不在。伊斯兰教是国教。摩洛哥的基督教信徒不足10万人,仅占居民的2%,此外还有大约4、5万人信奉犹太教。摩洛哥在遵守伊斯兰教义的同时也“与时俱进”,采取了较大的灵活性。

摩洛哥作为穆斯林国家,是必须遵守伊斯兰教义的。按伊斯兰教义,一个男人可以讨四个妻子,摩洛哥不能明确破坏这个规矩。 但是具有现代民主思想的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引进一些新鲜的做法。国王前几年领导制定了一个家庭法。在家庭法中规定,丈夫可以娶4个妻子,但是在娶第二位夫人时,必须征得第一夫人的同意,如果她不同意,你就娶不成。换句话说,就是在丈夫娶第二个、第三个妻子的问题上,第一个妻子具有决定权,或者说享有“否决权”。这是在传统宗教习俗中巧妙地引进了现代文明的理念。家庭法为提高妇女地位、扩大妇女权益和追求男女平等做出聪明的尝试。

我曾到过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穆斯林国家,看到他们对妇女穿着和行为举止的规定十分严格,对饮酒和猪肉是绝对禁止的,对违规者有严厉的处罚规定和措施。而在摩洛哥却大不相同。在摩洛哥的各个城市都有出售猪肉和猪肉制品的商店,在各大超市里都设有猪肉食品专柜。更有意思的是,摩洛哥外交部允许非穆斯林国家驻摩洛哥外交使团在自己的国庆招待会上食用猪肉食品。所以,在摩洛哥,人们可以在德国的国庆招待会上品尝德国著名的肘子酸菜和烤大香肠。捷克大使总不忘在他们国家的招待会上展示那香喷喷的烤乳猪。中国大使馆的国庆招待会上的红烧肉、春卷和三鲜包子也最受青睐。

摩洛哥人一般不饮酒,在摩洛哥人开的中小餐馆里也不提供酒精饮料。但在较大的饭店和超市,你可以买到世界上各式各样的高中档酒,包括XO、VSOP等烈性酒。更有趣的是,这个穆斯林国家有规模巨大、设备先进的葡萄酒厂,生产出上好的葡萄酒。在摩洛哥梅克内斯有著名的酒庄和大片的葡萄种植园。摩洛哥酒厂是按照法国的传统工艺建造的, 其产品畅销在欧洲各大超市。

集非洲、阿拉伯和欧洲风情于一身

摩洛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非洲的西北角,阿拉伯国家的西端,与欧洲由地中海相隔。隔开摩洛哥北部城市丹吉尔和西班牙直布罗陀海峡最窄的地方仅仅十公里。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们游泳一个来回也不费太大气力。摩洛哥自然条件优越,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摩洛哥前国王哈桑二世对摩洛哥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摩洛哥是一个大树,它的根深深的扎在非洲的土地上,吸取养分,它的枝叶沐浴着用阿拉伯的阳光,又呼吸着来自欧洲的新鲜空气,因此它枝繁叶茂。

摩洛哥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国家,有许多优势尚未被充分利用。摩洛哥风景如画,气候宜人,花木繁茂,资源丰富。更有数千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取之不尽。摩洛哥人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潇洒悠闲地生活着。有诗为证:

赞摩洛哥

摩国风光好,四时气候佳;

天蓝树草绿,处处有鲜花;

柑橘吃不断,橄榄遍山崖;

海滨沙滩美,水中多鱼虾;

烹调特色浓,歌舞音乐雅;

皇城四五座,古迹名遐迩;

人民皆友善,俊俏小娃娃;

来客八百万,旅游兼度假。

二00 四年五月于拉巴特

采百家之长的多元文化

生活潇洒、悠闲的摩洛哥人。摩洛哥人真诚、友善、自尊、自信、自得、自足。一般人生活比较“潇洒”,工作按部就班,生活不紧不慢。

摩洛哥经济一直平稳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绝大多数百姓生活相当悠闲,比较安于现状。即使有人对现在的生活不太满意,那也往往把改善命运的希望寄托给真主和来世,对现实宽容大度;多数人工作慢条斯理、按部就班。每年天气较热的八月和斋月很少干活。摩洛哥一年两季,旱季和雨季。农民只在雨季到来前种植,基本没有田间管理,完全靠天收粮,因此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产量都比较低。但摩洛哥人压根儿就没有“饥寒交迫”的体会。摩洛哥风调雨顺,“四季如春”。作为老百姓的主食的面包,因为有政府补贴,价格非常便宜。虽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但“穷人”并无冻馁之虞。

摩洛哥的官员一般都有较强的自豪感、优越感和责任感,既有王国谦谦君子之风度,又有平民务实之精神。他们也有“三个代表”:代表真主的精神,代表国王的意志,代表自己的利益。这“三个代表” 格调也许不高,口号也不够响亮,但是明确、实际,操作性强,落实起来容易,而且,“领导在和领导不在都会一个样”。

摩洛哥少女一般都相当苗条,但在出嫁之前都要增肥。少妇比较丰腴才显出贵妇人的气质,也表示娘家和婆家家境较好。这和中国的女孩子和少妇们追求身材苗条和“骨感美”有很大的不同。

堪称世界第三的摩洛哥大餐。舌尖上的文化让摩洛哥人感到骄傲。很多摩洛哥人都自豪地说, 摩洛哥的烹调世界第三,中餐第一,法国大餐第二,第三就是摩洛哥餐了。摩洛哥的烹调的确精美和独特。“古斯古斯”是一种有荤素搭配的麦面细粒饭,荤的成分有鸡肉或海鲜,素菜有白菜、胡萝卜、南瓜、西葫芦等,其中的“米饭”看上去很像中国的小米饭,实际上是一种特别的硬麦面加工成的“小米”,蒸熟后浇上特制的汤汁,十分可口。摩洛哥主妇们邀请贵宾时一定要推出一种令她们自豪的叫“巴斯蒂亚”的大馅饼。一般是作为正餐的最后一道菜。“巴斯蒂亚”大馅饼多为两尺见方,油炸的薄脆面皮包裹着鸽子鸡肉碎末、或虾仁、核桃仁、鸡蛋、粉丝、杏仁、素菜,半甜半咸,香脆鲜美。还有一种叫“哈里拉”汤,由牛肉末、鹰嘴豆、短面条和各种香料熬制而成,开胃润肠,是健康食品。摩洛哥人的“哈里拉”汤人人有不同的做法,家家有祖传的秘方。在摩洛哥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大烤骆驼”。我有幸在摩洛哥南方参加一次友人孩子的婚礼,见识到“大烤骆驼”的全过程。人们在地上挖一个很大的坑,搭起支架,点上木炭,把骆驼放在架子上慢慢烧烤。在烧烤过程中,还要不时往骆驼的身上涂橄榄油。烤熟一头骆驼往往要八至十个小时。在骆驼烤到八成熟时,把烤好的羊放在骆驼的肚子里,羊的肚子里放有烤好的火鸡,火鸡的肚子里放有鸽子,而鸽子的肚子里则放有鹌鹑蛋。烤好的骆驼由六个“武士”打扮的小伙子用平板车在传统乐曲声中缓缓推到宾客面前。站在骆驼四角的“武士”按客人手指的部位用小刀割下一块放到客人的盘子中。烤骆驼和吃骆驼的方法奇特,场面壮观。                            

\                            

传统方式烤全羊

摩洛哥人爱喝茶,特别钟情中国绿茶。中国茶叶自13世纪传人摩洛哥后,摩洛哥人不可一日无茶,甚至不可一餐无茶,招待客人、节日庆典、红白喜事、亲朋小聚,讲究的茶具、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配有各式精美糕点。摩洛哥现在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均在4-5万吨左右。如果你到摩洛哥,赠送给摩洛哥人一盒地道的中国绿茶,那将被视为最珍贵的礼物。摩洛哥人喝茶的方式和中国人的方式大不相同。他们把茶叶和鲜薄荷叶子放在一起煮沸后加入糖,提神、去腻和健胃。所用的茶多为绿茶,最好是比较新鲜,但不一定要档次很高的。摩洛哥人喝茶和欧洲人喝咖啡一样,是个人休憩、享受,也是待客、交友之道。一杯茶能喝上个把小时,慢慢品用,显得十分悠闲。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摩洛哥是农业国,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未被充分利用。因为摩洛哥街上的菜品种不是很多,比如中国的小油菜,顶花带刺儿的黄瓜。非洲的黄瓜很粗,味道不好。我们从国内带菜籽到那儿去种,种什么长什么。摩洛哥人和法国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冬瓜。我们使馆馆员种冬瓜,只让一颗冬瓜秧上长两个冬瓜。到收获时,一个冬瓜一般都能长到10-15公斤。有一次我请美国大使吃饭时做了一道冬瓜菜。他也不知道何为冬瓜,让我领他看菜地。他看了很佩服,说中国人到哪儿都自力更生。同时,也佩服在摩洛哥、在非洲农业发展条件的优越。摩洛哥人不知道什么是苦瓜,当然也没有吃过。我们使馆的同志从国内带了些苦瓜种子,使馆种不下,就把种子撒到荒郊野外。很快就能在许多地方发现苦瓜长势良好,结了很多瓜。摩洛哥人对这种看起来样子丑陋、吃起来味道苦涩的东西毫无兴趣,而中国人则定期去收获果实。在摩洛哥到处都是果树,桔子树更比比皆是。

因为自然条件好,摩洛哥人的生存压力并不大,因此发展农业的欲望也就不太强烈。有一年,摩洛哥农业大臣率了一个大型代表团访问中国以后,非常赞赏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和成就。回国后在内部打了一个报告,文件中说,摩洛哥农业发展的出路是走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我跟摩洛哥的农业部长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坦率地说,我们的方式你们学不了,国情不同,人情不同。在中国,农民把种子种下去,经过很长时间辛勤、细致的田间管理,精耕细作,最后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收成。而摩洛哥的农民把种子撒下去以后就不管了。农民每天祈祷,从撒种子到收获之间大量的田间管理工作全让真主来干,自己就等收获了。另外,在摩洛哥可以看到大片的土地上没有庄稼。因为摩洛哥土地多,农户采取轮作的方式。这块土地总使用就不肥沃了,需要另外一块土地。一两年后,等这块土地长满了草,一把火把草烧了,把地翻了,再回来种植。中国就不行。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占世界22%-23%的人口,压力太大。因此,我们有饥寒交迫的威胁,需要充分利用土地,不得不干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累活,而摩洛哥人就没有这样的压力。摩洛哥农业大臣对此深有所悟。

摩洛哥是一个地带狭长的国家,面积44.66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线和海岸线几乎差不多长,均长达2000公里。北部和西部被地中海和大西洋环抱,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摩洛哥盛产鱼虾,然而摩洛哥人更青睐牛羊肉,食用鱼虾不多,这也许与他们祖先的游牧传统习惯有关。宴请贵宾时如果上鱼往往被看作不够档次,甚至认为比较寒酸。多年来,中国和摩洛哥在海洋捕鱼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中国公司和摩洛哥公司合作捕鱼的船只有几十艘,产品除供应国际市场外,每年也有大量海产品运回中国国内,深受消费者欢迎。摩洛哥人不识海参,更不食海参。在摩洛哥的许多中国人常常在退潮的晚上到海边抓海参。在每年5至10月间,每当月圆和月缺,海水退去时,海岸边的礁石附近就会有许多海参爬出来“乘凉”,用手电筒一照,伸长懒腰的海参就立即收缩身体,人们“唾手可得”。有的大海参一条就有一公斤多重。运气好的时候,在潮落潮涨的两个小时间内,一个人能捡上百条海参。大多数都是质量上乘的“刺参”。在海边,到处可以捡到小鲍鱼、海虹、海螺,晚上用电筒抓螃蟹也易如反掌。在摩洛哥,只要勤快一点,常到海边转转,海鲜是断不了的。我在摩洛哥的时候,韭菜炒鲍鱼、阿香婆炒海螺、海参饺子、清蒸海虹都是使馆馆员的家常便饭。

厚重历史和文化的精彩展示

摩洛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遭受许许多多次外族入侵、统治并在文化上兼收并俗的国家。摩洛哥的土著居民柏柏尔人早在公元前1600年就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摩洛哥在古代曾受到过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罗马人的入侵和统治,后来又受到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法国人的统治和殖民。公元1415年,葡萄牙以武力强占了摩洛哥的休达,在非洲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现在休达还在西班牙的管辖之下。公元788年,摩洛哥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王朝--伊德里斯王朝。后来经过若干王朝,其中1660年建立的阿拉维王朝延续至今。多元的历史给摩洛哥形成了厚重文化沉淀,而四大皇城可以说是这一文化的杰作。

菲斯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菲斯还是北非一个重要的战略重镇。菲斯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座中世纪风格的城市,可与埃及的开罗和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城市相媲美。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

菲斯老城内有9,000多个狭窄的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两边各种商店和传统手工业作坊。诸如染色作坊、皮革加工厂、金银铜铁首饰盒器具作坊、地毯挂毯织造作坊等,多为前店后厂。菲斯的手工艺铜盘、银盘、地毯、陶瓷、染色线和布,工艺精湛,图案细腻、风格别具,世界闻名。

菲斯古城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漂亮的宫殿和780多个清真寺。建于公元862年的卡拉维因清真寺是一座伊斯兰高等学府,被喻为世界上第一所综合大学,其历史比英国牛津大学还要早几百年,设有古兰经、哲学、历史、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和哲学等学科,吸引了2000多马格里布和黑非洲的学生来此就读和深造。大学所属图书馆早在中世纪已负盛名,收藏有带彩色画面的古兰经以及数十万册手抄本和其他古典书籍,被誉为“学术首都”。卡鲁因清真寺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整座建筑由270根廊柱支撑,用大理石、石灰、石膏、鸡蛋清等为原料建造,可容纳2万名穆斯林教徒祈祷。

阿纳尼亚和阿塔林伊斯兰高等学校,均建于14世纪,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精美的装修,达到当时建筑的顶尖水平,雕梁画栋,大理石地面和廊柱、陶瓷马萨克拼图、琉璃瓦屋顶与水池、喷泉交相辉映,学习环境静谧优雅。美丽的校园里还有供学生祈祷场所和宿舍。

梅克内斯是摩洛哥王国另一座皇城,建于公元11世纪,1672年被阿拉维王朝的第一位君主穆拉伊·伊斯梅尔定为国都。梅克内斯城内古迹众多,最著名和最壮观的是马厩、粮仓和地下监狱。国王酷爱马匹,因此王宫里养了500匹骏马。他还精心设计和建造了一个规模庞大、布局科学的马厩。在王宫附近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粮仓内的防火防潮系统在今天看来也不算落后。这些设施加上坚固的45公里长的城墙,构成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防御体系。据说,在敌军围困三个月内,城中粮草和供水均能得以保证。马厩和粮至今保持原样,基本完好,现在已成为摩洛哥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由不少西方国家的电影人来此地拍摄古代题材的影片。城内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在地底下挖造的监狱,规模很大,可容纳2万名奴隶、战俘和犯人。

在梅克内斯以北30公里,是有名的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废墟。据历史记载,公元一世纪时,这里是繁华城市,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剧场的白石圆柱。甚至街道、剧场、住房、油房、公共浴室、市场等亦清晰可辨,还有不少镶嵌画。从废墟中还挖掘出了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头像和大理石人头像。独特的城市风格和科学的给排水系统令人惊叹。梅克内斯是一个雄伟的带有西班牙—摩尔风格的城市,四周有高墙和巨大的门。这是一个十七世纪马格里布时期伊斯兰和欧洲风格的和谐统一体。                        

          \                                  

罗马古城沃吕比利斯废墟

拉巴特从19世纪就已成为摩洛哥的政治中心,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拉巴特正式成为摩洛哥的首都。作为老皇城,拉巴特拥有众多的价值很高的文物古迹:古代黄陵、哈桑清真寺、库图比亚塔、哈桑塔、乌达亚堡以及王宫和穆罕默德五世墓等。                                                  

    \                   

拉巴特的哈桑塔遗址

                     \                 

王国和卫兵    

乌达雅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是建立在大西洋岸边峭壁之上的古城堡群,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现存乌达雅堡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综合大庭院,有一个花园和一座博物馆。花园为伊斯梅尔国王于17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明显的安达鲁西亚园林风格。石头砌成的博物馆展出一些古代兵器和历代珠宝、乐器、古代红铜和土陶器皿、民族服装,包括柏柏尔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犹太人服饰。还有一个高空平台,为古代集会用的广场或市场遗迹。乌达雅堡内现在仍然保留着具有柏柏尔风格的民居和街道。

布雷格雷格河畔的舍拉废墟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时期皇家陵寝遗址,是摩洛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舍拉古城原为腓尼基、迦太基和古罗马帝国时代北非重要港口城市,与摩境内的沃吕比利斯古城和伯纳萨古城齐名,公元五世纪荒废。公元十二世纪,梅里尼德王朝君主“黑苏丹”阿布·哈桑定都拉巴特城,修筑城墙,并在古城遗址基础上圈定皇陵。他本人及其爱妃死后均葬于陵内。舍拉在1775年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中被毁。现在遗址内古罗马时期的台地园、凯旋门、元老院、论坛、演讲台、法院、公共浴池等建筑群仍依稀可见,给人以无数遐想。梅里尼德王朝时期修筑的外围城墙、清真寺宣礼塔、王妃墓碑和放生池等基本保持了原貌。外围城墙的正门上用古阿拉伯语记录了当年修陵的情况,从王妃墓碑上游人可以读到王妃的生平概述,放生池偏居古遗址一隅,供养着被视若神明的银鳗。

历史古城马拉喀是摩洛哥南部地区政治中心,以红色的城市而闻名于世,是摩洛哥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这块曾吸引着成千上万南来北往庞大驼队和商贾的绿洲,在沙漠、炎热、尘土、泥砖堡垒里隐藏着许许多多中世纪的传奇和神秘。马拉喀什在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欧洲人中地位相当高。直到今天,每年都有许多重要地区和国际会议在马拉喀什召开。马拉喀什每年仍然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近一千万世界各地的游客。

几个世纪以来马拉喀什一直以它的“七圣徒”而闻名于世。在伊斯梅尔·伊本·谢里夫统治时期,伊斯兰教苏非派广泛流行。苏非派作家阿布·阿里·哈桑·尤西根据苏丹的要求创立了“七圣徒”的节日。几个著名人物的陵墓迁移到马拉喀什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他们也带来了自己的习俗和节日。七圣徒包括阿布·阿巴斯·萨布蒂(1129-1204,马拉喀什的守护神)、穆罕默德·贾祖利(柏柏尔血统的摩洛哥苏非派领导人)、苏海利(1114 – 1185,伊斯兰教语言学家和法学家)、卡迪·阿亚德、阿布德尔阿齐兹·特巴(马拉喀什第一个苏非兄弟会的建立者)和阿布达拉·加兹瓦尼(特巴的继任者)。

马拉喀什有摩洛哥最大的传统市场同时也有非洲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民风民俗广场之一:杰马夫纳广场。广场上到处是杂技演员、讲故事的人、卖水人、跳舞者和音乐家。到了晚上,广场上的食品摊点开张,各类特色饮食热气腾腾,使得广场变为了一个空前热闹的露天餐厅。                 

        \                            

                           马拉喀什的柏柏尔卖水人        

马拉喀什东距峰顶终年积雪的大阿特拉斯山50公里,虽然地处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被誉为“摩洛哥南部明珠”。

中国和摩洛哥的历史情结

中摩两国和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友谊。早在七世纪中叶,中国唐朝就有一位叫杜环的人到过摩洛哥。13世纪,中国元代旅行家汪大渊造访过摩洛哥。1346年摩洛哥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牢记先知穆罕默德“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的教诲,历经艰辛到达中国。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四大旅行家之一。公元1304年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穆斯林家庭。白图泰从小就十分向往中国、印度和东方的灿烂文明。从22岁开始东行远游,历尽艰险,终于在公元1347年,即中国元朝至正七年,到达中国泉州。白图泰在中国逗留3年多,访问过泉州、广州、杭州和北京。在白图泰的《游记》中,对泉州的记载和描述最为详尽。他记载在泉州登岸后,受到当地人民和元朝地方官员的热情欢迎和接待。《游记》中称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我们飘海到达中国的第一座城市就是刺桐城(即泉州),港口很大,港内停有大船百余艘,小船无数。”《游记》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宗教、风土人情都有详细描述,总结说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大河沿岸村舍相连,阡陌园圃纵横,较埃及尼罗河沿岸人烟更加繁盛。他在《游记》中对中国当时已经使用石炭(即煤)做燃料深感奇怪和赞赏。《游记》中还叙述了中国烧制瓷器的方法和过程。说中国烧制的瓷器“神奇美妙”,“是世界上最好的瓷器,远销到印度和摩洛哥。”他在著述中,称赞中国商业繁荣,瓷器无比精美,绘画艺术高超,治安措施严密等。白图泰的著述对增进中摩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和摩洛哥的友好往来,两国的贸易一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在摩洛哥常驻时发现,许多摩洛哥人的家里都在客厅里的显眼位置陈设中国的瓷器,还真有不少老古董。摩洛哥人非常青睐中国茶,几乎所有的摩洛哥人家里都有一套精美的中国茶具,叫“希尼亚”,就是“中国”的意思。摩洛哥传统建筑的屋顶和中国北方琉璃瓦的屋顶十分相似,据说也是模仿中国的风格。中摩交往也有力促进了中国和整个马格里布国家以及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在古代,摩洛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西端,从埃及到摩洛哥设有100多个驿站,通过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连接欧洲大陆,所以摩洛哥成了中国商品输往欧洲的中转站。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印刷术就是通过摩洛哥传到欧洲的。

由于两国人民间友好交往的基础,君主立宪的摩洛哥王国在1958年紧随埃及后与中国建交,成为第二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54年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两国友好关系顺利发展,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可喜成果。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伊本·白图泰这位友好使者的名字。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摩洛哥,他首先访问摩洛哥北部城市丹吉尔,那里是伊本·白图泰的故乡。周恩来说,“伊本·白图泰为阿拉伯人、穆斯林和全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相信,伊本·白图泰在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中发挥了有力的作用。”而摩洛哥人又把周恩来总理在纪念伊本·白图泰讲话时站立的地方作为文物保存下来,人民间的交往和友谊就是这样代代相传。

摩洛哥人很讲信誉。摩洛哥可能是唯一不拖欠中国贷款的非洲国家。无论是无息贷款还是优惠贷款,到期主动偿还。摩方也从来没有向中方提出贷款要求。摩方看重的是中国的分量、中国的平等待人和中国建设成就、经验以及对中摩关系的重视。

摩洛哥人都渴望了解中国,凡是到过中国的摩洛哥人都会对中国刮目相看。近些年来,每年有近上万摩洛哥公民访问中国。

随着中国和摩洛哥各自的发展和变化,在进一步加深中摩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摩洛哥人对现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许多中国人也把摩洛哥看成与黑非国家差不多,甚至有不少中国人因为电影《北非谍影》的影响,只知道卡萨布兰卡,不知道摩洛哥。

摩洛哥是一本书,十分有趣;摩洛哥是一幅画,非常美丽;摩洛哥是一杯酒,香醇浓郁;值得你去阅读,去欣赏,去品味。

(作者系前驻摩洛哥大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