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走出国门 > 正文
非洲艺术的明珠——坦桑尼亚马孔德木雕
王永秋
发表时间:2013-03-26 11:07 来源:国际网
坦桑尼亚人在传递食物时不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经常接触不洁之物,用左手传递食物是人不尊重的表现。坦桑尼亚人与外来客人相见时,通常行握手礼,有的地方则先拍拍自己的肚子。乡间妇女见到女宾,常围着女宾转圈并发出有节奏的尖叫声。宗教禁忌方面,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

2003年3月,在我任满即将回国的前夕,时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姆卡帕和第一夫人在总统官邸为我们夫妇设晚宴饯行。席后,姆卡帕和夫人送给我们一件礼品——马孔德群体乌木雕。这是总统用来赠送访坦的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礼物,因为它是坦桑尼亚乌木雕中的精品。至今,我们仍把它视为“镇家之宝”。

坦桑尼亚的木雕广受各国游客的青睐,而马孔德乌木雕则是坦桑尼亚的艺术精华,西方国家许多博物馆将其视为珍品而广为收藏。其实,马孔德(Makonde)是生活在坦桑尼亚东南部、与莫桑比克接壤的一个小部族。“马孔德”在当地斯瓦西里语意为“田园”。大概是因为这个部族在好几百年前就生活在这块鲜为人知的沃野上而得此雅名。马孔德部族生活的地方盛产一种叫“姆平戈”的树木,俗称为乌木。此树生长极为缓慢,据当地人告诉我,一棵碗口粗的树要长上百年。因此,它的木质坚硬,打磨后十分光滑明亮,是做木雕的极好木料。当地人有个习俗,每逢割礼、丰庆或婚丧等大事,都要举行祭奠活动,以祈天地万物之灵的保佑。每次祭奠,他们都要用乌木制作的各种器具和食物作为祭品。人们围着部族的图腾和祭品,跳起祖辈传下来的土风舞。久而久之,制作祭品的原始工艺便逐渐发展成当今闻名遐迩的木雕艺术。在当地男雕女耕的习俗下,男孩通过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慢慢地也就成为木雕大师。

马孔德木雕作品大体可分为四类:日常器具、图腾类雕塑、即景雕刻(即艺术家通过观察天上云彩所产生的灵感而创作的作品,当地人称之为“云状”雕刻)和群体雕塑,其中以后三类为西方人钟爱。群体雕塑实际上是坦桑尼亚独立后的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坦桑尼亚独立后,首任总统尼雷尔倡导民族团结,大力推行集体化运动(“乌贾马”社会主义化运动)。“乌贾马”在斯瓦希里语中意为“集体”。集体化运动也就催生了群体雕塑这一难度极高的艺术品。

“乌贾马”群雕做工极为细腻,艺术家要先将树皮去净,然后将坚硬如石的乌木心掏空,再在掏空的乌木树干上雕刻几十乃至上百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寓意“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创造奇迹”。艺术家创作作品时从无图纸,而是按其脑海里的构思而制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类作品看上去大同小异,但仔细一看却无一雷同。这就是马孔德木雕艺术独到之处,也是世人赞叹不绝的原因。

马孔德图腾类和即景类雕塑的特点是形象十分夸张,意境尤为丰富。据说大画家毕加索后期的创作灵感也是受到马孔德木雕艺术的启迪而产生的。

我怀念坦桑尼亚人民的纯朴、友好和热情,怀念坦桑尼亚的美丽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十分崇拜马孔德的木雕艺术造诣,但愿马孔德木雕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如同坦桑尼亚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峰(非洲大陆第一高峰)一样永展其魅力和光辉。

(作者曾任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