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中国人看世界 > 正文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张国斌
发表时间:2013-04-07 10:25 来源:国际网
如何发扬并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与感召力,如何在现今多元的文化丛林中培育并挖掘有时代特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我们任重道远。应当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文化推广人才;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加强“文化营销”;丰富文化品种与推广手段,创新理念,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传递更多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的现代困境

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本就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西方国家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贫乏

在与法国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原来,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在法国人从初中到高中六年所使用的六册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少得可怜。用巴黎圣路易中学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而在高中第三册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安排了整整一章来介绍中国,所论也是从“红色中国”开始,一直谈到“毛泽东思想的高潮”和“邓小平的中国”,不但内容十分有限,而且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中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使在“中国热”席卷德国之际,德国人也不得不坦诚地“检讨”,在他们几十种历史教科书中,与中国有关的内容非常少。但与法国的情况相反,在德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介绍相对较多,而现代中国的情况所论较少。从“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到孔子的思想、中医的效用,在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图文并茂的说明。在每个美国中学生都要学习的《世界历史》课本中,对中国的介绍是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的。虽然古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书中基本上都有所提及,但无论是从篇幅还是论述的深度上,都无法与介绍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西方文明时匹敌。对于近代中国,美国的历史教科书相对着墨颇多。在论述每个历史人物与事件时,书中都有明确的分析与点评,其中有客观之言也有偏颇之语。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课本都是以讲述自己国家的历史为主旨,在介绍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时,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与取舍标准。如何引导在华的外国人正确认识中国,如何通过中国文化有步骤地“走出去”展示我们的大国风范,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任务之一。

当代国人传统文化修养不足,文化传承出现瓶颈

在大陆为台湾打造的巨轮“中华和平号”下水之际,到场的连战夫人巧妙而得当地引用了一句唐诗相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然而,出现在上海一家媒体报道中的这句唐诗,竟然成了“连战夫人自己精心拟就”的“原创”,还以此作为噱头,堂皇地上了大标题,让人唏嘘不已。如果说媒体的“失误”只是个别现象的话,学者的“口误”则很难让人相信只是“无心之失”。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我国某高校校长向宋楚瑜赠礼时出的“洋相”。除了主持过程中的发言结结巴巴、屡次出错,甚至把向宋楚瑜“赠送”礼物说出“捐赠”礼物之外,在念到用篆书写成的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音“夸”)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时,竟然被“侉”字卡住,后来经人提醒才尴尬地得以圆场。作为中国一流高等学府的校长尚且如此,国人的传统文化修养水平由此略见一斑。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没有深谙中国文化的本土传播者与推广者是不行的。时下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如此有隔膜,修养如此不足,若不尽快加以弥补,中国文化的传承尚且危机四伏,对外传播更会出现“先天性”的不足。在升学、出国的压力下,如今的基础教育仍以“应试”为主,国学教育可能不得不让位于外语教学与应试科目,中小学生很少有亲近国学的机会;而上了大学之后,求职的压力与专业的分界更是让“天之骄子”们无暇顾及“深奥”的国学。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使年轻一代更愿意追逐时尚或掌握实操技能,普通百姓对于国学也无太多热情。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某次汉语比赛中,本应毫无疑义地夺魁的中国学生居然败给了外国留学生,这个结果更是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汉语水平的高低绝非语言文字能力的差距,而是深层的文化修养在语言层面的表达。以上事件,均说明中国年轻一代是否能肩负起传承并推广中国文化的使命、中国文化的传播前景堪忧。

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年轻一代缺乏传统文化修养,更不能让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如何重拾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从基础教育做起,从上至下地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文化推广手段单一,重“迎合”而非“引导”

很长时间以来,深受外国人喜爱的中国文化品种包括功夫、杂技、京剧、舞狮以及各种民俗表演等。诚然,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品类,展示它们确实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但另一方面,外国人对于它们的喜爱更多的是建立在比较表层的直观感受上,也就是俗话说的“看热闹”,并不真正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浅层次的节目展示或许也只能“图个热闹”,难以真正地打动人心。时间长了,在神秘感、新鲜感过后,外国人可能会出现“审美疲劳”,古装动作大片海外票房的失利与传统表演项目国际认可度的每况愈下,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警示。

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上发挥重大的影响力,也不能简单地依靠诸如剪纸、方块字、花拳秀腿、唐装汉服等表层的东西,因为这些无法涵盖中华文明的所有。在我们的文化宝藏中,精神层面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更加深邃且弥足珍贵。比如,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之源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政治哲学?先贤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内涵何在?这些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现代中国蒸蒸日上的活力之源,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宝藏。

一味地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被对方的喜好牵着鼻子走,绝非长久之策。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化推广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人的文化需求。中国文化的推广应该加大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强调,积极引导外国人关注如伦理道德、养生之道、处世哲学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层面,同时创新性地拓宽推广手段,如此才能丰富传播品种,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魅力与生命力,使国外“近距离”认识中国的热情更加持久,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思考

中国文化的推广是一项长期、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文化品种的精耕细作、推广机构的充实,到硬件设置与人员配备,都需要查漏补缺,循序渐进地加以完善。有关方面更应加大对文化推广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物力等),制定系统的文化推广战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文化推广人才

推广中国文化的主力军永远是中华民族。大量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不断成长起来,走出国门,面对面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是文化推广在“软件”方面的必要前提。

因为基础教育和年轻人兴趣等原因,当代国人的传统文化修养已然不足,加强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种种迹象表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国人“亲近”传统文化的渠道较少、机会不多,而非大家对此真的缺乏兴趣。2006年,白先勇携其精心策划排演的青春版连台本昆剧《牡丹亭》来到祖国大陆进行巡回演出,这出由海峡两岸艺术家联手打造的经典昆剧剧目,其唱念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出连演三天、唱词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堪称“深奥”的大戏,在大学校园竟是每演必红,学生趋之若鹜。看来,只要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加强文化教育必须首先创造出让更多的人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努力提高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专业的文化推广人才也很重要。文化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靠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化的运作,如此才能把单个、分散的“文化活动”整合成有规模、成系列、有影响的“文化事件”,提高每次活动的效率与影响力,增进文化推广的广度与深度。

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开发,传递更多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

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要想继续发挥对世界的影响力,必须对传统的资源进行再开发,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赋予其更多的特色与内涵,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

在现阶段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中,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50%以上都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在这些领域,我国的水平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出现外贸逆差的局面自不在话下。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开发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就会被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例证就是,前几年,美国根据我国脍炙人口的木兰从军故事开发制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不但在好莱坞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在我国也热播了很久,不知道国人在观赏这部动画时,心里是否有些酸楚和遗憾。

那些推广本国文化比较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才更有利于传播推广。近年来,韩国制作的电视剧从《商道》到《大长今》等,为什么能够在韩国以外的很多地方引起强烈的反响,无外乎其制作者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了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这些作品传达的文化精髓引起了共鸣。同样的道理,日本的动漫、游戏制作在包括欧美在内的许多地区都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动漫制作绝非浅层的技巧展示与故事表达,而是反映了某种深层的文化思考。比之五千年历史中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今我们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找出自己的弱点与差距,积极吸取成功经验,不断摸索提高,相信我们有潜力,也有能力“反败为胜”。

丰富文化品种与推广手段,创新理念,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多年来,在对外文化交往中,我们更偏重于表演、展览、举办活动等“动态”的展现方式,诸如出版、媒介合作等“静态”的传播手段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书刊杂志为代表的传播形式,比之活动一结束,各方面的宣传也跟着结束的表演、展览等,其文化传播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其实更为强大。

而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兴趣日浓,各种形式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2005年,由英国年度最富创造力的出版商坎农格特出版社牵头组织,一项由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作家参与的全球性大型图书项目——“重述神话”正式启动。该项目集中了每个国家和地区最具知名度与艺术创造力的作家,在本国或其他国家的神话中自由取材,重新构造一部神话小说,但不是简单地重写,而是进行以神话故事为原型,结合作家自身的个性风格,进行颇具挑战性的再创造。中国的作家苏童、叶兆言、李锐等也参与其中,从2006年到2007年,先后推出了以孟姜女哭长城为原型的《碧奴》、以嫦娥奔月为原型的《后弈》,以及以白蛇传为原型的《人间》,出版后均收到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纳入该项目的图书作品出版后,将翻译成各国文字,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可以想见,中国的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将通过这一渠道更加系统、生动地走向世界。

在这个创意至上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文化的推广也因顺应时需,不断拓宽思路、创新理念,使每一次文化推广活动、每一项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的生命力更长久,影响更深远。

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加强“文化营销”

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我国贸易逆差十分明显,这将导致我国在国际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削弱我们的国际影响力。除了缺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产品外,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质与量上皆处于弱势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步伐,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我国和平发展形象、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战略选择。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主体——文化企业的培育,培养一批拥有著名文化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经纪机构,以国际化的市场运作水平,到国外独立经营商业演出、展览业务,其核心是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从整体上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力量。

此外,还应加强“文化营销”,除了依靠政府的力量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在对外交往中,文化先行、文化搭台、企业唱戏大有可为,对外文化交流也由官办发展到官民并举、友谊之旅与商业之行并重。在文化企业不断开拓商业性项目的同时,一些成功的跨国公司也在发展战略中倾注了对文化的关注、考量,不仅依靠经济思维,还从文化角度思考制订企业的营销推广战略,这是很有远见的。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其终极目标是使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渠道走向世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并举。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走在我们前面。我们需要以更多有特色的产品为依托,借鉴本土与国外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使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文化外交与文化贸易相结合,努力扭转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进一步开创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有人将战争归结为文化的对立和冲突,而文化交流却能消除隔阂。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贡献力量,加速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作为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必将在21世纪全球的文化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目的光华!

(文章转载自《公共外交季刊》,作者为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