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贝尔格莱德,我永远的怀念
温西贵
发表时间:2013-09-26 10:31 来源:国际网
塞尔维亚人相互问候有各种方式:握手表示友谊、关心和真诚,拥抱和接吻表示关系亲密和情深,脱帽和鞠躬也是一种问候方式。人们有好客和做客的习惯,主人会为客人吃喝得不够多而感到难过。出于礼貌,主人也不会询问客人为何来访和将逗留多久。

1970年6月,我第一次到达当时的南斯拉夫联邦首都,同时也是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的贝尔格莱德,并由此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在以后的三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我在贝尔格莱德度过了二十个春秋。这座白色的城市(贝尔格莱德城市名称的意译)留给我无尽的记忆。

我曾无数次地站在“卡莱梅格丹”公园的旧城墙上(这里是贝尔格莱德初建时的核心),看前南斯拉夫地区第一大河——萨瓦河从脚下流过,注入从小就向往的“蓝色多瑙河”,真是格外令人心旷神怡。在两河交汇处,数只白色游艇在迎接着客人,它们将载着乘客顺多瑙河而下,去游览两岸的无限风光。放眼望去,“大战争岛”和“小战争岛”把多瑙河劈成两半,岛上偶有缕缕炊烟。在石头垒起的岸边防堤上,常有两三个渔翁在垂钓。

在多瑙河和萨瓦河的夹角之间是新贝尔格莱德。这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志愿者们用义务劳动在沼泽地上铺建起来的一座新城。拥有当时最先进、最现代化技术水平和设备的一批标志性建筑物,如“萨瓦会议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聚集在这里。不仅如此,这里还矗立着前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大厦和有26层高的全国社会政治组织最高机构的“摩天大楼”。这两座首脑机关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真可谓庄严肃穆,熙来攘往。到了20世纪90年代,联邦政府大厦逐渐人去楼空,而社会政治组织的“摩天大楼”则在1999年被美国导弹炸毁。我驻前南使馆也曾是新贝尔格莱德一景,但它也被美国导弹炸得面目全非,而且有三位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多瑙河和萨瓦河的右岸就是贝尔格莱德的老城。米哈伊洛国王大街是20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听说并亲自感受的“城市步行街”。这里商业极为繁华,自罗马时代以来就是城市的心脏。居民的房屋都有百年历史,墙面装饰精致华丽。每到傍晚,游人如织,还可以看到街头艺人或表演杂耍,或弹琴歌唱,或写生卖画,等等。我们都习惯地把这条街称为“王府井大街”。老贝尔格莱德城里还有一条有名的“文人街”——斯卡达尔里亚。有意思的是,这块地方曾是“被遗忘的角落”。在城市其他部分正按规划地建设的时候,一些茨岗人来到这里搭起帐篷暂居,于是这条街就自由自在地发展起来。后来政府就把这里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小私有者、小手工业者、小官员等。因此这里的房子都很低矮,街道是用石块砌的。再后来,随着一些小酒馆、小咖啡馆、小餐馆的开张,这里逐渐热闹起来,并且成了作家、诗人、音乐家、演员、记者和一些民间艺人的天堂,“三顶帽子”、“两只鹿”等餐馆也名声大振。至今一些旧的风俗依然保持着。每天,特别是晚上,客人在餐馆吃饭,总会有民间艺人敲打着“棒儿骨”给客人送上一段祝词或是一段故事,逗人一笑。客人们鼓掌感谢之后,定要送上一些小费。我国不少重要领导人也曾到这里品尝过美酒佳肴。

在老城区也不乏现代化建筑,其中最显眼之一的便是“贝尔格莱德女子”写字楼。它于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有24层楼高,底下是超市,商品来自世界各地,品种极为丰富繁多,中间是多家公司办公室,再往上有饭店和眺望台,从这里可以鸟瞰贝尔格莱德全景。今天这种楼在中国已不新鲜,但在那个年代,我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处于物质十分匮乏的岁月,当看到这样琳琅满目的商品,不要票证、不要排队,可以自由挑选,真正当一回“上帝”,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然而风云突变,1992年5月底,联合国开始全面制裁当时的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一夜之间,超市中的食品和日用品被抢购一空。接着就是物价飞涨,售货员连更换价目表都来不及。我又在这里第一次感受了“全面制裁”。好多年后,情况才慢慢好转。

当然,最令人怀念的还是贝尔格莱德人。如今,我离开贝尔格莱德,退休已经多年,但我与贝尔格莱德的朋友们之间仍保持着书信和电话往来。

贝尔格莱德,我永久的怀念。

(作者曾任中国驻前南斯拉夫联盟大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