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走出国门 > 正文
连玉如:德国模式成功的三点原因
发表时间:2016-03-18 18:26 来源:国际网
德国人对于手工和制造业的推崇与喜爱,已成为一种文化底蕴和在西方世界的独特风尚,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对设计、制作、组装、修理物件和手工感兴趣者比比皆是,这在其他国家绝不常见。中国年轻人有几个会把做手工、干力气活儿当作业余爱好的,但凡挤出一点休息时间,也都花在手机和电脑上了。所以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其制造业的精良,离不开文化背景和整个社会的向心力。这种崇尚创造、鼓励动手实践、以民族工业品牌为荣的大氛围绝不仅仅是出台一个“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能造就的,还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对于德国发展模式的成功要素和秘诀等,我向德国学者和企业家以及中国在德留学生等做了一点调查,归纳出德方人士的三点看法,以及中国留学生的两个补充细节。关于德国模式成功原因的三点看法是:一、德国浸透着国家、经济界与社会协作意识(共识意识)的社团市场经济体制(diekorporativeMarktwirtschaft),即所谓“莱茵资本主义”;二、德国的科技研发与职业技能培训;三、德国中小企业特有的一种共存共荣的团队精神。

德国中小企业一般是指员工500人以下和年营业额5千万欧元以下的企业;德国大多数技术领先的企业均为这种规模,在机器制造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决定这些中小企业的企业精神是什么?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私人所有制),不是追求美国式的利润最大化,而是如何经久不息、世代传承地保持企业的经济成就。如何保持?简单来说就是要不断向市场提供技术质量最好的产品,当然然而质优产品通常也能获得比竞争者更高的价格。这些盈利和收益没有被私人厂主占有和保留,而是又被投向研发、投向产品升级、投向员工培训以及提高福利待遇等。结果是,企业员工更加关心并致力于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准时交货,做好售后服务,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成为一个同舟共济、共存共荣的团队。德国整个中产阶级都浸润在这种精神之中,这是德国经济成就的重要保证。

德方人士反复强调说,所有制问题不是最重要的,资本主义最重要的运行机理不是私有制,而是要在市场上立足。如何立足,德国企业的回答是通过技术不断地更新与进步,生产出最优质量的产品,以此来获得较高收益。所谓所有制问题只是第二位的。

中国留学生结合自己的留德经历、观察与了解,强调了德国模式的第二个特点,即德国对发展制造业和职业培训的专注。德国人对于手工和制造业的推崇与喜爱,已成为一种文化底蕴和在西方世界的独特风尚,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对设计、制作、组装、修理物件和手工感兴趣者比比皆是,这在其他国家绝不常见。中国年轻人有几个会把做手工、干力气活儿当作业余爱好的,但凡挤出一点休息时间,也都花在手机和电脑上了。所以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其制造业的精良,离不开文化背景和整个社会的向心力。这种崇尚创造、鼓励动手实践、以民族工业品牌为荣的大氛围绝不仅仅是出台一个“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能造就的,还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科技研发与职业技能培训,植根于德国深厚的历史土壤中。18世纪中期,在重商主义盛行和实行资本主义后,整个欧洲到处建立起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德国首先建立起采矿业技术培训学校,并很快发展成矿业学院。正是这些矿业学院,百多年来大大推动德国技术专科和大学教育事业发展。最初的自然科学实验在那里展开,并最早将教研与专业技术培训同企业生产结合起来,促进了企业的崛起和发展。19世纪末,第一批技术大学(TU)在德国成立,培养工程师,学术活动直接面向实践,还同德国的企业技术研发紧密结合。这种建设性合作关系不仅延续下来,而且绩效显著,德国企业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供应。

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重“面子”(学历)、不重“里子”(实际能力)。社会上流行看法是:孩子考不上大学,才去接受职业教育或去踢足球。假如这种观念意识和社会氛围不加以改变,职业教育就不好在中国推展,足球水平也恐难提高。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文章转自凤凰国际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