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孙海潮:我认识的吴建民大使
发表时间:2016-06-28 15:15 来源:国际网
我们这个民族自然灾害不断,中国人应对灾难的能力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少有的。中国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头脑发昏,忘乎所以。“中国历史上摔大跟头,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是头脑发昏。历史上看起来非常豪迈的口号,给中国人带来多大的祸害。‘文化大革命’时中国成为世界革命中心,讲得很开心,结果怎么样?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国人吃了多大的苦头?现在我们好了一点,更不能头脑发昏。”“历史上,凡是我们对世界认识正确的时候,我们就大踏步前进。凡是我们对世界看错了的时候,我们国内方针也出问题,我们就倒大霉。

【背景】北京6月24日电今日,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等现身送别,神情肃穆。6月18日凌晨4时左右,吴建民在武汉遭遇车祸身亡。事发时,吴建民正在从机场赶往市区的途中。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前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孙海潮与盘古智库学术服务部主任王岳出席追悼会并代表盘古智库赠送花圈。

6月18日晨,我得知吴建民大使遇难的消息,先是不敢相信,继而难以掩饰心中的巨痛。吴大使本是要给武汉大学承办的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授课的,因飞机误点司机疲劳驾驶导致车祸。吴大使倒在了推动民间外交和教育青年的长途上。

数天前,我们曾在中国驻法国使馆工作的老同志还在一起聚会。吴建民大使和夫人施燕华大使是主角。回忆往昔,大家都说在吴大使领导下工作心情舒畅,工作有成绩,忙而不累,大家都从吴大使身上学到不少东西。那是一段美好的让人留恋的回忆。

我是2003年秋去驻法国使馆工作的,担任负责调研工作的公使衔参赞,直到2011年去非洲工作。我本没有同吴大使在驻法使馆共过事,我到使馆时他刚离任,应该说是吴大使前脚走我后脚到的。我是作为吴大使朋友和在驻法使馆工作过的老同志参加那天聚会的。我们就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交换意见,笑谈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对外交工作的看法和评论,认为使社会正确了解和理解外交是我们这一代外交人的共同责任。吴大使的娓娓声音仍在耳边,慈祥的微笑仍在眼前。

“人总要做点事情”

我与吴大使认识始于1990年代初。我在外交部办公厅工作,吴大使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发言人。刚发生了北京政治风波,我国外交上处于多事之秋的特殊阶段。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秉承“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策略,坚定与灵活相结合,巧妙处理在特殊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化解矛盾和冲突,努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在较短时间内,许多国家改变了对华态度,转而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我国面临的严酷国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代外交人为打破西方制裁做出了应有贡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一代外交人的努力密不可分。当时,吴司长领导的新闻司每天都要应对我国外交面对的各种问题,他作为外交部发言人首当其冲,办公室灯火长明,不时要向部领导汇报各种情况,请示对外口径。完全可以用“脚不沾地、不亦乐乎”来形容当时的工作状态。我随时可以看到吴司长奔走忙碌的身影,以及时而焦虑时而兴奋的表情。吴大使回忆说,他在我国驻欧盟使团工作时,曾有一个外方官员傲慢地说一年半载后中国是否存在都是问题,他明确回答:“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此人后来已羞见中国外交官。

离开新闻司后,吴大使先后出任我国驻荷兰、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驻法国大使。我们直接接触少了,但时常通过电话联系,特别是他在法国期间每次回国休假和我每次到法国出差,都要和他面谈,向他请教和讨论形势,受益匪浅。

驻日内瓦期间,吴大使在多种外交场合积极介绍中国人权发展的实情,批驳不实之词和别有用心的攻击,为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争得话语权,我国多次粉碎西方在人权问题上对我施压的图谋。还为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极大努力和应有贡献。

驻法期间,他促成了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到彼此家乡互相访问,推动两国元首联合倡议互办文化年,争取上海举办世博会,推动中法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中法关系能有后来的良好局面,吴大使功不可没。法国各界始终对吴大使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赞誉有加,法国政府极力推荐他出任国际展览局主席,与此不无关系。

离开驻法大使职位后,吴大使担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发言人、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展局主席等重要职务,为促进民间外交和培养外交人才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吴大使离开外交岗位后的工作日程依旧繁忙,仍保持着正常的工作状态。早上8点半,他会准时来到建国门外交公寓的办公室,午饭后稍作休息,再工作到下午5点。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回答是“人总要做点事情”。他到各地演讲,出席会议,撰写文章,以外交人的眼力观察国际形势,向国人讲解他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讲述“老百姓看得懂的外交”。同时,以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和循循善诱的风度向外界解读中国,广交朋友。吴大使在国内国外都拥有广泛的知名度,是他辛勤工作的结果。他长期坚持锻炼身体,驻外期间每天倒立和打太极拳,70岁以后仍每天快走两个钟头以上。

这就是他说的“人总要做点事情”的精神。他还说,支撑他的是一生未变的初心。

“正确认识今天的世界”

吴建民大使担任外交学院院长的5年间,开启了“开创公共外交,启迪青年一代”的事业。他提出两项工作目标,一是改变外交人才的培养模式,二是向社会揭开“外交资源”神秘的面纱。他不但亲自上“外交案例”和“交流学”两门课程,主持教材编写,提供思路和案例,还发动外交部的老大使来讲课,甚至请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与学生们交流,尝试将外交经验贯通到对学生的教育中。作为外交家,他深知交流的重要,要做好外交,必须具有很强的对外沟通能力。他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两句话是:“外交是沟通的学问。”“外交不过是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多争取朋友和谅解而已。”2006年到2008年,外交学院联合其他三所院校,举办了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

外交学院被称为“外交官的摇篮”,吴院长提出成为优秀外交官的四个必备条件,教育莘莘学子:首先,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世界的了解,对所谈问题的深刻了解。第二,优秀的外语表达能力。外交官要用外语与人直接沟通,也要到其它国家的电视台去辩论。第三,善于交流,能打动人,不要讲出来的话别人听不懂。第四,讲的道理要站得住脚。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改善提高的过程。

在那天的聚会上,吴大使了解到我在担任驻中非共和国大使期间组织三次撒侨,从而避免了我国企业和公民在政变过程中遭受损失的情况,建议我到外交学院讲授这一“外交案例”。还说将向外交学院推荐。每想及此事,我都是既感动又难过。

他还说:“我们来到世界舞台中心,就像一个演员站上舞台。大家都看着你,总会对你评头论足。中国人要有平常心,实现从弱国心态到大国心态的转变。”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这样形容吴大使:“他擅长向世界介绍中国,40多年来为祖国的和平发展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合作伙伴。”

吴大使认为,大航海把世界连在一起。不同地区文明开始对话,使人类的进步大大加快。中国两千年只看内不看外形成的惯性思维很危险,人们在做的时候不问为什么。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当过翻译。他说,从第一代革命家身上学到了“胸中有天下”的气度。在外交活动中,不论是对政府官员还是对普通民众,都要有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胸怀。

吴大使反复强调要理智、冷静地分析形势,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总体趋势和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据此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外交政策。要把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他在多种场合提到“时代主题的变化,是世界上最大的变化,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时代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现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种挑战层出不穷,各国利益紧密相连。零和游戏、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成为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

吴建民分析,我们这个民族自然灾害不断,中国人应对灾难的能力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少有的。中国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头脑发昏,忘乎所以。“中国历史上摔大跟头,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是头脑发昏。历史上看起来非常豪迈的口号,给中国人带来多大的祸害。‘文化大革命’时中国成为世界革命中心,讲得很开心,结果怎么样?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国人吃了多大的苦头?现在我们好了一点,更不能头脑发昏。”“历史上,凡是我们对世界认识正确的时候,我们就大踏步前进。凡是我们对世界看错了的时候,我们国内方针也出问题,我们就倒大霉。爱国主义应该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爱祖国也爱人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开头就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占据了人类的道义制高点。一个国家的利益不是人类的道义制高点,全人类的利益才是道义制高点。”

吴大使“正确认识世界”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回应。

“偶然走上外交路,半个世纪甘与苦。回首往事感慨多,见证历史知是福。”吴建民大使以此概括自己的外交生涯。他又说:“如果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外交。”

吴大使作为一代外交人的杰出代表猝然长逝,引发强烈的社会震动。外交界、知识界、学界、媒体,聆听过吴大使讲演以及与之接触过的其他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评论和悼念文章,有关团体和学校举行追思会,寄托哀思。

外交部欧洲司发布微博:吴大使是杰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官的素养,退休后依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奔走劳碌。他的溘然离世是中国外交界的重大损失,令人扼腕唏嘘。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发表悼词:惊悉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先生不幸逝世,深感悲痛。法兰西人民失去了一位通晓法国并为法中关系做出卓越贡献的伟大朋友。吴大使是我的师长,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为其深邃思想所折服。值此悲伤时刻,谨向吴建民大使的家人深表哀悼。

法国外交部长让—马克·艾罗发表声明:我谨代表法国政府对吴建民大使因车祸辞世深表哀悼。吴建民于1998年至2003年5年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他熟知法国,并且不懈地致力于推动法中关系的发展。

6月17日下午3时,吴大使应邀出席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青委会成立大会,这是他遭遇车祸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活动。由于要赶飞机,主持人让吴大使第一个讲话。在为时4分钟的讲话中,吴大使首先抱歉说把他会议的日程打乱了,扼要讲了三点:一是了解外部世界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极端重要性,高端人才决定国家前进的方向,三是世界属于青年一代,青年人要研究学习办事之道。吴大使讲话之后匆匆赶往机场,又因天气原因起飞数度推迟司机赶路导致车祸。吴大使的简短讲话成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贡献,成为一代外交家留给青年的最后嘱咐。

可以肯定,他是带着极为不舍的心情离开这个世界的。因为他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根据原定计划,他6月18日在武汉大学为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授课后,将立即返回北京,出席19日由他任主编的《中国民间外交发展报告(2016)》首发式。这是主办方与吴大使的日程对接后做出的安排。新书发布会照常举行,但变成了对吴大使的追思会。追思会结束后合影时,前排中间专门为吴大使留下了位置。参与合影和看到这张合影的人无不感伤。这帧照片是对吴大使的永久怀念。

6月24日,吴大使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王岐山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上书:沉痛悼念吴建民同志。刘延东副总理、戴秉国前国务委员、张业遂等外交部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生前友好和学生、慕名自发赶来的民众挤满了追悼会大厅,法国驻华大使顾山也携使馆人员出席追悼会,代表法国政府向吴大使致哀。

大家怀着对这位尊贵老者的崇敬之情,送他最后一程,向吴大使夫人施燕华大使致以沉痛的哀悼之情。我和众人站在一起,心情起伏,难以自已。

我认为,吴大使既是诲人不倦的师长,又是知人善任的领导。既是学贯中西的智者,又是冷静思考的哲人。既是卓越的外交家,又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斯人乘鹤去,空余唏嘘声。

终生奔波忙,至死脚难停。

未竟多少事,扼腕叹不能。

典范存后世,事业留美名。

吴大使安息,一路走好。

(作者为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前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文章原题为:沉痛悼念吴建民大使——正确认识今天的世界,转自盘古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