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中国人看世界 > 正文
李因才:中美在东亚的危险对抗
发表时间:2016-07-18 17:25 来源:国际网
中美正是这个新时代秩序的两根支柱。30多年前,双边关系的改善主要源自两国对各自安全的关切。今天,对安全的忧虑反而成了两国关系进展的最大障碍,合作的动力越来越多源自双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及更为重要的全球和区域问题。在国际体系面临转型的混乱时期,全球诸多事务的治理越来越难以缺少两国的共同声音和身影。这种情势要求中美必须超越狭隘的双边安全考虑,去构建一种更为建设性的战略关系。中美不能只局限于消极地避免冲突和管控危机,而应积极地为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贡献更大力量。

菲律宾所提起的南中国海仲裁案结果,再次拉高了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仲裁不仅没有缓解主权争议,反而由于一边倒的裁决和过于清晰的表述,导致未来协商的空间收窄。主权议题涉及敏感的政权合法性和复杂的民族国家情感,法律手段向来只能作为辅助,仲裁庭却雄心勃勃地试图以法律一举平息争议,殊不知却葬送了政治协商这一最主要解决手段的前景,拉高了未来军事冲突的可能。

越来越明显的迹象显示,中美两国加大了在南中国海的战略竞争态势,导致这一区域的安全生态极为敏感、脆弱。中国更坚定地相信美国不只是关心这一区域的航行自由与和平稳定,而是借机在执行战略围堵的政策,并以僵硬对抗的方式公开羞辱中国。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也越来越成为平衡和抵消中国权力和影响力的政策。政策执行时间虽然不长,却着实让中国头痛不已。美国巧妙利用了南中国海争议各方对华可能追求区域主导权的恐惧,丑化中国的地区形象,同时进一步拉近了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关系。

由于一直担心中国会像强盛起来的美利坚那样,出台所谓亚洲版的“门罗宣言”,利用经济优势逐步“去美国化”,最终将美逐出东亚地区,华府对北京的举动高度警惕,千方百计寻找契机“重返亚洲”。对华府来说,平衡中国实力和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的最好办法,就是挑起周边矛盾,让他们倾向于牵制而不是“顺从”,从而“挫败北京的雄心”,将中国势力约束在区域的有限范围内。

随着美国回归亚洲,与中国竞争区域影响力,东亚地区的局势就变得复杂而微妙起来。“大东亚”的梦想不仅被冰冷的现实击得粉碎,不少国家更被迫在中美间选择性“站队”。亚细安去年底刚宣布建成基于政治安全、经济及社会文化三大支柱的亚细安共同体,在南中国海议题面前,这一共同体面临艰难考验。

有些国家当然不是被迫“站队”,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在钓鱼岛问题上,华府轻易的许诺,正将相关国家推向狂热围攻中国的境地。这种状况固然让美国国内那些盲目反华势力兴高采烈,并提升了华府在东亚的影响力,但负面代价也相当大。它将迫使中国采取强硬反制措施,以其他领域的不合作来报复华府的敌意。与此同时,华府的过度承诺将使其陷入更多的麻烦当中。

亚太一直奉行开放原则,东亚国家也始终视美国为本地区政治、经济尤其是安全架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府根本不需要处心积虑地以损害中国利益的方式来参与东亚事务。可以说,维持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东亚,对美国的挑战要远小于其从中获取的收益。

不管美国或部分国家多么不情愿,中国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权力的重新洗牌,都将是难以避免的。全球意义上的G2有些夸大其词,过于高估了中国的实力及其影响力,但在东亚区域层次上,中美“双头共治”的图景却并非虚幻、遥不可及。随着日本的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被中国迎头赶上,实际上标志着日本地位的全面沦陷,和中国大国地位的正式确立,东亚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中美正是这个新时代秩序的两根支柱。30多年前,双边关系的改善主要源自两国对各自安全的关切。今天,对安全的忧虑反而成了两国关系进展的最大障碍,合作的动力越来越多源自双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及更为重要的全球和区域问题。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解决气候变化,无论是推动多哈回合谈判还是敦促朝鲜最终弃核,在国际体系面临转型的混乱时期,全球诸多事务的治理越来越难以缺少两国的共同声音和身影。这种情势要求中美必须超越狭隘的双边安全考虑,去构建一种更为建设性的战略关系。中美不能只局限于消极地避免冲突和管控危机,而应积极地为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稳定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任职于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文章转自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