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国人看中国 > 正文
约瑟夫·奈:中国的崛起并不对美国构成威胁
发表时间:2016-10-24 17:55 来源:国际网

尽管许多人说中国即将超越美国,但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软实力层面来看,这都不符合事实。目前中美在很多方面存在竞争关系,但也有许多方面可以互相合作。合作对双方都助益良多。问题在于,如何维系住中美的合作关系,以便中国在崛起中能够与美国共同提供全球性公共物品。有许多情况,中美是可以共同获益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而竞争则会丧失良多。“美国世纪终结了吗?”,就传统定义而言,目前没有国家能够超越美国,因此美国世纪仍未终结。但就美国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这个世界,而是必须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协作而言,美国世纪早已终结了。美国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希望中国一起参与提供国际公共物品。这是对中国的权利的承认。所以,认为美国在尝试遏制中国的论调并非是陈述事实。文明冲突论认为文化经常导致冲突,这是正确的。但文化不等于文明。文化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种族上的差异。如果说软实力是某种通过吸引力而实现其目的的力量,宗教也可以成为软实力的来源。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力量。软实力可以做好事,有时也可以做出一些坏事,这取决于谁想以它来实现何种目标。

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教授日前携其新书来华演讲,演讲主题为“美国世纪结束了吗?”奈因其“软实力”的理论而广为人知,而他本次的演讲则针对美国衰落论,论证美国将依然是世界头号大国,并应当继续肩负维系自由国际秩序的重任。

有趣的是,早在1990年代初期,奈就提出了美国并未衰落的观点,只不过,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的大背景下,世界格局从两极对抗走向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衰落论未成气候。如今随着中国等新兴大国崛起,美国国内政治也出现衰败之势,奈重新定位和强调美国的相对实力,其目的和意义何在?在本场讲座中,他不仅总括性地解释了为何“美国世纪”尚未结束,而且也回应了与中国崛起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中国短时间内并不会超越美国,美国没必要恐惧中国的崛起,而应该与中国合作。

澎湃新闻借此机会就美国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问题,对奈进行了专访。

以下第一部分为约瑟夫·奈本次演讲概要,第二部分为奈接受澎湃新闻访谈的内容。

“美国世纪”与自由国际秩序的建立

所谓“美国世纪”,是一位叫亨利·卢斯美国编辑在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抵制孤立主义,敦促美国参战。这个词后来被广泛地使用。但是“美国世纪”到底所指何物?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900年左右,美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1917年威尔逊总统派遣军队到欧洲参加一战,并使得美国成为全球权力平衡的重要因素,但二三十年代,尽管已经成为了最大的经济-军事强国,美国却转向了孤立主义,拒绝维系国际秩序,不愿提供全球性公共物品。奈解释道,全球性的公共物品可以为所有国家共享。这类公共物品,诸如海洋自由,稳定的国际货币,相对开放的国际贸易等等,在19世纪大部分曾经是由英国提供的。这不仅对英国有好处,对其他国家也有好处,这正是全球性公共物品的性质所在。

但是,美国退回孤立主义之后,就出现了这种局面:没人再提供这类全球性公共物品了。三十年代因此成为一个经济萧条、战争迫在眉睫的年代。这个糟糕的年代之所以出现,正是因为美国在变成世界头号强国后却没有接过头号强国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小国来说,提不提供全球性公共物品都无所谓,但是对于大国来说,如果不主动提供这类物品,它们就不会出现,从而使每个人的境况都变得更糟糕。

当1941年卢斯发表“美国世纪”的时候,美国依然处于孤立主义中。罗斯福试图劝说美国人参战,但是美国人并不愿意参战,直到日本人轰炸了珍珠港。二战以后,在杜鲁门任上的美国政策发生了改变。在军事上,杜鲁门接受英国的请求,接过了英国海外军队撤退后留下的空白;经济上,他决定开展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有趣的是,美国长久的不缔盟传统也被杜鲁门打破了。二战以后,美国一直维持着一套国际联盟体系,这包括创立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世界银行等,由此提供了安全和公共物品,这就是所谓的“自由国际秩序”,有时候它也被称为“美国世纪”。

如今有些人说“美国世纪已经终结了”“全球化正在走向终结”“美国创立的秩序饱受危机”。情况确实已经有所改变。例如,今年美国的总统大选是七十年来首次有一个主要政党的总统候选质疑美国的自由国际秩序,比方说,美国的盟友体系,川普认为它们花费甚多,要从中摆脱。许多人认为美国在衰退,正是如此,所以它无法继续维持这一套自由国际秩序。

但是,奈指出,这种衰落论调自有其漫长历史。这能够反映美国人的心态。美国是由一群清教徒建立起来的,清教徒们总是疑虑自己是否能够更好地侍奉上帝,当美国决定成立共和国时,国父们也不停地以罗马共和国的衰落作为警示,反省自己“我们是否在衰落?”所以,美国人对衰落的焦虑由来已久。在60年代,苏联成功发射卫星,美国人担心自己开始衰落。80年代日本制造业蓬勃发展,美国人也是如此担心。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不景气,而中国GDP高速增长,美国衰落论也重新出现。可以说,美国人陷入了一种“衰退心理”中。

绝对衰落与相对衰落:美国为何仍是世界头号大国?

奈认为,我们需要区分两种类型的衰落。一种是绝对衰落,另一种是相对衰落。绝对衰落的例子是古罗马,它不是被其他帝国打败的,而是被内战和政治腐化、经济衰落所打败的,因此它无力抗拒北方蛮族的入侵。而美国不是这样的情况。美国虽然问题丛生,但是从客观标准来看,它依然表现良好:(1)从人口数据来看,美国是唯一一个人口在本世纪50年代仍然保持前三的发达国家(前三位分别是印度、中国、美国),而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则会经历人口衰退。(2)在能源方面,十年前,许多人预测美国将因依赖能源进口而日益衰落,但由于页岩气能源的发现,美国有望在2020年左右实现能源独立。(3)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4)在高等教育的结构方面,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全球大学排行,20所最顶尖的大学中有15所是美国大学。所以说,美国的情况与衰败的罗马十分不同,美国仍然实力雄厚。

至于相对衰落,则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崛起使得美国被反超。美国如今占据的全球产品比重大约是20%,20世纪初美国的份额也大约是20%,这是长期的常态,而上世纪四十年代则将近一半,这正是因为二战摧毁了欧洲,却保存了美国。回归这种常态,看起来未免像是相对衰落。奈表示,即使美国占据的份额更低,但是,其他国家也很难取代美国的地位。欧洲经济与人口相较美国略胜一筹,但一直未能团结一致,英国脱欧的决定让局面更加糟糕。俄罗斯人口在不断下降,经济成分单一,三分之二的出口都是天然气,苏联解体后它一直没恢复过来。不过,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担心它,因为有时衰落的国家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更愿意冒险——发起一战的奥匈帝国就是典型。而金砖国家的另外两个成员,印度和巴西,经济总量都大约为两万亿,距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都相当遥远。

中国能超越美国吗?

通过实力比较,奈认为,最有可能超过美国的国家是中国。在可见的未来,中国是否能够超越美国?曾有人说中国会在经济总量上迅速超越美国: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概是10%,而美国在经济危机后基本停滞不前。但是,也有人说中国经济不会一直高速增长。有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到2020年,经济增速会放缓到3.9%。这只是猜测的统计数字,我们无从得知最终结果如何,而且,我们也还尚未考虑中国现存的其它问题,比如人口衰减、环境问题等。单就统计数据而言,如果中国保持5%的增速,美国2%,则204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即便如此,2040年的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上还是落后于美国——眼下,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四倍。所以,说中国的经济实力快要超越美国了,这其实并非事实。

同样,在军事方面,美国的军费预算是中国的四倍;在软实力方面,中国从优异的经济表现及其传统文化中获得相当可观的软实力,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也给软实力减分不少。根据伦敦一家顾问机构评出的软实力排行,美国排第一,而中国排在第27位。

因此,结论是,尽管许多人说中国即将超越美国,但是无论从经济、军事还是软实力层面来看,这都不符合事实。

“美国世纪仍未终结”意味着什么?

奈表明,他之所以研究这个题目,并不是为了炫耀美国的力量。事实上,对权力的精确评估非常重要,如果判断失误,则很容易引起冲突。有一个说法叫“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并不是科西拉或米洛岛的冲突,而是雅典力量的崛起和斯巴达的恐惧。许多人说一战也是如此,并将战争其简单化为德国的崛起和英国对此产生的恐惧。这个比附未必妥当,但是它确实对我们有所启发。回过头来看中美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以及美国的恐惧,但是,奈说,美国没有必要恐惧。中国可以崛起,美国也可以欢迎中国崛起。必须弄清权力关系的一大原因是,由此我们就不会屈服于恐惧之下。1900年,德国的工业产量已经超越美国,而根据上面提供的数字,中国目前仍不会超越美国。中美之间仍有很长时间可以经营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目前中美在很多方面存在竞争关系,但也有许多方面可以互相合作。合作对双方都助益良多。问题在于,如何维系住中美的合作关系,以便中国在崛起中能够与美国共同提供全球性公共物品。有许多情况,中美是可以共同获益的,例如应付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其它的合作领域还包括反恐、维持货币稳定、打击网络犯罪、控制流行疾病。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而竞争则会丧失良多。

“美国世纪终结了吗?”——奈给出了双重的答案:就传统定义而言,目前没有国家能够超越美国,因此美国世纪仍未终结。但是,就美国不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这个世界,而是必须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协作而言,美国世纪早已终结了。

澎湃新闻:在您的新作《美国世纪结束了吗?》中,您论证了为何美国依然是世界的头号强国。我们知道,中国的崛起如今也备受瞩目。就中美对彼此的认知而言,中国媒体、甚至许多中国学者,对美国霸权普遍持有一种批判态度——“霸权”一词在中文语境里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消极暗示。例如,根据流行的观点,奥巴马的重返亚太以及亚太再平衡战略针对的是对中国的崛起,这政策及实践本身就反映了美国的霸权主义。你如何看待这些来自中国的批评呢?

约瑟夫·奈:许多中国人都认为美国是在遏制中国,防止中国崛起。但这其实不对。当我在克林顿政府中任职时,我们就面临着如何回应中国崛起这一问题。美国本可以尝试阻止中国崛起,但我们提出,容纳中国是更好的选择。这就是美国倡议中国加入WTO的原因。而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也导致了美国的赤字。这些政策不是遏制,也没有阻止中国崛起。事实上,世界银行的前主席罗伯特·佐利克曾经说过,美国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意思就是希望中国一起参与提供国际公共物品。这是对中国的权利的承认。所以,认为美国在尝试遏制中国的论调并非是陈述事实。

让我举一个例子吧。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实施的政策确实是一种遏制。在当时,美国与苏联之间几乎没有社会接触,也几乎不存在相互贸易。今天的情形则恰好相反。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中学习,两国之间也有着巨额贸易。最近有一项麻省理工经济学中心的研究表明,与中国在工业和制造业上的贸易导致美国丧失两百五十万个工作岗位。所以,这并非遏制政策。

澎湃新闻:所以说,美国实际上在欢迎中国的崛起?

约瑟夫·奈:我记得,在与克林顿出席的一个夏季会议上,有人问克林顿:“你想要一个强大的中国,还是一个虚弱的中国?”克林顿回答他:“美国能够从一个强大的中国中获益更多。”即使许多中国人说美国的对华政策是遏制,但美国的对华政策目的并非遏制中国。

澎湃新闻:您举的例子确实展示了美国在贸易上的相对开放态度,但是,这种态度也正在被许多普通的美国人反对,他们谴责中美的贸易关系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比如您提到的工作岗位减少。这样看来,似乎维护这一套自由贸易秩序不总是与美国国家利益相一致?

约瑟夫·奈:你提到的现象正是民粹主义不断增长的一个表现。近年来,英国脱欧、荷兰自由党也号召公投脱欧,还有美国大选中川普的言论,从这类现象中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民粹主义的增长。麻省理工的研究确实让人焦虑,也使人下意识地抵制中国。但我要指出的是,诸如工作岗位的减少,与其说是因为与中国的贸易,不如说是因为科技革命的升级——与中国深圳的工人相比,机器人构成了更大的威胁。美国的正确应对方式应该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教育结构,而非一味谴责中国。

澎湃新闻:根据多数霸权转移理论,权力的转移常常伴随着冲突和战争。你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复制历史上的大国命运吗?

约瑟夫·奈:我认为中美交战的可能性很小,霸权转移理论夸大了这种战争的可能性。我认为中美双方都不构成对对方的极端威胁。上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的帝国主义,对美国构成了实在的威胁。你也可以举出苏联的例子,苏联的帝国主义确实对美国构成了威胁。而中国不构成对美国的威胁,美国也不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澎湃新闻:您是著名的“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这个概念现在也已经被许多国家接受。我们知道,软实力背后是种种文化和价值。正如亨廷顿“文明冲突”的说法,您是否认为在国家追求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冲突呢?

约瑟夫·奈:我本人是亨廷顿的朋友,但我认为他的文明冲突观是错误的。冲突背后或许有着文化的缘由,却与大型文明干系甚少。例如,在过去,人们因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身份不同而相互屠杀,这并不是文明之间的冲突,这是宗教之间的冲突。也有人说,穆斯林和西方有着深刻冲突,但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冲突更多。文明冲突论认为文化经常导致冲突,这是正确的。但是文化不等于文明。文化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种族上的差异。我一向不同意亨廷顿的观点。但是,如果说软实力是某种通过吸引力而实现其目的的力量,宗教也可以成为软实力的来源。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力量。软实力可以做好事,有时也可以做出一些坏事,这取决于谁想以它来实现何种目标。

(作者为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文章转自澎湃)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