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周晓沛:怎样看独特的俄罗斯
发表时间:2017-11-13 16:31 来源:国际网
在西方媒体中,俄罗斯被刻意“妖魔化”。在我们国内,一些年轻人也不太瞧得起俄罗斯。近来,我在几个微信群里随意浏览了一篇热传的“青年史学家”文章,一看题目就吓人一跳:“普京的下场可能是怎样的?”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有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如何解读确实是难题。我想结合40多年外交生涯中的亲历亲闻,与读者分享个人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凭理智难以理解俄罗斯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曾经震惊了世界。1991年帝国大厦轰然倒塌,同样也震惊了世界。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苏联工作时,就听到过这样的议论:“一个率先把卫星与宇航员送到太空的国家,怎么连粮食、棉纺织品都要靠进口?”苏联解体时,国际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惋惜哀叹,有人迷惑不解,至于剖析原因,更是众说纷纭。20多年以后,还不时有人问: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为什么一夜之间就没了?对此答案依然莫衷一是。

记得法国总统萨科齐访问俄罗斯时,曾向对方提出一连串问题,普京未予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19世纪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一段名言:凭理智难以理解俄罗斯,对她不能用常规量度:俄罗斯别具一格——对她你只能相信。而现实中的俄罗斯,却相当高调张扬,加之某些媒体抹黑渲染,有时又令国际社会难以置信。

俄国是一个“巨无霸”。面积1700多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两洲,东西长约1万公里,共分9个时区,西端的加里宁格勒人刚上班,东端的堪察加半岛居民早已下班回家了。有人形容俄罗斯是“资源大国、军事大国、科技大国、人文大国”,有人认为俄罗斯仅核武器和外交两个单项堪称“一流大国”,也有人称俄罗斯早已沦为“二流国家”啦……

俄罗斯人口1.46亿,有156个民族,祖先是东斯拉夫人,信奉东正教。东正教由基督教分裂而来,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基督教分化为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和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

公元1054年,两派彻底分裂,西方教会对原教条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以“普世性”自诩,称天主教;东方教会则信守原教条,反对革新,以“正宗”自居,称东正教。俄罗斯之所以强大,正因为“它拥有永恒的价值——东正教所信奉和传播的价值”。可以说,没有东正教,就没有俄罗斯。

普京总统在第十一届瓦尔代论坛上指出:过时的苏联意识形态、复旧的保皇主义和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俄国,俄罗斯需要的是扎根于本国传统价值观的务实保守主义。这被称为普京的新保守主义,其实质就是民族利益至上,主要特征是固守传统,高度集权,可控民主,强势崛起。

到西伯利亚看后,你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地大物博。坐火车好几天都是看不到头的原始森林,地下自然矿产资源富得流油,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均约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一。仅贝加尔湖的淡水,可供全球人口饮用半个世纪,被称为“世界之井”。有人开玩笑说,“后石油”时代,俄罗斯人靠卖水也能自救。正如罗蒙诺索夫所言:“俄罗斯的强盛有赖于西伯利亚。”

顺便提一下,当今国际上不再流行单纯以GDP来衡量一国的综合实力,而是资源、人才和创新三大要素。

“诗与剑”的民族

俄罗斯被称为是一个“诗与剑”的民族。东西方文化交融,既有斯拉夫人的豪放、粗犷,又有诗人般的激情、浪漫。

1918年,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加耶夫在《俄罗斯的命运》中这样写道:德国是欧洲的男人,俄罗斯是欧洲的女人。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她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这似乎生动勾画了其民族的独特性、矛盾性及多变性。

俄罗斯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诸如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柴可夫斯基、列宾等世界级的科学家、艺术大师不胜枚举。尤其19世纪,俄罗斯文学达到了鼎盛时期,涌现了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一大批文学泰斗。《战争与和平》、《叶甫根尼·奧涅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名著在中国家喻户晓。俄罗斯近现代文学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

俄罗斯文学普遍格外沉重,就像是“大地、雪原和旷野中的呼喊”,读起来并不轻松,要求读者投入到熔炉中,在精神上进行一番修炼。

有人评称:“一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给你带来的精神震撼,可能远超过看一万个段子得到的肤浅快感。”

我们这一代人都记得保尔·柯察金的这段闪光格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想,年轻人就应该有梦想,有追求,要奋发有为。

俄罗斯人喜爱读书,而且有买书、藏书的习惯。上世纪70年代我在莫斯科工作时,曾好奇地发现,无论在地铁还是公共汽车上,总是静悄悄的,人们都在低头看书或阅读当天的报纸。90年代中,我到俄罗斯朋友家做客,最羡慕的就是他们家中都有书房或图书角,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经典图书,包括50卷的《苏联大百科全书》。他们总是书不离手,相互间赠送礼物,往往爱送文学名著。“

俄罗斯男人公文包里,总是装着两样东西——酒杯和书;女人手提袋里,也离不开两样物品——化妆盒和书。”这一说法是对俄罗斯人喜欢阅读的形象概括,可能也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素养高的一个源泉吧。

记得1995年5月9日,我国领导人应邀赴莫斯科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时,当晚在克里姆林宫大会堂举行的音乐会上朗诵了西蒙诺夫创作的《等着我吧》这首诗: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死神一次次被我击败……只有你和我两个人将会明白——全因为同别人不一样,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大厅内掌声雷动,观众们都跟着一起朗诵,那种场面令人难以忘怀。

苏联老歌是俄罗斯文化的不朽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那些歌词优美、曲调流畅的苏联歌曲,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品位和迷人的魅力。它们不仅让你认识了俄罗斯人性格中的热情、豪放和凝重、忧伤两面,而且得到美的艺术陶醉,伴随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鼓舞和愉悦了中国几代人。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儿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这迷人的晚上……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都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是1956年全苏运动大会文献纪录片中的一个插曲,原名叫《列宁格勒的晚上》,当时反响并不大。1957年莫斯科举行第六届青年联欢节,改名后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炮走红。

从此,歌曲插上翅膀飞向世界各地,译成各种语言到处传唱,歌曲的内涵也从爱情延伸到对亲友、祖国,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不过,其命运也备受坎坷。“文革”中,这首情歌被打成“苏修黄色歌曲”,禁止传唱。随着中苏关系解冻,这首扣人心弦的抒情歌曲才得以浴火重生。

在世界近代史上,记载着两大辉煌:一是1812年俄国人民在卫国战争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二是1945年苏联人民经过1418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用2700万人的生命换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靠的是什么?据说,主要是因为俄罗斯人具有克敌制胜的顽强意志和凝聚力。

2015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举行胜利日大阅兵,气势恢宏。西方媒体却形容其为普京的“孤单表演”,理由是美、英等政要缺席,但西方抵制并未影响到俄罗斯民众的庆祝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俄新社评称,西方杯葛阅兵式的企图失败了,习近平出席红场阅兵式要比奥巴马及欧洲国家领导人的缺席更为重要,“习近平、普京并肩观看阅兵,彰显俄中友谊”。德国《明镜》周刊称,中俄两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走得更近”。

俄罗斯人爱喝酒,而且是“海量”。公元十世纪,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大公说:“喝酒是罗斯人的天生嗜好,没有这种乐趣,就无法生存”。

伏特加意为“生命之水”,是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俄罗斯是伏特加的故乡,发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为“伏特加之父”。他不仅贡献了伏特加的标准配方,甚至连伏特加的名字也是他起的。经过反复科学实验,他发现最理想的酒精度数是40度,这对人体最为适宜。1895年,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将全俄伏特加的度数统一为40度。

据记载,卫国战争期间,为提高战斗力,斯大林批准每天给前线野战部队每人派发伏特加100克,后又把打胜仗的定量增为200克。有历史学家称,他们是“靠伏特加和卡秋莎打赢了战争”。现在,俄罗斯人均饮酒量也居全球第一。政府颁布过禁酒令,但“几度禁酒几度醉”。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不仅使他们嗜酒成性,也磨练了其特有的耐性。

俄罗斯人豪爽,重感情。我在苏联工作时,中苏关系不好,但老百姓家里依旧珍藏着五十年代中国留学生送给他们的钢笔、毛巾、老照片以及明信片。记得有一次去北极摩尔曼斯克出差,在咖啡馆里碰见一位中年俄罗斯人,聊了一会儿天,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后,就马上请去家里做客,打开冰箱,拿出鱼子酱和伏特加盛情招待。至于我们两国普通外交官在几十年风雨同舟中建立起来的个人友谊,不论国家关系好坏,都历久弥新。

俄罗斯人不娇生惯养。从小就培养勇敢、冒险的性格,幼儿园孩子冬季用冷水浇身锻炼意志和体魄,到大剧院看芭蕾、听音乐会,接受文化艺术熏陶。俄罗斯全民教育中十分重视体育锻炼,许多健身项目被提升至文化课一样的重要地位。“为劳动与国防做好准备”(劳卫制)列入国家项目,如学生达不到标准就不准毕业。据统计,俄国的家庭平均钢琴拥有量占世界第一,家庭藏书率和国民阅读率也是最高。

当然,近些年来,俄国内也出现了许多负面问题,包括腐败现象严重、治安状况差、犯罪率上升等,但其整体素质仍然较高。

崛起的势头不会逆转

上世纪90年代,受苏联解体和“休克疗法”冲击,俄罗斯政局和经济波动振荡,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历经解体磨难之后,俄罗斯又重新崛起。

1999年开始,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连续8年均增幅约7%。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冲击不小,GDP保持中低速增长。乌克兰危机后,由于西方经济制裁和国际油价暴跌,2015年俄罗斯经济负增长3.7%,2016年为-0.2%,预计今年经济将恢复增长2%。苏联时期年年进口粮食,现在正常年景,一年可出口3000万吨谷物。俄罗斯延续了苏联时期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保障,尤其重视义务教育,中小学生连书本、午餐都免费提供。俄罗斯用了7年时间,花费500多亿美元,以举国之力成功举办规模空前的索契冬奥会,这本身就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崛起的雄心和实力。但经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地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老化,思想观念守旧制约了发展。

外交上,俄罗斯奉行东西方并重的“双头鹰”理念,呈强硬实用态势,坚决维护自身民族利益,力图重振大国地位。乌克兰危机导致美俄之间战略矛盾加深,而已崛起的俄罗斯绝不会屈从于压力。俄罗斯加快转向东方,同时表示不会自我孤立,愿同西方和东方结交“平等伙伴”。仔细观察分析一下,俄罗斯外交还是颇有章法的,包括应对叙利亚乱局、处理斯诺登事件以及在反导问题上进行针锋相对较量等等,而且对西方制裁强硬反制,标志作为独立一极,正在回到国际舞台中央。正如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所言,“今天没有任何一个重大国际议题能够在不和俄罗斯进行对话的情况下得到解决”。

2016年9月1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举行选举。这是近15年来俄罗斯首次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举行重要选举,因而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观察员,我应邀到莫斯科参加观选工作。投票当天,我和外交部欧亚司的同事先后跑了10个投票点,与选民和各党派的观察员代表进行交流,并填写了27份抽样调查表。每个投票点都装有摄像头,直接上传互联网。选民以中老年为多,秩序井然,整个过程开放、规范,但投票率较低。据选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年轻人对政治不太关心。

观选期间,也发生过误会。在一个偏远的投票点,一位工作人员不让我们进去。“我们这儿从来没有来过外国观察员,是谁派你们来的?为什么没有提前通知我们?”我反问:“为什么要提前通知呢?我们是按照你们的法律来观选的,而且是你们中央选举委员会派来的。”我出示了国际观察员证,并指了指帕姆菲洛娃的亲笔签名,笑着说:“这可不是假的,难道你不知道中选委主席吗?”她无言以对,只好去打电话请示,回来后对我们表示欢迎。还有一次,一位选委会主任责问我们:“你们怎么不去美国监选呀?”我说:“只要有邀请,我们也会去的。”一个明显感觉是,俄罗斯人很爱国,对美国、西方的制裁和打压十分反感。第二天中午,我在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新闻中心发表观感时,还向媒体讲述了这段小插曲。当然,我强调,从我们亲眼观察到的情况看,没有发现违规现象,这次杜马选举确实是“公开、透明、合法的”。

据各方反应,包括一些反对派也给予正面评价。结果不出所料,统一俄罗斯党取得了大胜,比上一届杜马多出了100个议席,稳操议会宪法多数。人们普遍认为,与其说是选民投统俄党的票,不如说是支持普京,再次验证了普京的高人气。西方媒体评称,这次议会选举实际上是2018年总统大选的一次预演。

观选期间,我还特意抽空考察了一下市内的欧尚大超市和偏远郊区的小集市及食品店,生意兴隆,其供应情况远远超出原先的想象。

(作者曾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苏联处处长、东欧中亚司司长,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现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老朋友理事会主席,中国中亚友好协会副会长,外交笔会副会长,外交学院兼职教授。文章转自民银旅行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