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国人看中国 > 正文
郑永年:茅侃侃之死、全民创业与比特币热
发表时间:2018-02-12 16:54 来源:国际网
当前必须鼓励年轻人多多寻找和发现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些新的服务,新的市场,来不断冲抵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危机。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就是,前阵子比特币大热,但作为比特币“挖矿”机器的最大生产商比特大陆的CEO吴忌寒,却在微信里连一个热门词都算不上。由于他本人并不热衷于在媒体上作秀,所以大量所谓创业的教父教母都没能发现他的故事。当市面上淘金的人太多时,淘金不一定赚钱,但是卖淘金铲子的人一定赚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你可想而知这些媒体人和创业导师的认知能力有多浅薄。

茅侃侃自杀事件简介:

2018年1月25日,知名80后创业者茅侃侃在家中自杀。

十年前,Majoy的茅侃侃、泡泡网的李想、康盛创想的戴志康、Mysee的高燃,这四名出生在80年代,20岁出头便有了自己的公司,且事业蒸蒸日上的年轻创业者曾因做客央视的《对话》栏目,而声名大噪,成了那个年代所有80后年轻人的创业偶像。不过,茅侃侃在后来的十年里创业其实并不顺利,他先后做了移动医疗领域的App以及提供实时路况信息App“哪儿堵”;2013年,茅侃侃加入GTV,踏入电竞圈。当时拥有“创业明星”光环加持的茅侃侃推动GTV完成了A轮融资,2014年GTV净利润上涨约4倍,达1400万元,是全行业利润最高的一家。然而,在不到两年时间里,GTV的股东金亚科技陷入财务造假丑闻,“好好的公司变成烂壳”,茅侃侃于是再度选择出走。

茅侃侃的最后一次创业始于他结识了万家文化的实际控制人孔永德。2015年,茅侃侃和上市公司万家文化成立了合资公司“万家电竞”,并出任CEO。当时,万家文化出资460万元,认购46%股份;茅侃侃出资340万元,认购34%股权,而其余3位股东分别出资50万元。此时的茅侃侃,开始小心翼翼地游走于资本与业务之间,频频主动寻求外部融资。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万家电竞的母公司万家文化将迎来“小燕子”赵薇与其丈夫黄有龙的龙薇传媒入主。茅侃侃生前接受媒体采访表态称,当时提出融资,与赵薇团队借壳计划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赵薇的到来的确让融资更加顺利。

然而,上述事件被证明是一场失败的资本游戏。赵薇夫妇仅拿出6000万元,企图撬动30亿元的股权收购,最终却因高杠杆引起证监会的注意,并因此收到证监会处罚。万家文化的股价也随之大跌。

不得已,万家文化找来主营业务为旅游地产的祥源控股入主。2017年9月,万家文化更名为祥源文化。

在这波资本运作中,万家电竞显然受到了很大影响。作为万家文化的子公司,万家电竞与新进入的祥源控股的关系日趋紧张。祥源文化盘算着将处于亏损状态的万家电竞从上市公司体系剥离出去,而万家电竞此时再重新外出寻求融资已非常困难。

实际上,从上市公司万家文化打算剥离万家电竞开始,茅侃侃就再也没有得到资金的支持。有报道称,他在一年之内先后抵押借款了自己和自己母亲的房产用来给公司输血。

正角评论:郑老师,著名的80后创业者茅侃侃的自杀,让人唏嘘。这位创业者的离去在新年伊始就再次让舆论集中到了创业这个持续火爆了几年的话题上。我们发现,在众多舆论中,有三个话题被讨论的最为热烈。

资本无情

很多人说资本无情,万家文化极力想让万家电竞破产,导致了茅侃侃的悲剧。因为原本茅侃侃筹集到了资金,但是万家文化以资金利息超过了上市公司的融资利息为由不予以接受,进一步导致了万家文化资金链断裂。同时万家文化对于万家电竞引入新的投资的行为也明里支持暗中不作为,只想清理这个亏损资产来做好财报。但另一方面,资本逐利,上市公司追求盈利本是天经地义,上市公司的做法无可厚非。

媒体无良

更多的人则在批评媒体,媒体在互联网行业的“造神运动”这些年来一直不断引发公众的不满。人们认为媒体把一些茅侃侃这样的不适合创业的年轻人推向神坛,最终导致悲剧。实际上茅侃侃头上最大的光环,所谓京城互联网创业的“IT”四少,本身也是媒体人牵强附会的吹捧,因为茅侃侃当时根本不是一个创业者,他实际上是一个持有股份的高管。他自己也不断在自己的书中澄清这个问题。而他所谓的年少身价过亿也是按照公司市场估值的一种说法,泡沫很重。但是当这位不适合创业的年轻人被捧上神坛后,他不断地在各个领域创业,都未能获得有实质意义的成功。就连他的离世,也被号称创业教母的媒体人王利芬用来吸引流量。王利芬在茅侃侃离世后,迅速抓住热点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阅读量突破十万后,她高兴得忘乎所以地在微博上庆祝,引发了众人的愤慨,一时间“消费死者”,“人血馒头”一类的骂声四起。

创业潮消退

最后一个话题则是对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大潮的批判。很多人认为万众创业的大潮已然褪去,讲故事就能募集到钱的不正常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年轻人应该好好脚踏实地的工作,而不是整天想着改变世界。

郑老师,您能谈谈您对这三个焦点话题的看法么?

郑永年:我想先从大众创业这个话题谈起。谈创业,我们首先要分清创业的概念。如果说创业的定义是指,创立一间公司,满足市场上的需求,尤其是市场上新生的需求,那么我认为市场上的创业潮不仅没有消退,而且还在稳步扩大。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发展,经济活动在继续,经济形态在变化,那么总是会存在着创业的机会。

脚踏实地的创业并没有衰退

人类社会的公司数量与公司种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增多的。技术的进步会使本来无法提供的商品供给成为可能,从而衍生出巨大的新生市场,而这些新生市场就需要大量的创业公司来作为供给方。举个例子,摄影和照相在数码摄像出现前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那时一家人往往逢年过节才去花钱照一套照片以示纪念。如果照片要特殊处理,也只有会冲洗技术和拥有冲洗设备的专业相馆可以完成,成本也很高。这些因素决定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相对较少。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拍照已经没有了胶片成本,可以海量拍摄,并且图片处理技术完全数字化了,只要有软件,都可以近乎零成本处理。这就给喜欢摄影的年轻人大量的创业机会。现在的年轻人开一个提供摄影服务的工作室甚至连租房子都不需要,有相机和电脑就够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摄影市场蓬勃发展,摄影工作室成了很多年轻人创业的起点。正角评论的数据团队对中国一线城市的30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发现,平均每3800个大学生就会产生一个可以盈利的摄影工作室,他们的起始业务往往就是替同学们拍摄简历照,艺术照等。

再如,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也给文娱类创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甚至重塑了整个创作市场。普通的作家在传统社会是一个非常苦的行业,因为出版程序复杂繁琐、成本高。80后的朋友应该都还有印象,语文教科书里常常用作家在不断被退稿后还不停写作最后成功的例子当做励志的故事。在今天这样的励志故事已经不存在了,因为写作发表的成本已经几乎降到了零。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在各大创作网站开号发表自己的作品,或者在微信公众号写作文章。一千粉丝定理已经基本被事实验证(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在2016到2017年间,网上付费文学作品创作的市场翻了10倍。由此衍生出的电影电视游戏市场则更加广阔。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学文学不值钱的印象正被颠覆,大量的年轻人也因为写作创业,顺利地成立了自己的创作公司。甚至一些从事传统高收入职业比如法律专业的人,也掉头扎向了文学创作这个创业大潮。北京的指纹工作室,现在是一家从事刑侦推理写作的工作室,它的核心创始人就是一名律师。去年国内最火爆的电视剧《白夜追凶》,也是国内第一部被全球最大的收费视频网站买下版权的连续剧,就是指纹工作室的作品。《白夜追凶》将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播出,相信会进一步带动我国的文娱类创业。

除了基础技术突进引发的这类小微创业,针对社会强烈需求而产生的技术创新本身也在稳步地发展。正角评论的技术团队根据监控网上的招聘数据得出的结论相信大家很容易认可,就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家政服务存在巨大的需求和缺口。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42.6%的家庭对家政服务不满(表现为招聘过于频繁,一个家政人员服务期低于一年),在各省非省会的三线城市,由于薪酬待遇更低,87.3%的家庭对自己的家政服务不满,平均一个家政服务人员工作期不到9个月。尤其在糖尿病和高血压这类慢性病大量出现的今天,家政不仅仅要求服务人员会做简单的家务,还要他们尽量掌握简单的医疗常识,在食品准备和药物协助上对老人病情有所帮助。但现实的情况是,家政服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学习能力往往有限(尤其在三线城市),他们对老人的疾病反应甚至都不甚敏感。所以远程监控家中老人病情的视频设备等技术随即应用到了家庭服务上,这个市场还远未饱和,另一批有技术极客情怀的人更是直接想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来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都是社会刚需,这些企业也都具有前景。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创业者

技术的发展并不单单只是造福人类,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社会问题。很多媒体出于流量的目的,经常妖魔化的说人工智可能会有一天觉醒,然后杀死人类,这是无稽之谈。人工智能是不是会觉醒后杀死人类,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但是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冲击不是将要来,而是已经来了,而且还在加速,只是人们还没注意到它们。我每次在国内走到地铁站一类的地方看到很多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举着地产销售的广告牌在邀请人去看房,我就很心疼,尤其是大冬天他们一直站在那里微笑着推广。他们很可能还积极上进的听着一些媒体人糊弄出来的知识付费的节目在学习。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之所以业绩不好,是因为他们在试图跟一群利用人工智能的高手在竞争,这是一场大刀长矛对飞机大炮的竞争。微信其实早已开放了广告系统,对于中国都市人来说,微信是他们注意力停留最集中的互联网产品,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直接根据读者的兴趣精准地塞进地产楼盘的广告已经是很多先知先觉的地产商开始大规模尝试的手段,目前这个手段的效果远好于人工在街上不分人群的发传单,而且一个城市的广告投放只需要两三个这样的数据分析和投放人员即可。可想而知,那些少量精通舆情和广告投放的人员会很容易成为高收入人群,但同时那些大量的靠地面推广的地产销售人员都将面临严重的失业。他们多年来积攒起来的“哪里人多?如何判断一个人会有兴趣听你的推销?”这类传统经验已经不再有价值,至少在这个行业不再有价值。他们何去何从?

很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已经预测到,仅现有的已经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就足以让就业市场上一半的人失业,之所以目前很多传统行业的从业者还存在,不是由于他们还能就业而是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自己工作的高效人群还不够多,同时还有很多企业还不会利用人工智能。一旦这些技术进一步普及,不单单是中国,全球范围内的就业问题都将严重恶化。从这个角度讲,必须鼓励年轻人多多寻找和发现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些新的服务,新的市场,来不断冲抵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危机。这也是中美两国都在鼓励年轻人创业创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媒体塑造下的创业者和聚光灯下的创业大潮

在媒体的语境里,尤其是中国媒体的语境里,创业则特指做一个创业计划书,讲一个好听的故事,然后就募集大量资金,创业者一夜之间便身价千万上亿的暴富故事。现阶段的中国,功利主义盛行,一夜暴富是无数人的唯一梦想。为了迎合这种心态,媒体自然疯狂地在搜罗甚至编造这样的英雄故事。茅侃侃头上那顶IT京城四少,23岁身价数亿的光环,实际就是媒体打造的结果。这个头衔连茅侃侃本人也不认同,他多次解释当这个光环戴在他头上时他只是一个国企的高管而已。但在中国功利主义的环境下,一群大学生开始主动配合媒体,开始一系列的表演,期待自己一夜暴富。具体的表现是,在中国每年都在变化的所谓创业“风口”上,每次都聚集着无数年轻人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表演,给公司取一个“风口”的名字就开始上创业大赛,接受媒体采访,到处宣讲PPT。从2014年的O2O,到2015年的P2P金融创新,从2016年的共享经济,到2017年的区块链,无数大学生被舆论的潮水怂恿着进入了一个个创业咖啡厅,创业培训中心,创业工厂。除了极少数真正获得投资的公司,大部分除了做出了一些没人用的app和网站外,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他们在一个“风口”消退后,往往又改头换面进入下一个“风口”,媒体也因此发明了一个有趣的词叫做“连续创业者”。他们幻想着一夜暴富,但他们却是待宰的羔羊和最后的牺牲品。他们的第一站往往是各类创业培训中心。在鼎盛时期,仅广州和深圳两地,知名的创业培训机构就多达300多家,这些还不包括那些打不起高额广告,依靠校园地推获得客户的小培训机构。这300多家培训机构提供了1200多种创业课程。大部分均是毫无创业经验的“神棍”和江湖骗子在充当导师。这些课程毫无营养价值,甚至大部分对这些年轻孩子是负面影响,但是收费却十分高昂,大都需要3000人民币以上,接近一个普通大学一学期的学费。第二站就是各种创业大赛和媒体的创业节目。很多创业大赛确实是免费的,但是更多被包装出来的投资见面会,创业大会却是收费的。一些梦想一夜暴富的学生在被那些媒体塑造的创业故事刺激后,都花钱去上这类活动。很多所谓投资大赛上的团队口口声声说是搞互联网项目的,实际只有一个程序员,甚至连一个程序员都没有。第三站就是入驻各类创业中心或者联合办公地。很多创业大赛的参赛学生,都最终进入了各类创业中心,有的有政府补贴甚至免费,但更多是进入了城市里的联合办公地点。三站下来很多学生花了不少父母的积蓄,却无甚收获。最为可悲的是,很多这样的学生沦为了贫困者甚至是灰色产业链的从业者。大学生因为错误的创业思路而陷入贫困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由于经历了创业的三站洗礼,他们接触到的媒体和机构几乎都是忽悠的高手,很多这样的学生学会的唯一技能也就是忽悠。当他们身无长技又对财富极其渴望时,他们发现他们被这些机构和媒体训练出的忽悠技能想忽悠到投资是不可能的,但是欺骗比他们更为缺乏“科技与互联网”知识的人却可以。于是这样的年轻人开始混迹各种传销行业,用各种概念对更多的无知大众进行欺诈,所以才会有顶着“神奇女孩”光环的知名创业者不断涉及传销创业的事发生。今年在比特币大火后的ICO狂欢更是这一类现象的集中爆发。各种创业圈的所谓“大佬”和“老师”争相出来发行自己的去中心化比特币,大肆圈钱诈骗,各种创业者也都把自己的公司ICO化,发行自己创业公司的各种币来尽量圈钱。还有很多大学生则创办了很多所谓的网贷代理公司,去鼓励那些比他们小的学弟学妹在各种网贷平台上借高利贷来消费、旅游、收取提成费用。结果就是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贪图一时的旅游享乐,不知不觉陷入了校园高利贷的漩涡。目前国内ICO由于圈钱诈骗的性质严重,已经被国家叫停,但是这些特殊的“创业者”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消解,依然值得关注和思考。

资本在创业大潮中的角色

最近我也关注到很多评论在议论资本撤资是不是太无情。不过,这些评论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资本从来都是无情的,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创业者的一个必要技能其实是看清你选择的资本方究竟是为什么投资你,而不是简单地以为给钱的都是好人。不管是中国的股市还是美国的股市,都有很多公司依靠讲故事来操作股价。这跟很多创业者想通过讲故事拿到投资有相似之处。这些上市公司在收购或投资一家创业企业时,往往不是因为长期看好这个企业的实际业务,而是出于一个“故事”的目的,它们希望用“故事”来调动市场上投机股民喜欢追逐热门公司股票的特点来操纵股价。这就让处于研发或者投入阶段的创业公司非常危险。因为一旦舆论上能调动投机股民的神经的风口变了,这个创业公司就可能突然断掉资金链。茅侃侃身上的悲剧就在于,当他背后的万家文化易主,不再支持他时,他不仅没能够合理地退出,反而自己不断借贷陷入了泥潭。

有人投机也一定有人投资,我们应该看到几乎每一个重大商业创新的背后都有资本的支持,那些健康的,关注真实财富创造而不是利用热点操作股价的投资,是应该得到认可的。

正角评论:郑老师,您刚才提到了媒体叙事中的创业,和您认为更加脚踏实地的创业的不同。那么为何那些数量庞大的脚踏实地的创业往往不为人们所熟悉呢?我想很多读者和我一样,目光都只放在那些媒体宣传的创业上了,很少看到这类创业。

郑永年:创业和创新者大部分时候都不是要做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很多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提供一个新的服务而已。这样的事对于长期渲染一夜暴富的大量媒体人士没有吸引力很正常。另一方面,大量整天顶着创业教父或者创业教母光环的媒体人虽然整天满嘴天下大势,他们实际的认知水平与普通群众并无差异,他们也发现不了太多有价值的事情。

一个有趣的事件就是,前阵子比特币大热,很多媒体都在疯狂报道。但是作为比特币“挖矿”机器的最大生产商比特大陆的CEO吴忌寒,却在微信里连一个热门词都算不上。吴忌寒是一个真金白银的亿万富豪,他的公司不是估值过亿,而是实际盈利每月过亿,整个比特币矿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在他的公司手上。从财富角度上看他完全符合媒体炒作创业暴富的条件。由于他本人并不热衷于在媒体上作秀,所以大量所谓创业的教父教母都没能发现他的故事。当市面上淘金的人太多时,淘金不一定赚钱,但是卖淘金铲子的人一定赚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你可想而知这些媒体人和创业导师的认知能力有多浅薄。普通大众指望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真实世界的创业,不大可能。

(郑永年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转自正角评论)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