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走出国门 > 正文
吴士存:对外有效发声莫再自说自话
发表时间:2019-02-28 18:26 来源:国际网
若要更多更好地参与国际会议,有效发声,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加强中国学者内部的力量整合。其次,通过参与重要国际会议的议题设置,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与国际会议主办方合作主动发声。第三,讲究发声方法,拓宽发声渠道。

随着全球体系的深刻变化,政治、安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国际会议和论坛空前活跃。这些会议或论坛成为各国阐述主张并开展观点交锋和话语权博弈的重要平台。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前所未有地吸引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在这种背景下,除了官方代表的立场和表态以外,出席国际会议的中国学者的表现和观点主张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根据笔者多年参加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慕尼黑安全论坛”等国际会议的观察和体验,涉华议题不但已成为此类国际会议议题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际会议涉华议题讨论的现状是,对华关切多、质疑多、负面论调多。而就中国应对情况而言,虽然进步显著,但中国学者参会人数相对较少、主动发声不够、有效应对不足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者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发声,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与国际社会互动过程中有效回应外界关切、减少疑虑误解、赢得话语权,展现自信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状况与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缺憾主要在于参加国际会议的中国学者有时各行其是,水平参差不齐,知识储备略显不足,参加会议讨论要么囿于重复官方立场,未能充分发挥学者特有的分析、演绎、举证、“讲故事”的特点,要么“自说自话”,未能达到高质高效的沟通交流目的。

若要更多更好地参与国际会议,有效发声,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加强中国学者内部的力量整合。可以加强官方同学界的沟通协调,根据会议的领域和议题推荐适当学者参会,优化配置和使用智力资源,力求中国学者的身影和声音能在重要多边国际会议场合更多出现和逐渐放大。从长远来看,有关机构也应当培养一些善于国际交流沟通的人才。

其次,通过参与重要国际会议的议题设置,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与国际会议主办方合作主动发声。当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倡议、中国主张无疑是国际社会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中美贸易摩擦、南海问题等也是多边经济、安全论坛中的热门话题。而在目前国际话语权仍由西方主导的情况下,有少数涉华议题的设计难免出现负面论调,有时也会置中国学者于被动应对或疲于辩解的境地。因此,中国学者或智库在参与国际会议时,可以尝试主动参与设计涉华议题,掌握更多的主动,形成“客场中的主场”。

第三,讲究发声方法,拓宽发声渠道。中国学者应建立并运用符合自身特点的对外话语体系,用国际社会能够听得懂、听得进、“能消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沟通。在多边国际会议场合,会上发言只是发声渠道之一,茶叙、餐叙、酒会等都是轻松自如的沟通机会,在这些场合的交流往往能发挥正式会议所起不到的效果和作用。此外,与媒体互动也是一种发声和展示自我的重要途径,对整体与会效果的影响有时甚至不亚于会议发言本身。中国学者应塑造运用这些机会的能力,为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读懂中国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文章转自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