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王泰平:初访蒙古见闻录
发表时间:2019-08-28 19:04 来源:国际网
蒙古之于我国,比起经济利益来,政治安全利益更形重要,鉴于蒙古的地缘重要性,中俄应达成共同防止外部势力插手蒙安全事务的默契。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世纪博弈未有穷期,蒙古之于我国的重要性不是减弱,而是增加了。

2019年8月19日至23日,笔者作为外交部老干部代表团的一员,应邀访问了友好邻邦蒙古国。多年前,中蒙两国外交部建立了两国退休老干部互访机制,尔来,两国外交界的同行像到邻居家串门一样,你来我往,关系处的很热络,可以说是越走越亲。

这次的代表团是11个人,包括团长、前驻蒙古大使黄家骙和夫人何思红、前驻蒙古大使余洪耀和夫人杨玲珠(总领事)。他们是旧地重游,故友重逢。笔者这是第一次踏上蒙古国的土地。34年前即1985年,笔者去欧洲采访后,从莫斯科乘火车回国,曾穿越蒙古,但未下车。脚未沾地,自然不敢妄称去过。

蒙古印象

蒙古虽为近邻,但迄今的感觉是近而又远,一个陌生、神秘、梦幻般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不了解。缘此,笔者很珍惜这次访问的机会。

这次是乘飞机去的。CA955航班14:55从北京的首都机场起飞,17:10便抵达乌兰巴托的成吉思汗国际机场,两个小时的航程,感觉像国内航班一样。

飞机徐徐下降时,便急不可耐地从机窗向下眺望。先是看到黛绿色绵延的丘陵,宛如大海的波涛起伏,接着,看到红白相间的集群部落散布在丘陵中,当大片城市建筑群出现时,笔者确信乌兰巴托到了。

一出机场,便受到蒙古外交部老干部委员会主席乌德瓦勒和蒙古外交部邻国局参赞冈巴特尔的热烈欢迎。蒙古外交部老干部委员会是蒙古外交部退休外交官组织,近年来,吸收蒙古工贸部退休者参加,共有240人。乌德瓦勒主席告诉我,他们这些退休者很活跃,其中不少人在外交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还经常到政府机构和部队做国际形势报告。最近,蒙外交部又成立了大使俱乐部,经常聚会研讨国际问题。

冈巴特尔参赞所属的邻国局主管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笔者以为,“邻国局”这个名字起的很科学,也很外交,让人听起来很顺耳,很舒服,很亲切。相互为邻,平等嘛!我们有些人喜欢用“周边国家”称呼邻国,据说,这已经引起一些邻国人的误解。人家怀疑你是不是要以自己为中心,恢复华夷秩序。从“邻国局”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到小国有小国的智慧,也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蒙古这个内陆国家有156万平方公里,全境山峦起伏,北部是森林,与贝加尔湖相连;西部是高原,属阿尔泰山系;东部是草原,与呼伦贝尔草原相连;南部是沙漠,戈壁约占全国面积的1/3。

论人口,只有330万,可谓地广人稀。可能是人口的因素,国家规定公务人员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如本人同意,男的可延长到65岁,女的可延长到60岁。驻外使节,70岁的也有。蒙古政府还鼓励生育,但当地人说,这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并没有采取多少得力的措施。

外国侨民并不多。根据蒙古法律,外籍常驻人口(指超过3个月的)不能超过本国人口的1%。这大概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吧。

不过,婚姻制度上没有什么限制。总统的夫人是俄罗斯人,有的议员的夫人是美国人。外交官可以与外国人通婚,甚至可以与驻在国的女性结婚。

据使馆同事告,在蒙古的华侨不多,只有2000人左右,且有减少的趋势。华侨回国内发展机会多,其子女回国就学,如上暨南大学等,有优惠政策,是主要原因。笔者以为,这就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逻辑吧。

蒙古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首都乌兰巴托的人口有160多万,还在迅速增加,“一极集中”的现象非常突出。乘车进出乌兰巴托时,可看到郊区和市内都有许多住宅楼群和在建工地,据说,新盖的楼房价格不菲,每平米相当于八九千元人民币,有的甚至上万元。笔者向接待我们的蒙古官员讨教:“这么多人口为什么盖那么多的房子?卖得出去吗?是要靠房地产拉动GDP吗?”对方未予正面回答,但承认已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乌兰巴托市内穿行,感到这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据说有北京街、首尔街、东京街,还有莫斯科区。这些都是分别由中国、韩国、日本和俄罗斯援建的。蒙古朋有告诉笔者,乌兰巴托有半个城区是原苏联、俄罗斯帮助建成的。

到中国援建的百货大楼一看,更加深了对蒙古开放的印象。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许多商品包括化妆品、食品、日用品都是进口的。听说蒙古的黄油好,我便买了几块。回家一看,标的是“MADE IN GERMANY”,原来是德国货。我拿在手里,无语了。听说不少“泊来品”是零关税,所以价钱相对便宜。

徜徉乌兰巴托街头,也可看到许多外国著名品牌商店。英语、俄语、蒙语的店铺标牌都有,日本、韩国的商品广告牌也很醒目。华为的大广告矗立在市街中心位置。看到它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入蒙境后缘何仍可像国内一样畅享“微信”之便。

乌兰巴托市有生气勃勃的一面,同时又感到,在日渐浓厚的现代化气息中,游牧文明和城市文明正在进行无情的搏斗,前者似乎正在败下阵来。蒙古包、蒙古袍本是蒙古游牧文化的象征性存在。但现在在城里,不仅蒙古包被住宅楼取代,而且穿蒙古袍的人也越来越少。逗留期间,笔者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只发现了两、三个身穿民族服装的人。

乌兰巴托处在转型过程中,但要建成现代化的城市还任重道远。据说,这座城市尚没有垃圾处理场,也没有污水处理厂。城区现在虽然已经用热电站统一供暖,但郊区和蒙古包里的居民冬天还是烧煤和木材取暖。牧民夏天用牛粪煮炊,冬天则不用牛粪取暖,它热量不够。所以,空气污染非常严重。蒙古每年只有4个月的好天气,一到9月15日就开始供暖,直到翌年5月15日才停止。乌兰巴托市又地处盆地,空气流通不好,取暖季节,煤烟笼罩,常常呛人窒息。

这次访蒙,除乌兰巴托市外,只去过纳来哈旅游区。逗留时间很短,走马看花都谈不上,说它是先进还是落后,実在不敢妄加评论。

论经济社会状况,以矿产资源、畜牧和旅游为主,2018年的GDP为130亿美元,是澳门的22%。澳门人口仅70万,按人均计算,差距就更大了。矿产主要是煤、钨、锡、萤石、磷、铜等。

畜牧业有羊、牛、马,还有骆驼。牧民户大小不等,有养10,000只羊的家庭,有养100头牛的家庭,也有养几十只羊和几头牛的小户。蒙古出口牛、马、羊肉。牛肉最贵,1.4万图格里克/公斤(约为19元人民币一斤),绵羊肉1万图格里克/公斤。蒙古人夏天喜欢吃山羊肉和骆驼肉,因为这两种肉热量低。马肉热量高,夏天大家不吃,所以不贵,到了冬天,销量大增,价格也随之涨高。蒙古人吃鸡肉、猪肉和鱼的也渐渐增多,但消费量比牛羊肉少得多。

旅游业在发展。笔者随团到旅游区,一路看到许多蒙古包和别致的小木屋组成的旅游点,散落在绿茵茵的草场和山坡上。到纳莱哈,原以为是住蒙古包,没想到承蒙主人的特别安排,住进刚建成不久的欧式小旅馆。旅馆周围环境整饬成花园般美丽,室内装修很讲究,设备很完善,餐厅、酒吧、咖啡厅一应俱全,卧室的舒适度甚至超过号称五星级的乌兰巴托饭店,这使笔者感到蒙古的旅游业确实在发展。冈巴特尔参赞告诉我,近年来,外国游客有七八十万。政府的目标是2020年达到100万人。为克服旅游季节短的状况,正在开发登山、滑雪、赏雪等冬季旅游项目。

贫富差距明显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据称,蒙古有5%的富裕阶层,其中顶级的寡头约有300户,赤贫的人家不少。我问冈巴特尔参赞,既然牧场是国家的,谁都可以放牧,为什么还有温饱问题?他苦笑着说,养羊人家,每天杀一只吃,吃光了哪还有钱?蒙古牧民至今仍延续着一年四季放牧的传统,大冬天里牛羊也在雪地里拱雪吃草。气候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维持牲畜的存活率和存栏率谈何容易。

就交通而言,蒙古至今没有高速公路。据说,用我国的低息贷款修的从机场到乌兰巴托市的高速公路已经竣工了,这算是第一条。航空上,据说,21个省几乎都有机场,但多数机场只能起降小飞机。外国元首来访时,往往因专机不能起降而去不了外地。不过,在乌兰巴托市内,小轿车很多,以至于堵车现象超出想象。在街上跑的,“奔驰”、“保时捷”、“现代”都有,但日本车最多,据说很多是从日本进口的二手车,不少车上还保留着原车主使用过的日文标记。

重视对华关系

谈及蒙古国的对外关系,可以肯定地说,他们非常重视对华关系。蒙古老外交官委员会主席乌德瓦勒正式会见我们代表团时,开口第一句话就表示,“中国是永远的邻居,世界大国,热烈欢迎你们的光临。”蒙古外交部副部长巴特策策格会见代表团时表示,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邻国是蒙外交的优先方向。她说,今年是蒙中建交70周年、蒙中友好合作条约签订25周年、蒙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5周年,蒙古总统今年4月访华,双方举办了许多纪念活动,蒙方愿以此为契机,大力巩固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与蒙古的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前驻蒙古大使黄家骙告诉我,2003年时,中蒙贸易只有5亿美元左右,现在已达85亿,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70%,到2020年可望达到100亿。人文交流空前活跃。每年有202万人次来往,其中蒙古来华180万人次,中国去蒙古的有20多万人次。在中国学习的蒙古留学生超过一万人。“一带一路”与蒙古发展战略对接,合作深化。冈巴特尔参赞说,“一带一路”共有6条线,蒙中俄经济走廊属于“一带一路”北线,共有32个大项目,三方合作前景光明。驻蒙使馆同事告诉笔者,中国还向蒙方提供了6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和18亿美元优惠贷款。

中国虽是蒙古第一大经济伙伴,但据说俄罗斯对蒙古的影响更大。俄罗斯与蒙古的经济关系没有中国那么多,但文化上的影响大。这也难怪,历史上,蒙古有“苏联第16个加盟共和国”之称。年纪大一点的人,都会讲一口俄语。

饮食习惯上,蒙古也与俄罗斯雷同。在蒙古用餐,确实感到那里的餐饮无论早餐还是午餐、晚餐,都属于西餐系列,但比起法国大餐,更近于俄餐。至于中餐,现在多一些了,但长期以来都不受欢迎,说是蒙古人不爱吃,有家川菜馆在乌兰巴托开张一个月就关门大吉了,人家嫌辣。我问当地人,典型的蒙餐都有什么?回答是奶茶、羊肉包子、羊肉馅饼和罐闷羊汤。

据了解,蒙古对同中国的关系,是既想借光,又心存疑虑,有若即若离的一面。这不难理解。环顾全球,包括美欧日在内,不都是怀着复杂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崛起嘛!那个头号大国因战略焦虑甚至将中国视为对手,何况蒙古呢!中国这么大块头的国家伫立在他身边,发展又这么快,人家有想法也是自然的。

中蒙的历史渊源导致两国的历史观不同,成为两国关系的敏感因素,尤其是前些年,现在好一些了。不过,他们仍认定成吉思汗是他们的,你若说“成吉思汗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他是不认同的。据说,我们有一位驻蒙大使这样说了后,他们一直耿耿于怀。讲到元朝,他们并不承认这是中国的一个朝代,而认为是蒙古统治中国时期。这次到蒙古国家博物馆参观,看到蒙古把本国的历史追溯到2000年以前,有地图把长城以北的版图全部划归蒙古。据认为,这个因素也是蒙古对我国崛起感到戒惧的缘由。

不过,听说近几年来,蒙古对我国的疑虑在减少,同我国合作的积极性在增加,说明我们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亲、诚、惠、容”的理念、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取向和实践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应,应该坚持下去。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朋友一定会深刻认识到,中蒙不仅是地理上的近邻,更是心心相印的朋友,命运与共的伙伴。中国的发展是它们的机遇,中国越发展,对蒙古越有利。

蒙古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地缘价值巨大。尤其是在中美战略博弈常态化的形势下,有人担心美国可能会利用蒙古,针对中国做文章。对此,权威人士告诉我,美国对蒙古是口惠而实不至,蒙古指望不上,而蒙中的85亿美元贸易量,其中蒙古有30亿美元的顺差,对蒙古而言是无法取代的经济命脉。另外,蒙古在安全上还有宪法约束。宪法规定,不准外国在蒙古国土上建立反对别国的设施。

几点思考

虽是走马观花的访问,多少也引起一些思考。一是切身感到中蒙两国经过70年的交往和磨合,打下了深厚的友好基础。这次我们受到高规格的接待,接触到的官员和民间人士都很热情、很友好。有些老外交官著书立说,深情回忆两国交往的故事,蒙古的汉学家主持开设孔子学院,还翻译大量中国图书。到我国驻蒙古大使馆去,亲自体会到邢海明大使和他带领的一班人坐的是条“热板凳”,中蒙关系空前的“火”起来了。他们每天走出去,请进来,与蒙古官民各界广泛交往,虚心了解别人,大声讲中国故事,夜以继日地工作。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来往的团组众多,大使的日程连轴转,夜以继日地工作,哪有休息日。

第二,蒙古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有矿藏、旅游资源后发优势,畜牧业有发展余地,但受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的限制,多党制的掣肘,发展不会太快,要想达到瑞士的水平,还是一个梦。瑞士是欧洲中部一个内陆国,原是穷山恶水,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素有“欧洲屋脊”之称,可现今是经济高度发达、旅游业享誉全球的国家,瑞士名城日内瓦被称为世界最美丽的城市。蒙古的路今后如何走,还要靠他自己。

第三、蒙古之于中国,比起经济利益来,政治安全利益更形重要,而经济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中蒙关系的利器,宜从政治和战略高度看待和处理中蒙经济关系。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努力夯实中蒙俄经济走廊确定的30多个大项目是百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俄罗斯是中蒙关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中俄关系有利于中蒙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致力于中俄、中蒙关系相谐发展,实现三者关系相得益彰,符合三方的根本利益,对我更具战略意义。关键是让俄方放心,让蒙方感到它受到尊重和关照。

鉴于蒙古的地缘重要性,中俄应达成共同防止外部势力插手蒙安全事务的默契。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世纪博弈未有穷期,蒙古之于我国的重要性不是减弱,而是增加了。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