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黄背心运动”,还是12月地铁大罢工,其实积极参与大罢工者与其说是对法国社会的失望乃至绝望,还不如说是对新的科技浪潮和全球化的“恐惧”。不过,科技对人的冲击是明摆着的,大罢工只能推迟,却难以阻止。 |
这次法国大罢工有些不同寻常。以往再大的示威活动,到了圣诞节这样的节假日都要停下来。但这次,大罢工依旧。那么,以往在重大节假日各种抗议、斗争能够暂停愤怒情绪的底线,现在为什么坚守不住了? 不少学者仍然将此次罢工归咎于法国的经济与社会形势。其实此类分析颇有些似是而非。最近法国的经济形势出奇的好。曾经的欧盟经济“领头羊”德国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经济竟是负增长,相比之下,在欧盟的大经济体中,经济结构较为合理的法国却保持不错的业绩,没有像“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受贸易战的冲击那么大。根据法国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法国经济增速甚至超出市场预期,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环比增速为0.3%,同比实际增长1.6%(季调后实际增长1.3%)。整个前三季度,法国GDP同比实际增长1.4%(季调后实际增长1.3%)。 既然法国的经济业绩实际上远高于欧盟的均值、在欧元区内也业绩突出,并且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了欧元区经济增长第一大贡献国,那么法国人为何还那么不满?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指标固然重要,但仅停留在宏观层面还远远不够。GDP的总体增速只是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业绩,若进一步细分,不难发现各产业间的增长仍存有相当的不均衡性。例如法国第三季度的整体制造业,依旧不增反降。换言之,尽管法国的整体经济形势还是相当不错,GDP增速喜人,但反映在法国人的那些“经济部门”却有好有坏,有些部门甚至非但没有受到GDP增速的益处,反而呈现下降。而制造业部门正是此次大罢工的主力军之一。 再例如失业率。11月份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失业率从9.9%上升至10%,为一年来首次上升。更为重要的是,问题还是出在失业率的细分上。总体的失业率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实际上更为重要。法国青年人失业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这意味着每五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人失业,可见比例之高。 这就不难理解在良好经济业绩下会出现百万人罢工的现象了,那些并未受到法国良好经济形势惠及的产业部门和失业群体,自然就成了这一轮大罢工的群众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争取各自群体的利益,愤怒确实已经让西方社会更加碎片化。但所谓的“碎片化”只是现象,并非本质。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具体的经济指标和数据之外,若从西方的政治体制上找缘由,还是“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 这个制度在经济运转良好的情况下,可谓顺风顺水。例如在法国的“光荣三十年”就是如此。但经济形势一旦出现问题,“一人一票”这个西方政体的基石就会出现裂缝。 国家和国民之间根本的分歧,还在于利益的划分和争夺,即无数国民(即无数个体)的利益与作为无数国民的代表——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无数国民的短期利益与国家的中期和长期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经济辉煌时代都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收入远远大于支出。而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经济窘境之时,由于入不敷出现象愈加严重,这些先前不是问题的问题,自然成了难以解决的难题。 那么,面对这种不满、愤怒和碎片化,法国或者西方能找到出路吗?其实,法国社会乃至整个欧美社会,面对科技前所未有的进步,已经成为最担心的挑战。因而就算是发达经济体法国也深受震动,民众的反应也属正常。 就拿法国社会来说,无论是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年多的“黄背心运动”,还是正风起云涌的法国12月地铁大罢工,凭借笔者定居巴黎近15年的体验和感受而言,其实积极参与大罢工者与其说是对法国社会的失望乃至绝望,还不如说是对新的科技浪潮和全球化的“恐惧”。 新、高科技带来人工智能,对雇员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而纵使法国政府已经竭尽全力保护就业,但科技对人的冲击是明摆着的,大罢工只能推迟,却难以阻止。如今法国政府铁了心要改革,本质上也是要应对尤其以新兴经济体领导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而所谓的“特殊退休制度改革”只是表象,只是发起大罢工的一个借口而已。根子上还是要最终提高劳动者乃至整个法国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方可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文章转自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