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国人看中国 > 正文
郑永年:美国与中国脱钩,意味着与整个东亚产业链重组,成本太大
发表时间:2020-06-05 17:40 来源:国际网
尽管中美关系正在经历多年未遇的重大挑战。作为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如何处理彼此的紧张关系和摩擦影响着整个国际环境走向。但美国要与中国全面脱钩是很困难的,对美国经济伤害巨大。中国是东亚产业链的枢纽,与中国脱钩的同时,意味着美国与整个东亚产业链的重组,这个成本可想而知。

中美间分歧显著增加

国是直通车:您怎么看中美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郑永年:目前中美关系可谓处于两国建交以来最紧张的阶段之一。

从当下看,自贸易摩擦以来,中美间的分歧显著增加,双方渐行渐远。原本中美贸易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两国关系渐趋缓和。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没能控制好疫情。一些美国政客选择把责任推给中国,结果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升级。

直至11月份的美国大选,也就是未来6个月时间,这一紧张局势恐怕还会持续,甚至进一步恶化。从之前曝光的消息来看,美国共和党政客已把抨击和妖魔化中国作为竞选策略,这会大大毒化中美关系。

不过,从长远来说,不管美国怎么做,只要中国是继续开放的,只要美国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美两国就不会完全脱钩。

中国市场很大,美国资本很难完全放弃,其中的联系不是单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就能斩断的,企业的布局调整还必须考虑成本、产业链等各种因素。未来即便美国政府打算调整产业链,也会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国也会慢慢适应消化,总的来说会是一个“有危有机”的局面。

国是直通车:美国一些政治势力正在绑架中美关系,试图将中美关系推向所谓“新冷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郑永年:中美两国目前在某些领域比如科技、意识形态等确实出现了类似“冷战”的状况,两国之间的很多来往交流也几近中断。中美之间不会陷入如二战后美国与前苏联那样的冷战对峙当中。

彼时,美苏在二战期间站在反法西斯的同一战线上,两者经济没有依赖性,前苏联对外采取封闭政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微乎其微。

但如今,经过过去30多年的发展和全球化,中美两国依赖程度加深,所以一旦两国走向(部分)脱钩,会经历一个对双方来说都很痛苦的过程,而且对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很大影响。

这不仅仅是GDP增长速度几个百分点的下滑,更重要的是,这会割裂全球一体化市场和产业链,让许多其他国家也失去由分享知识和技术所带来的发展红利。

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走向一旦脱钩,可能会对科技等重点领域带来很大的挑战。

国是直通车:近期有美国官员称,欲取消香港的独立关税区等“特殊地位”,如果成真,预计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郑永年:这不是一个新话题,过去几年美国也多次提及这一问题。若不再是独立关税区,这当然会对香港的贸易和投资带来影响。

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美国最主要的金融公司几乎都在香港开展业务,如果美国限制美国资本进入香港,无疑将对香港带来影响。当然,这同时也会影响美国的利益,如今有上千家美国企业在香港经营。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一些外国企业开始迁出香港,但这并不是因为国安法,而是因为香港的持续动乱。如今因为来自美国政府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加速这一过程。

干好自己的事

国是直通车:中国应该如何做?

郑永年:首先,对美“冷却”一段时间,做好自己的事。

今年是美国的选举年,各种言论环境充斥着不理性因素。针对这些过激言论,没必要一一回应。即便是针对关键问题,例如新冠病毒来源等的回应,也应该保持平和理智,将之交给科学家而非政治家。简单地说,互相叫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深陷美国设定的议程。对美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却”。

干好自己的事,本来就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发展之道,现在更应该做好这一点。

其次,加紧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务实合作。

日本、欧洲等国家都有各自的立场和独立的利益考量,而非完全跟美国站在一起。实际上,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可以说是处于历史的最低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美国在其盟友中的领导能力,已经急速衰落。

欧洲有国家批评中国的一些做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美国站在一起,想与中国对立。多数欧洲国家都想和中国确立至少是一种可管理的关系。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在冷却美国的同时,加紧与其他国家务实合作,多做少说。

再次,中国自身应该继续保持真正的开放,不能封闭自己。要知道各种资本还是“用脚投票”的,只要在中国有市场,有钱赚,企业和资本自然还是会来的。

最后,还要注意美国国内也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

比如现在许多对共和党持批评态度的媒体,其实也是中国天然的盟友。在反制或者批评部分反华势力的同时,应该考虑使用更加灵活的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将美国所有群体“一棒子打死”。

全球供应链调整不是“去中国化”

国是直通车:疫情之下,逆全球化倾向有所抬头,全球化路在何方?

郑永年:全球化不会终止,但可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或称“无限制全球化”,创造了巨量的财富,但这些财富流入了少数人的手中。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石是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但过去的40多年中,美国的中产阶级数量不断萎缩,其占比从二战后的七成,跌至如今的不到五成。中产社会开始变成富豪社会,但国家既没有得到就业也没有得到税收。这种经济和社会分离的状况,也让各国反思,全球化的方式,需要调整。

国是直通车:这意味着什么?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会发生怎样的调整?

郑永年: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形成了国际层面的劳动分工,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率,但却未能兼顾到社会的需要。此次疫情将这种问题彻底暴露出来。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号称自己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卫生医疗体系,但在疫情之中,民众却感受不到安全。这是因为,美国早已将口罩、洗手液、防护服、呼吸机等产能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了。

所以各国认识到,跟老百姓生命有关系的产业还是要留一些在本国国内的,“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至少不要过分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城市。目前很多国家对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已经开始了。例如,德国等已将口罩等生产线迁回国内。

国是直通车:这会如一些人所担忧的那样是一个“去中国化”的过程吗?

郑永年:在本轮全球化当中,中国是集纳产业链最多的国家,这种产业链的重新安排和重新规划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所谓的“去中国化”。

先看美国。美国行政当局企图鼓励美企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但能不能真的执行下去,企业和资本是否会放弃中国市场,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比如苹果,真的要把所有的制造环节搬回美国,成本将非常高昂,企业是否愿意或者有能力为此买单?

对美国来说,与中国的全面脱钩是很困难的,这对美国经济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中国作为东亚产业链的枢纽,与中国脱钩的同时,还意味着与整个东亚产业链的重组,这个成本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整个美国都想跟中国脱钩。美国企业是从本轮国际劳动分工当中获利最大的。仍以苹果手机为例,一个几百美元的苹果,中国只赚几美元,利润的大头都被美国企业获得。资本不流动起来、不赚钱就死了,所以硬性与中国脱钩实际上是违背资本的逻辑的。

从历史来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执行门户开放政策以来,从来没有放弃一块可以赚钱的地方,难以想象美国资本如今会愿意放弃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欧洲国家更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了,只要中国是开放的,有钱赚,资本自然会过来。

国是直通车: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和供应链的调整?

郑永年:首先,更大规模的扩大开放。封闭就会落后,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这样的。中国应该保持真正的开放,向德国、日本、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大量开放。中国企业也应该充满信心,与其他西方企业同台竞争,这是提升实力和竞争力的最好方法。而且保持开放可以让各方都能保持很好的相互理解,这是达成互信、共识和合作的基础。

其次,这也是一个补短板的绝佳机会。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拥有着庞大的高素质劳动人口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唯一缺少的是一些原创性的技术。

我们不是没有能力自己生产或者创造,但过去太过于依赖世界市场。要知道在如今这一波世界市场并不是常态,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基本不存在的,那时候的“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美国制造”,都是整装产品。80年代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一个产品的零件可能是由几十个上百个国家生产的,然后中国来组装。

我们现在基础很好,市场有了,知识体系有了,工程师也有了,就少了点原创性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大国重器,把这个短板补上,中国制造业往上升级的空间是很大的。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文章转自“国是直通车”)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