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黄桂芳:中非友谊剪影与畅想
发表时间:2021-09-06 12:32 来源:国际网
上个世纪70和90年代,我先后常驻位于东非的乌干达和位于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长达10年之久,亲身经历了一些非洲人民对华友好的往事,至今历历在目。

素有“东非高原水乡”之称的乌干达那时战乱频仍,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给我们使馆和援助乌干达基奔巴农场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彼时津巴布韦深受欧美制裁之苦,经济增长乏力、世风日俭。尽管处于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但我们中国人在这两个国家却受到当地民众尊重和爱戴。我认为,这主要因为我国曾为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正义事业中提供尽己所能的兄弟般援助,还有在他们独立后我国对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伸出援手,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乐当中国大使馆指路人

1974年年底某一天傍晚,我国驻卢旺达使馆两位同志驱车前来我们驻乌干达使馆送电影片。当车行驶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大街上突然迷路了,驾驶员和随行人员到处打听我驻乌大使馆所在地——科洛洛山,许多人都说不上来。这时,正好一位小学生放学回家路过,他们急忙上前打听,小学生自信地说:“我知道,我带你们去。”这位小朋友一上车指挥驾驶员向东行驶向右转向,在他精准的指挥下,送片车很快就抵达位于山坡上我驻乌大使馆大门前。当时,我正在值班,在打开大门欢迎友馆同志们的同时,请那位带路的小朋友到传达室座谈。在交谈中得知他才10岁,上小学三年级。我问他:“你给陌生人带路害怕吗?”他说:“他们是中国叔叔,要去中国大使馆。中国人一直在帮助我们,对我们很友好,我一点也不害怕!”我看时辰不早了,就热情邀请他在大使馆与我们一起吃完晚饭再回去。他说:“不行,我爸妈还等着我放学回家呐!”我想想也是,不能让他们父母担心孩子去哪了,于是就从口袋里摸出10先令,让他下山后乘车回去。可他不接钱,坚定地说“我爸不让我拿别人的东西!”无奈,我只好从书架上取下英语版“西游记”等几本小人儿书赠送给他。他一边翻看着一边自言自语:好看!然后说:“待我和同学们传看后再给您还回来,行吗?”我马上说:“这几本书是送给你的,不必送回了。”他把书小心翼翼地装进书包后说:“那好,我收下了。谢谢中国叔叔!”我把他送到大门外并提醒他注意安全,他一个劲地点头致谢。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默默地自问,当地小朋友这么乐意帮助素不相识的中国人解困,这不就是中非友谊最好的见证吆。

“这些香蕉就送给中国兄弟”

1976年5月,我前往基奔巴水稻农场看望来自浙江省的专家、技术人员。看望慰问后经金贾市返回使馆途中,在靠近基奔巴路边水果摊前我让驾驶员把车停下,挑了两串新鲜、嫩黄的香蕉正准备付款时,那位年方40来岁的摊主突然问我:“你从哪里来?”“基奔巴”,我说,他说:“这个我知道。我是问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中国人!”,我回答道。当我从提包中抽出一张50先令的纸币递给他时,他说:“两串香蕉只要10先令……”原来他刚摆摊谋生,没有零钱找我。接着,他对我说:“多亏中国派出农业专家到基奔巴将沼泽地改建成水稻农场,这样我弟弟才有了就业机会。此外,他还从中国朋友那里学到播、种、收等本领。不管风吹雨打,中国专家们都跟他们一起下稻田,由于蚊虫叮咬,几乎每个人都打摆子﹙患上疟疾﹚,待病稍好一点后又接着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摊上的香蕉都是我自家种的,这两串香蕉就送给您了——我的中国朋友,不要您钱了!”看他出于真心,由于盛情难却,我只好从车内取出一对“中国结”作为礼物回赠给他。摊主喜出望外地接过“中国结”,由衷地说“情义无价,中非友谊钱买不来!”

“请中国同志们注意防范”

1979年农历除夕,我在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传达室值班。有位自称在乌干达财政部工作名叫穆旺加的中年人造访使馆,简短的寒暄后,他说:“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了表达祝福,我特地上山来给中国同志拜年,祝愿大家新年快乐!”我请他坐下边喝中国茉莉花茶边聊天。他自我介绍道,他在麦克里里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在中国语言大学学习心理学,从中国老师和同学们那里学到很多知识,还去了一些单位实习,亲身感到所有中国朋友都在努力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创造财富,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他深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接着,他说,“今天,我专程到使馆来,就是想提醒中国朋友加强安全防范!贵馆背后隔着一条街就是总统府,那可是反政府武装袭击、炮轰的重要目标。大战就要临近了,你们一定要加强防范啊!”此外,他还建议我馆人员尽可能减少外出,加强门卫巡逻值班,在院内构建地下防空洞……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心头一热,发自内心感谢他专程来通报和提醒。我一时不知道如何感谢穆旺加及时为使馆提供重要情报,只见他从书架上取了几期英文《中国建设》杂志,经我同意后转身就告辞了。穆旺加走后,我抓紧将他的“建议”形成书面文字向使馆领导报告,大使也感到情况紧急,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加紧着手实施。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尽管当地两派武装冲突激烈,大使馆院内偶有炮弹落下,但由于我馆准备充分及时,无一人伤亡。

“中国医生好样的!”

自1985年起,中国向津巴布韦派出援外医疗队。一批又一批来自湖南长沙等多个市县的医务工作者以崇高的使命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工作关、语言关、生活关和疾病关,把驻地当故乡,把病人当亲人,真心诚意为成千上万的非洲病人送医问药、把脉问诊、救死扶伤,津巴布韦人民发自内心地把中国医生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守护神。医疗队员们在定点的哈拉雷威尔金斯医院不分昼夜出诊,还不时到郊外奇诺伊孤儿院开展捐赠和义诊活动。我曾到医院看望中国医疗队队员们,记得当地几位疟疾患者对我说,“服用了几片中国药‘青蒿素’,很快就恢复了健康,真是太神奇了”。站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窗外,我看见戴着口罩的医疗队员正汗流浃背地给病人实施麻醉、进行手术准备。我常驻津巴布韦期间,我医疗队住地曾发生歹徒越墙抢劫事件,即使这样我援外医疗队员挪个地方住下,安置妥后又出诊去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忠实地履行着使命。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援外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贡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之精神。

我国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医疗队,拉开了对坦桑尼亚、刚果﹙布﹚、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几内亚等50个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援助的序幕,至今已有2万多名医务人员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走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的路上,累计救治了2.2亿名患者。非洲人真切地感到中国医师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记得1986年,我陪同我国一位领导人访问坦桑时专程前往桑给巴尔看望我国援坦医疗队。当地人在医院外广场伴随着奔放节奏的鼓点,跳起欢快喜乐的舞步,同中国大夫们一起高歌“中国医疗队在坦桑”的曲子。他们竖起大姆指用斯瓦希里语说:“Madakitari wa China sawa!”﹙中国医生好!﹚“Madakitari wa China barabara!”﹙中国医生非常好!﹚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