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秦鸿国:“人间火狱”
发表时间:2022-05-31 17:09 来源:国际网
一次我开车去伊拉克外交部办事,办完事后我直奔自己的汽车,一打开车门热气扑面,我用手掌使劲拍打了几下车座位,散一散车座的热度,随后鼓起勇气钻进烤炉般的车里,咬着牙坐到直烫屁股的座位上,右手拿着车钥匙准备发动汽车,左手下意识地一握方向盘,未曾想到合成金属的方向盘是烫的,好像握住了烧红的钢钎。我赶紧撒手,张开手一看,手掌烫红了。返馆后洗了洗手擦把脸,没有理会左手的事。孰料中午吃饭时,我发现左手掌自上而下斜着起了4个烫伤的水泡,让我切身领教了伊拉克这个“人间火狱”的厉害。食堂用餐的人纷纷围观,深表惊讶和同情。

通过1970至1977年在伊拉克工作的亲身经历令我深深感受到,伊拉克被称之为“人间火狱”并非徒有虚名,夏季巴格达的炙热绝不亚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两国的气候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盛夏的酷暑却是共同和相似的,两地都是高温干燥,阳光炽烈,最高气温都是50℃左右。

初到伊拉克时,我们夫妇在使馆的住房是办公楼二层凉台临时搭建的木板房,烈日直射屋顶和侧面的外墙。中午吃饭前把房间的空调打开,室温可降到39℃左右。午休时关掉空调,室温急剧攀升,当人从睡梦中热醒时浑身皆是汗水,看看床头柜上的温度计,一般都在43℃上下。

颇有趣味的一件事是,当年伊拉克政府曾颁布过一条非常人性化的法律规定,夏季气温一旦达到或超过50℃,政府所有部门和企业单位(军警和特别机构人员除外)一律自行停止工作,不必上班,工资照发。这项惠民政策引起驻在国人民和各国使团的普遍关注。

每年盛夏季节,我们使馆的一些同事与当地的平民百姓一样,一天天的酷暑燥热过去之后,每晚都心怀一线希望,痴心不改地守候在电视机旁,眼巴巴地关注着巴格达电视台“今日要闻”之后的天气预报,明知天气预报不可信,却偏偏执迷不悟,总想看到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但令大家天天都失望和可笑的是,持续高温的近半年日子里,室外背阴走廊下的温度计屡屡显示温度已经超过50℃,甚至已达52℃,而每天官方天气预报却总是49.7℃或49.8℃,乃至49.9℃,永远未能达到过50℃。

我在伊拉克工作近7年之久,最终没能享受到这种人性化的“待遇”。当地朋友和百姓提起此事,无不哈哈大笑,怨天尤人。使团之间笑谈此事,一致认为这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

1972年9月8日上午11点钟左右,我开车去伊拉克外交部办事,把车停放在该部楼前停车场一棵大树下,刻意避开炎炎烈日的暴晒。半个多小时办完事后,我走出办公楼直奔自己的汽车,一打开车门热气扑面,我用手掌使劲拍打了几下车座位,散一散车座的热度,随后鼓起勇气钻进烤炉般的车里,咬着牙坐到直烫屁股的座位上,右手拿着车钥匙准备发动汽车,左手下意识地一握方向盘,未曾想到合成金属的方向盘是烫的,好像握住了烧红的钢钎。我赶紧撒手,张开手一看,手掌烫红了。我顾不上手掌的疼痛和浑身流淌的汗水,急忙掏出手帕擦拭方向盘,尽量降降其温度,然后把左手缠裹上手帕,从容开车返回使馆。

返馆后洗了洗手擦把脸,没有理会左手的事。孰料中午吃饭时,我发现左手掌自上而下斜着起了4个烫伤的水泡,让我切身领教了伊拉克这个“人间火狱”的厉害。食堂用餐的人纷纷围观,深表惊讶和同情。

谈到天气的炎热,苏丹和伊拉克的漫长夏季固然奇热无比,以至蚊蝇和其他飞虫都无处藏匿,近乎绝迹,但经过苦苦的期盼,每年短促的春天和秋冬总会给人们带来三四个月的舒适时光。

令人不爽的是,凡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尽如人意,舒适的季节里总有让人不舒适的地方。秋冬和春天的伊拉克,花草树木之间普遍衍生一种十分微小的蚊子,人们都叫它“小咬”,这种蚊子不仅苏丹没有,其他阿拉伯国家也未曾见过。

它比小米粒略大一点,小小的身躯和翅膀都呈白色,极富隐蔽性,但攻击性很强,飞动和叮咬人的时候,人根本看不见它的行踪和身影。一般的家用蚊帐对它根本没有任何防护作用,它凭借自己微小的身体可以非常自如地出入蚊帐的小小洞眼和缝隙,人的身体被叮咬时会突然感到剧烈的刺痛,当人抬手猛力拍打时,它早已敏捷地飞走了。偶尔得手打死一个,疼痛处只留下两只小小的白色翅膀和一点点鲜红的血迹……

相比之下,伊拉克四季比苏丹要分明一些,而冬季要比苏丹冷得多。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每年都有多次降雪的记录,首都巴格达最低气温可达摄氏零度左右,每个冬季都会有几天出现霜冻现象,有时夜间一场小雨过去,次日清晨在院落积水的地方伸手摸去,可感到水面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当年我开的那辆老爷车,夏天启动和行驶都很正常,唯独到了冬天,一夜寒冷过后,第二天早晨经常发动不起来,只好请三四个人帮忙推车,屡屡陷我于尴尬境地。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出来进去都穿一件毛背心或薄毛衣,体弱者还需穿棉毛裤。房间里比较阴冷,一般当地家庭和住户都在屋子里烧一个煤油炉取暖,都称这种煤油炉叫“扫把”。在冬季的巴格达,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赶着十分简陋的毛驴车走街串巷,车上平放着一个大汽油桶,车尾的桶底装有一个开关龙头,桶上用白漆或黑漆写着醒目的“煤油”二字。赶车人手里拿着两根木头梆子,边走边敲打着梆子,嘴里不停地叫喊着:“尼夫托!”(当地土语是煤油,官方语言是石油)。

我们使馆除了对外的会客室使用电热器取暖外,所有办公室和住房都用廉价的煤油炉。这种当地产的煤油炉高不到一米,圆柱体的铁皮炉膛直径不足一尺,储油的圆形底座一次可以装油3.5升左右,可升降的圆圈状灯捻子点燃后火力也很强,直筒的炉膛周围和顶盖上都有很多散热孔,热力足以驱散室内的阴冷和寒气。

为了充分发挥这种煤油炉的功能,使馆在每个煤油炉上面都配备了一个钢精铝壶,壶中装满水10多分钟便可烧开,冬天不必使用电热壶烧开水,既节省了一笔电费开支,又解决了取暖和烧开水的问题,还增加了室内的热气和温度,一举多得。

世间万物皆有情。当无情的岁月伴我悠悠穿过时空隧道,回眸久远的往事,追忆起当年苏丹和伊拉克的盛夏与寒冬,好像不再是昔日的苦楚和艰难,好像过去的艰苦已成甘甜美味,酷热的煎熬已成温馨送暖,流淌的汗水已成清爽山泉……我发觉自己依然深情地眷恋着被世人称作“世界火炉”和“人间火狱”的地方。

(作者为中国驻中东资深外交官,文章转自“外交官说事儿”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