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张林初:到撒哈拉大沙漠腹地参观考察
发表时间:2023-11-13 14:52 来源:国际网
实地考察撒哈拉大沙漠腹地的时间虽然很短,但让我第一次亲密接触了撒哈拉大沙漠,了解了撒哈拉大沙漠的特性,感受了撒哈拉大沙漠沙漠的魅力所在,还在撒哈拉大沙漠的腹地,接触到了民情淳朴、习俗特别、陌生而神秘的图阿雷格人,还有许许多多为建设国家而服国民役的阿尔及利亚青年,收获颇丰。

1978年1月初,阿尔及利亚国防部组织各国驻阿使馆武官到阿南方撒哈拉大沙漠参观考察,这是多年来阿军方首次组织此类活动。我有幸陪同于克忠武官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撒哈拉大沙漠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北纬14°左右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面积约932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三分之一。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为大沙漠,源自当地游牧民族图阿雷格人的语言,原意即为“大荒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其壮观的景色、丰富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闻名于世。撒哈拉大沙漠是令人向往的神秘地方,我十分期待此次参观考察。

1月7日,按照阿国防部外联司事先的通知,各国驻阿使馆武官先后来到达尔贝达机场(现为布迈丁机场),准备登机前往阿南部城市塔曼拉塞特。阿军方十分重视此次活动,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亲自带队,还专门准备了两架军事运输机,一架运送人员,一架运送参观访问期间所需的物资。各国驻阿使馆武官也都积极响应,悉数参加此次难得的活动。

上午8时,飞机准时起飞。我们乘坐的飞机是阿从美国引进的C-130“大力神”型军事运输机。这是我第一次乘坐军事运输机,它没有民航飞机舒适,机舱内噪音很大,坐位设在飞机两侧,感到很不习惯。

经近四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塔曼拉塞特机场。塔曼拉塞特省位于阿东南部,是阿面积最大的一个省,达5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塔曼拉塞特市是该省的首府,位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以南约1900公里,是阿南部国门重镇,自古是撒哈拉大沙漠的军事要塞,进出的咽喉。塔曼拉塞特市,群山环抱,古迹众多,是撒哈拉大沙漠探险者和游牧民族的重要落脚点,该城东南、西南分别距离尼日尔和马里约300公里。

下了飞机,阿军方没有把我们一行安排住在塔曼拉塞特市区的旅馆,而是把我们拉到塔曼拉塞特郊区一处空旷无人的地方。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对武官们说,到撒哈拉大沙漠参观考察,就要亲密接触沙漠,了解沙漠的特性。今后几天,我们将在沙漠里露营。他接着说,我们都是军人,自己动手搭帐篷吧。随行的阿士兵,即向我们分配帐篷,夫妇同行的领双人帐篷,单身的领单人帐篷。阿军方事先已划分好各位武官搭帐篷的地方,我和于克忠武官搭帐篷的地方紧邻朝鲜副武官夫妇搭帐篷的地方。我先帮于克忠武官搭帐篷,然后给自己搭帐篷。不到一个小时,二十多顶帐篷瞬间出现在大漠之中。

略作休息后,我向随行的炊事班借来烧水壶,用三块石头支起架子,点上火。不一会儿,水开了,泡上茶叶。除我与于克忠武官自用外,还与各国武官和阿方陪同军官一起品尝。在随后的几天里,只要条件许可,我天天烧水泡茶。在撒哈拉大沙漠里,口干舌燥的时候,喝上一杯热茶,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用香喷喷的茶水,招待同行们,也是一种交际方式,博得武官们和阿方陪同军官们的好评。

傍晚,阿军方将我们一行拉到塔曼拉塞特市区,参加省军区为我们举办的招待会。省军区司令员和担任武官团团长的罗马尼亚武官分别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酒足饭饱后,我与于克忠武官乘车返回驻地。可是,在茫茫的黑夜里,司机迷失了方向,怎么也找不到我们的宿营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转悠和颠簸,我们才回到宿营地。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幽默地对我们说,你们可体会到了沙漠的魅力所在,在沙漠里行走,特别是在夜间行走,迷失方向是常事。

夜晚十点左右,我走出帐篷,抬头仰望天空,一钩新月静静地悬挂在空中,所有的星星熙攘在天幕里,与沙漠火红发热的白天相比,沙漠的星空之夜确实温柔动人。

8日上午,安排武官们去打黄羊。于克忠武官年事已高,没有跟随大部队去。我便陪于克忠武官在附近转悠,观赏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望不到尽头的黄沙,像一片浩瀚无边的沙海,加上金色的阳光,景色之美让人震惊,而且不可复制。身处撒哈拉大沙漠,内心的感受无法言喻,这是一种苍凉又雄浑的美。

临近中午,武官们回来了,可两手空空,颗粒无收。意大利武官对我说,他们两次遇到了黄羊,都开了枪,可黄羊跑得太快,无人打中。

8日下午,组织我们去游览塔曼拉塞特市。塔曼拉塞特市是一座伊斯兰城市,其中点缀着一些欧式风格的建筑,规模很小,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乡镇,街上的建筑和设施都有些老旧,街景略显脏乱。街边有各种小店,卖水果的、卖服装的、卖杂货的、修东西的。居民多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法国与阿拉伯混血人。我们主要参观了农贸市场,据称当天是集市。一进集市,川流不息的人们都在忙着买东西。满街的人,摩肩接踵。在一家杂货摊上,我发现有中国的茶叶。我很惊奇,遥远的塔曼拉塞特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竟然还有中国货。

8日晚上,安排我们去离宿营地不远的坦德村,与图阿雷格人联欢。车行约半个小时,我们来到坦德村,走进已安排好的帐篷。寒暄后,我们席地坐在帐篷里。然而,我发现在灯光明亮的帐篷里,参加联欢的图阿雷格妇女都不戴面纱,而且异常活跃,发表欢迎词,主动与我们攀谈,成了活动的主角,男子们则个个戴着面纱,言语不多,一派母系社会的景象。一位年长的妇女骄傲地对我说:“女人在图阿雷格部落的地位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一切生活都是由女人来决定和安排。女人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承认这一点,也不是令男人羞耻的事情。”这就是游牧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图阿雷格人的一个奇特习俗。

陪同我们一起来参观考察的阿陪同军官萨义德中尉对我说,图阿雷格人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他们是柏柏尔族的一个支系。图阿雷格人的独特习俗是尊重女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很高,可以参加公共活动与部落会议,并拥有财产;她们不从事经济活动和家务劳动,有充分时间倾注在文艺创作上;她们学识广博,精通本民族的传统。而男子识字的人不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放牧和劳作。图阿雷格人尊重女性的习俗集中体现在婚俗上。以求婚为例,若姑娘看不上男方,用手指按在求婚者手腕处表示拒绝,男方不得再次强求。图阿雷格人的另一独特习俗是,男人必须从18岁起戴上面纱。于是,图阿雷格人被称作为“戴面纱的人”,由于面纱是蓝色的,故又把他们称为“蓝色人”。面纱披头盖脸,只露眼睛,在脖子上绕一圈后下垂到胸前或背后。图阿雷格男人,常年在茫茫沙漠里放牧和劳作,外出戴面纱,主要是为了防风沙,避烈日。我们此次去撒哈拉大沙漠参观考察,阿军方也给我们每人配发了一条面纱,经济实用,既防风沙又避烈日。

9日清晨,我走出帐篷,仰望天空,繁星闪烁,启明星闪闪发光,远处的天边已现红云。突然,远处传来汽车声,不一会儿,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走下汽车,背起一只硕大的黄羊向我走来。我连声向他祝贺。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晚上请各位武官吃烤全羊。

早餐后,我们一行移师阿斯克莱姆。收起帐篷和行李后,我与于克忠武官一起登上一辆路虎。汽车行驰在浩瀚的沙漠里,沙粒扑面而来。尽管我们戴着面纱,但是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有沙子。从塔曼拉塞特到阿斯克莱姆虽然有公路,但有一段很长的“搓衣板”路,车子十分颠簸,胃里翻江倒海,真有些受不了。从塔曼拉塞特到阿斯克莱姆只有80多公里,可路况不好,我们足足行驶了三个多小时。

阿斯克莱姆位于塔曼拉塞特市以北的阿哈加尔高原。阿哈加尔高原是撒哈拉大沙漠中的高原,它由南北向延伸的平顶山构成,主峰塔哈特山高2918米,为阿尔及利亚最高峰。周围是500-1000米的高原。当地图阿雷格人称阿哈加尔高原为“阿斯克莱姆”,意为“世界的尽头”。

到达宿营地后,我们又安营扎寨,准备在沙漠里露营。略作休息后,安排我们在附近转转。放眼望去,这是一片幅员辽阔的沙漠高原。这里并非只是细碎的黄沙,还有岩塔、石柱和山冈。一片参差兀立的火山岩,像一架巨型的管风琴,它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片沙漠高原看似单调、平淡,可它是阿尔及利亚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探险爱好者、登山爱好者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傍晚时刻,一阵微风吹过,烤全羊的香味扑鼻而来。炊事班已把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早上的猎物烤制成美味佳肴。在沙漠里用柴火烤制的全羊,不同于城市里用电烤制的全羊,别具一番风味,色美、肉香、外焦、里嫩、干酥、不腻。于克忠武官是此次武官团参观考察中的年长者,阿齐兹上校撕下一块羊脸颊肉递给于克忠武官,他说羊脸颊肉是最嫩也是最好吃的肉,一般给年长者吃。于克忠武官一边品尝着,一边连声说谢谢和好吃。

1月10日上午,阿军方安排我们参观沙漠岩画。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非洲有着许多精美的史前原始岩画,分布在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十多个国家。他们不仅保留了原始的艺术作品,而且收藏量大,传播范围广。其中,在阿尔及利亚的塔西里就发现了15000多幅岩画。

阿国防部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向武官们介绍说,据考证,在阿尔及利亚发现的岩画,绘制时间大部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2世纪,岩画的题材十分丰富,既有羚羊、野牛、马、骆驼等动物,又有狩猎、放牧、跳舞等生活场景。这些岩画表明,几千年前的撒哈拉并不是寸草不生的荒漠,而是水草丰茂,有大量动物生活的地方。只是后来,大约公元前3000年后,撒哈拉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炎热,河流干涸,草木枯萎,人类及许多动物被迫迁徙。这些岩画正记录了撒哈拉气候的变化,从早期岩画中大量的水牛图案,到后期骆驼图案的增多,见证了撒哈拉从气候湿润、水域众多到干旱缺水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与动物的迁徙,因而在国际上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

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岩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若不是亲眼看到这些令人神往的作品,哪能相信在这片世界上最大的荒漠中,早在几千年前就诞生了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

10日下午,我们去与当地图阿雷格人交流。在我们宿营地不远处,有一支赶着骆驼的图阿雷格人商队正在那里休息。这是与图阿雷格人交流的好机会。于是,武官团一行不约而同地前往。经与他们攀谈得知,商队是从塔曼拉塞特市向北部小镇因阿姆盖勒运货的,共有20个人,25峰骆驼。难得近距离见到图阿雷格人商队,武官们个个拿起相机不停地拍照,一会儿拍图阿雷格人,一会儿又拍与他们的合影。我也借此机会拍了不少照片。我一见到骆驼,心里有点蠢蠢欲动,想去体验一下骑骆驼的感受。我便与一名图阿雷格人商量,他欣然同意。不过,我第一次尝试骑骆驼,心里难免有点紧张。他看到我有点紧张,一方面安慰我,一方面让骆驼趴下,然后扶我上骆驼。但是,我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爬上骆驼的背,紧张地抓住驼鞍。骆驼慢慢地站了起来,我终于成了一名骆驼骑手。骆驼迈着长腿,走得是那样悠然。它摇摇晃晃,我们好似乘着一叶小船,泛舟沙海。我骑在骆驼上,享受着漫步沙海的怡然自得。放眼望去,黄澄澄的沙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芒。

11日早餐后,我们收起帐篷和行李,准备去下一站霍加尔。到霍加尔安顿好后,下午我们去参观离霍加尔不远的因纳克山。因纳克山曾是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核试验场。法国曾于1961年11月在此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到1966年2月关闭前共进行了13次地下核试验。之前,法国曾于1960年2月在阿尔及利亚的拉甘核试验场成功进行了首次大气层核试验。由于大气层核试验带来严重的核污染问题,在拉甘进行4次核试验后,法国便到因纳克山核试验场进行地下核试验。

整个核试验场用铁丝网围着,并标着“危险”的字样。透过铁丝网,残存的山洞、铁架、电缆依稀可见。从1960年到1966年,法国在撒哈拉沙漠地区进行了17次不同规模的核试验。阿卫生部门的资料显示,大约4.2万名阿尔及利亚人死于核试验造成的污染,另有数万人患上各种疾病。可是,法国至今仍未对在阿进行核试验做出道歉进行赔偿。

12日,我们参观霍加尔附近的撒哈拉沙漠公路。外联司司长阿齐兹上校对武官们说,撒哈拉大沙漠寸草不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在这里修建公路谈何容易。于是,政府动员了大批服国民役的青年来沙漠修公路,让他们通过修路为国家服务,并锤炼他们的意志和能力,公路修成后仍主要由他们来维护。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地方,就是服国民役青年的一个营地。汽车抵达营地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整齐的房舍和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

营地主任首先向武官们介绍情况,他说阿南部沙漠地区过去十分贫穷落后,居民出行只能靠骆驼,冒着烈日酷暑,长途跋涉,非常艰辛。独立后,政府在沙漠里大力发展交通,修建了许多公路,主要绿洲之间基本都通了公路,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打通阿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以及与邻国马里和尼日尔的交通大动脉,1971年9月,政府又开始在这里修筑一条穿越撒哈拉大沙漠的公路。这条公路北起拉格瓦特省的佐利亚,向南经过加尔达亚和艾因撒拉赫,到南部城市塔曼拉塞特,再从此分两支通往马里和尼日尔,全长1800公里。人们称这条公路为“非洲团结之路”。这条可以通行大型卡车的宽阔柏油公路,蜿蜒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里,极大地促进了阿南北的交通、沙漠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与南部邻国关系的发展。

营地主任介绍情况后,让我们参观公路。望着撒哈拉大沙漠里的公路,宽阔又平整,像一条蜿蜒的巨龙,伸向远方,伸向未来,串联起来了阿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以及邻国马里和尼日尔。

在国内的时候,从报刊上看到,我国的沙漠公路,一旦刮起风沙,公路就会出现沙堆,堵住道路,影响交通。就此问题,我国曾派专家来阿考察。专家考察后在使馆做报告时说,他们已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因是我国的沙漠公路都高出两旁的沙地,风沙一来道路就堵住流沙,沙堆堵住道路。阿的沙漠公路,没有防沙墙,路面与沙漠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光滑的路面存不住流沙。此次来沙漠公路实地参观考察,我发现阿的沙漠公路,的确路面与沙漠处在同一平面上,没有防沙墙。问题十分简单,这里却有着科学的探索和经验的积淀。参观时,我问营地主任怎样对沙漠公路进行日常维护,他说每一段公路有一支护路队,人数不多,但机械化程度很高,每天拂晓前清扫一次路面,以保障道路的畅通。他指着营地对我说,那里的机械设备就是用来清扫路面的,驾驶这些设备的也都是服国民役的青年。

午餐的时间已到,营地主任让我们一行去营地食堂用餐。主任说,尽管沙漠的环境很恶劣,但营地的小天地还可以。不一会儿,服务员给我们送上他们自己烤制的面包以及各种菜肴。面包外焦里软,菜肴美味可口。

13日早上,我们收起帐篷和行李,登上去塔曼拉塞特市的路虎,然后在那里转乘飞往贝沙尔的C—130“大力神”型军事运输机。透过飞机的舷窗,撒哈拉大沙漠的美景尽收眼底。一个个连绵起伏的沙丘,好像一道道向前涌起的波浪,一望无际的黄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经近三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平稳地降落在贝沙尔机场。贝沙尔市是阿尔及利亚的西部城市,贝沙尔省省会,阿第三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北端,北距摩洛哥边界58公里,是一座沙漠新城。从远处望去,贝沙尔是一座红色的城市,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涂成红色。据阿陪同军官萨义德中尉说,这里经常刮沙尘暴,黄沙落在红墙上不显得脏。

已经7天没有洗澡,武官们个个蓬头垢面,一身汗味。抵达旅馆后,武官们特别是他们的夫人们,个个迫不及待地进房间,洗去满身的沙土和汗渍。

14日上午,我们乘车去参观离贝沙尔市不远的一个实验农场。农场是从一片盐碱地改造过来的。农场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服国民役的青年。农场似乎什么都试验,这里种植着小麦、玉米、土豆、大豆、萝卜,等等。当时,正值土豆收获季节,我们还与农场工作人员一起挖了一会儿土豆,土豆个头大,表面光滑。烈日当空,从一块地到另一块地,实在疲劳,面对主人的热情介绍,我们只能强打精神,听从安排。

在农场用完午餐后,我们来到贝沙尔市以南的一个小镇。这座美丽的小镇,四周被黄色的沙丘团团围住,白色的房屋映衬在绿色的椰枣林中间,色彩对比很强烈。我们没有进小镇,直奔黄色的沙丘。我与于克忠武官随阿陪同军官萨义德中尉冲上一座高高的沙丘。放眼望去,一座座沙丘,此起彼伏,就像一层一层的沙浪,把我们淹没在沙的海洋里。摸着那金黄的沙子,软软的、细细的,从指缝间慢慢地漏下去,真是舒服。

萨义德中尉对我们说,不少人以为撒哈拉是一片沙丘起伏的地域,但实际上只有五分之一的地方由沙丘构成。阿东部和西部地区有不少沙丘,但很多地方是戈壁滩和桌状高原,我们前几天刚参观过的塔曼拉塞特地区属于桌状高原。

14日晚上,阿第三军区司令员举行招待会,宴请前来参加此次参观访问活动的各国驻阿武官,武官团团长罗马尼亚武官代表武官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十分满意阿军方为此次参观访问的安排,衷心感谢他们所作的努力。西德武官还即席朗诵了一首题为《旅行即将结束》的诗,最后提议大家举起手中的酒怀,感谢为我们服务的所有阿尔及利亚朋友。

15日上午,我们一行乘坐C—130型军事运输机返回阿尔及尔,圆满结束为期一个多星期的撒哈拉大沙漠之行。

实地考察撒哈拉大沙漠腹地的时间虽然很短,但让我第一次亲密接触了撒哈拉大沙漠,了解了撒哈拉大沙漠的特性,感受了撒哈拉大沙漠沙漠的魅力所在,还在撒哈拉大沙漠的腹地,接触到了民情淳朴、习俗特别、陌生而神秘的图阿雷格人,还有许许多多为建设国家而服国民役的阿尔及利亚青年,收获颇丰。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曾任驻外武官,文章转自“银河悦读”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