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中国人看世界 > 正文
中非关系的友好历程和光明前景
许孟水
发表时间:2012-12-29 16:07 来源:国际网
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历久弥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冲击,中非关系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古代中非友好交往,到近现代中非风雨同舟、平等互助,再到当代中非建立起“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非关系又站在了新的起点,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排除干扰,将中非关系提升到新的层次和更高的发展阶段。

历史上的中非友好交往

中国与非洲相距万里,却又近若比邻。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双方就互有了解,并有一些间接贸易。考古发现,埃及女王克列奥帕特拉身上的裙子就是用中国丝绸制成的。埃及地理学家托勒密所写的《地理志》,对中国已有明确的记叙。

到公元七世纪盛唐时期,中国和非洲开始直接交往。长安街上出现了非洲人的面孔。他们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被描绘成勇敢、聪明、技艺高超和富有正义感的人。在今天的甘肃敦煌壁画和西安出土的裴娘子墓中,都有黑人形象和黑人陶俑。据史料记载,唐朝时中国和北非及东非海岸就有一些贸易。

宋代指南针的发明,使中非人员和商品交流大增。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甚至内陆国家津巴布韦的考古发掘中,都发现大量中国宋代的陶瓷、钱币和商品。

十四世纪元朝旅行家汪大渊游历过桑给巴尔。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Ÿ白图泰访问了中国。

中非官方往来始于明朝。1405-1433年,我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4次访问非洲,足迹遍及东非海岸16个城邦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非之间的了解。地处当今肯尼亚境内的“麻林国王"曾随船访华,后病死于福州,获得“康靖”谥号。1415年,麻林国使者又来华,带来一头长颈鹿。它成为中国古代称为麒麟的动物原型。

十五世纪后,非洲逐渐被西方帝国主义瓜分并沦为殖民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也在世界列强炮舰下成为半殖民地国家。成千上万中国劳工被迫到非洲修建刚果铁路、达喀尔铁路,或去南非开矿当苦力,或到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和留尼汪的种植园做契约工。据统计,当时仅在南非的“契约华工”就多达6万余人。中非友好交往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而遭到中断。

新中国成立揭开中非关系的新纪元

新中国的诞生和非洲国家的相继独立和解放,开辟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非洲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上个世纪50年代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可谓政治导向阶段。

这一时期是非洲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潮的时期。中国与非洲有相似的历史遭遇,我们全力支持非洲人民的正义斗争,提供了大量政治、道义和物质的支持。当时,中国在自身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支持并帮助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独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赢得了非洲人民的信任和友谊,逐步打开了对非关系。其间的重大事件有:

(1)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始高层接触。当时与会的非洲国家有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今加纳)、中非联邦、利比里亚、利比亚、苏丹等七个非洲国家。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与埃及总统纳赛尔的会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1956年中国同埃及建交,首开同非洲国家建交先河。1959年10月4日,几内亚成为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60年9月几内亚总统杜尔访华,成为中非关系史上第一位正式访华的非洲国家元首。

(3)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10国,提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周总理不顾个人安危访问加纳,感动了非洲。

(4) 1970至1975年,中国提供10亿元人民币无息贷款,援建举世闻名、长达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 64位中国专家付出生命。此举在非洲家喻户晓,竖起中非友谊的永恒丰碑。

(5)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赞成的76票中,非洲占26票,相当于亚洲19票和拉美7票之和。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说,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 44个非洲国家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 第二个阶段从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可以称为经济导向阶段。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发生重大深刻变化,中国与非洲各国情况也有很大改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发展全面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对外纠正了过去曾“以美划线”或“以苏划线”的偏差,改善同有关国家关系。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已获得独立,西方加紧在非推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多党民主制”。非洲国家普遍遇到财政经济困难,更加注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由于我国援非投入一度有所减少,引起一些非洲国家误解。加之台湾当局大肆推行“银弹外交”,最多时曾有7个建交国被台湾拉走。鉴此,我国政府在强化同非洲国家政治关系的同时,着力加大对非经贸合作的力度。

(1) 1996年,中国对对非援助政策作些微调。在坚持对非开展经济合作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互利合作四原则的同时,适当增加传统援助的规模和额度,并更注重推行劳务承包、技术合作、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新政策普遍受到非洲国家的欢迎和接受。

(2) 同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非,提出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中非关系五点建议。经济合作方面,则由原来比较单一的政府间官方援助形式,转入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轨道。这样,中非关系不但增添了新内容,而且更趋成熟和务实。

3. 第三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是战略导向阶段。

中非经过几十年的真诚交往与友好合作,建立起牢固友谊和广泛合作。进入二十一世纪,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得到广大非洲国家的积极响应。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论坛的建立是中非关系发展中最大的创新,标志着中非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多年来,论坛先后召开五届部长级会议和一次峰会,已成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进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在提升中非关系、增进政治互信、促进务实合作、造福双方人民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

当前中非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确立的战略导向指引下稳步向前发展,双方在政治、经贸和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均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夯实传统友好,巩固政治基础,中非关系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本世纪头十年是中非关系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中非论坛不仅巩固了中非半个世纪的友好交往成果,而且还为中非互利合作奠定更加稳定的政治基础。从首届部长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建立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到北京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和非洲领导人一致同意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论坛框架下,中非关系定位不断得到提升,中非友好内涵不断得以充实,中非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中非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第二,加强政治交往,推进人文交流,中非战略互信不断增强。中非合作论坛历届部长级会议均有中国和部分非洲领导人参加,为中非开展首脑外交搭建了长效平台,对促进中非高层交往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2006年11月的北京峰会,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与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出席领导人最多的一次国际盛会,成为中非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2007年以来,胡锦涛主席6次出访非洲。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先后3次访非。近两年,政协主席贾庆林、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多位中国领导人分别访问了非洲。共有29位非洲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6位副总统或副总理、8位议长访问中国或来华出席各类活动。中非高层密集互访充分体现了中非传统友谊深厚,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中非还通过联大期间外长政治磋商机制,定期就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看法,协调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在论坛框架下,中国和非洲国家间议会、政党和地方交往也不断增多,推动了中非各个级别的政治往来。此外,中非人文交流显著增强,双方更加重视两种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和谐共存,更加重视民间交往和双方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中非文化聚焦、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陆续启动,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非民间论坛、中非智库论坛相继建立,增进了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并从各个层面促进了中非之间的战略互信。

第三,促进务实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提升了中非合作的效率。中非合作论坛成功构建了双边和多边相结合的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中非合作资源,统筹规划、全面布局、分步落实,对中非务实合作发挥了政策引领、资源推动、机制保障的全面促进作用。论坛历届部长会议出台的行动计划几乎涵盖中非合作各个方面,规模持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在论坛的带动下,中非经贸关系已逐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宽领域、全覆盖的合作格局。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663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累计对非直接投资金额已达150多亿美元,项目遍及非洲50个国家。目前在非投资的中资企业超过2000家,非洲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投资目的地。中国各类对非投资合作项目共雇佣当地员工35万余人。中非在文化、卫生、教育、科技、旅游、环保等领域合作也全面开花,取得丰硕成果。迄今,中国已累计向非洲国家提供政府奖学金2万多人次,为非洲国家培训近4万名各类人员,派遣35万多人次的各类专家、技术人员和青年志愿者。中非双方合作在22个非洲国家设立29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中非20对知名高校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下结为“一对一”合作关系。

在发展双边关系的同时,中国还与非洲联盟和其他非洲次地区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同非盟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迄今已举行4次战略对话;并与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共同体举行对话和磋商。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非洲和平与安全事务的参与力度,设立了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就和平与安全问题与非洲国家保持密切沟通,反对外部势力肆意干涉非洲内部事务,积极支持非洲国家自主解决非洲问题的努力。此外,2011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高官会正式吸纳非盟加入论坛,进一步扩大了论坛的代表性。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非合作的布局更加合理,合作的机制更加完善,合作更加富有成效。

第四,扩大援助规模,丰富援助内容,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中国着眼于提高非洲自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非洲国家实际需要,在历届论坛部长级会议上都提出对非援助举措,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2000年至2009年,中国对非援助规模增长了10倍。中国援建非洲铁路2233公里,公路3391公里;为非洲国家援建了100多所学校、30所医院、30个抗疟中心和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已落成移交。中国还免除非洲国家截至2009年底政府无息贷款债务186.6亿人民币。2006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推出的8项举措和2009年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宣布的8项新举措,将中国对非援助升至新水平。中国说话算话,与非方密切配合,全面、高效落实各项后续行动,积极兑现承诺,援建项目、捐赠物资、培训人员、优惠贷款、免债免税等措施多管齐下,优先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加工业和制造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还加大对非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2011年非洲之角发生大面积饥荒后,中国向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提供总额4.432亿人民币的紧急粮援和现汇粮援,是第一个将救灾粮食送到非洲人民手中的国家。中国为维护和促进非洲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五,深化团结互助,树立合作典范,中非合作国际影响大幅提高。中非合作论坛为中非合作开创了一个互利共赢的机制,成为引领中非关系不断深入发展的一面旗帜,和国际对非合作的一个品牌。论坛将20多亿中非人民团结在一起,充实了南南合作内涵,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力量,树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论坛定期磋商,表达双方对国际形势的共同看法,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对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非关系已经超越双方范畴,影响和溢出效应不断扩展。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总体上对中非关系给予公正评价,认为中非合作的发展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机会之窗”,推动国际社会更加重视非洲,带动对非洲合作的发展。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和新兴国家纷纷加大对非投入,扩大合作规模,建立或提升对非合作机制。2011年,南非加入“金砖国家”机制,提高了非洲的国际地位,也拓展了新兴国家对非合作的空间。第二届印度——非洲峰会成功举行,为南南合作和新兴国家对非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国际合作伙伴多元化有助于非洲国际地位的提升。与此同时,中非关系也受到一些非议,“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不实论调在非洲也有一定市场,给中非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中非友好关系的光明前景

中非关系经过自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和充满活力,也有了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中非友谊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和非洲人民之中。中非世代友好,既符合双方当前现实利益,更符合彼此长远战略利益。中非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中非关系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非合作的前景,将会更加坚实和光明。

当然,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非关系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2011年以来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增加了非洲形势中的不确定因素。中非合作“量”虽有很大发展,但“质”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中非关系的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但总的看,中非关系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中非关系蓬勃发展的势头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面对当前新形势、新挑战,以及中非人民对中非关系发展的殷切期望,中非双方更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推动中非合作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发展。要让中非友好关系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新形势,提出新目标,推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努力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特别需要树立和强化以下四种“意识”。

一是战略意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态势日趋明显,中非关系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中国与非洲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关注。中非加强合作是双方作出的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中非在全球问题上加强合作,也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崛起,促进世界格局向更加均衡和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从战略高度、以长远眼光审视和运筹中非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要客观理性看待当前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因一时一事影响对中非合作战略价值的判断,通过加强和深化合作逐步化解各类矛盾和挑战。

二是进取意识。经过本世纪头十年的快速发展,中非关系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中非关系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们要有强烈进取意识,从中非双方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和国际事务等各个领域大力提升合作水平,不断充实中非新型战略伙伴的内涵,努力推动中非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是创新意识。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创新。特别是当前中非关系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挑战,中非双方只有开拓创新,才能迎难而上,不断开创中非关系的新局面。中非关系同其他国家对非关系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特点和规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在非洲重复西方殖民者的老路。中非关系的发展需要用新的理论和视角作出诠释。同时,要警惕和粉碎西方大国别有用心挑拨中非关系,以及媒体的毁谤和造谣。

四是全球意识。中非关系是国际对非合作一部分。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其他国家对非合作。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发展是面向合作,面向双赢和多赢。中方愿与其他各方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为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曾任中国驻毛里求斯、喀麦隆大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