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是我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国,对华友好,政策完善,是中国公司和公民投资创业的较好对象国。在南非投资兴业,一要了解国情,不要盲目投入;二要慎选伙伴,不要上当受骗;三要顺势而为,不要一拥而上。最后在南非投资经商,也要格外注意安全。 |
南非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它以占非洲4%的面积和5%的人口,贡献了这个大陆20%以上的GDP。南非气候四季如春,基础设施良好,自然资源丰富,黄金、铬、锰、铝硅酸盐、铂族金属等储量均占世界第一。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构成其经济的四大支柱。新南非政府制定一系列宏观发展战略和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南非还是“金砖国家”的新成员,是我国在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国,对华友好,政策完善,是中国公司和公民投资创业的较好对象国。 但这个号称“彩虹之国”的国家,有着长期遭受种族隔离之害的独特历史,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工会力量强大,贫富差距悬殊,种族隔阂犹存,社会治安较差,行政效率甚低。20多万华人华侨,在为南非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激烈竞争。 我在南非担任6年大使,期间亲自做经济外交工作,并接触了许多在南投资兴业的国企、民企和个体商户。他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我觉得,来南非投资经商,除了遵循选好项目、科学决策、合法经营、互利互惠等基本原则外,还需特别注意“三要”和“三不要”: 第一,要了解国情,不要盲目投入。如果全面了解南非的国情不易,那么至少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市场动态等基本情况。例如,南非的劳工法律严苛,劳动力成本高于非洲平均水平,不允许计件工资,西方公司垄断严重,农业盈利空间狭窄等,并一定要在投资大项目前做好调研,做足功课。如轻率决策,就会遇到很大风险。我国南方一家国企,花5000万美元巨资,收购南非一家贸易物流公司,原意是为“借壳上市”,殊不知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早把该公司的传统业务恶意分流,使之成为一个无用的空壳,我国公司吃了大亏,只得靠出租所收购公司的办公场所勉强度日,惨淡经营。而我国北方的另外两家国企,也花了几乎同样的价钱,收购了南非80多平方公里的几十家连片农场。但因为这两家公司经营体制僵死,缺少运营资金,派驻人员不懂农业,不善经营,最终走向破产。而我某贸易工业集团,与南非林波波省省属矿业公司合作,对方以优质铬矿矿山入股,我公司投入充足运营资金,雇佣人脉资源丰富的当地能人主管劳资关系,大量使用南非的技术专家和工人,国内只来几位高管,既满足了南非“提高黑人经济实力”法案的要求,又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社会和主流产业。这家中南合资公司,最近几年又收购了西北省大片矿区,兴建了新的高炉,事业如日中天。另有一位山东的民营企业家,成功地利用前几年南非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机会,将一个废弃矿区开发成高档高尔夫住宅区起家,赚得盆满钵满。 第二,要慎选伙伴,不要上当受骗。我国公司,尤其是小公司或个体商户,来南非投资经商前,往往对这个国家缺乏了解甚至一无所知,只是听亲戚朋友的说法或轻信“来非洲,好赚钱”的传言,带着一大叠美元撞运气。有的既不懂当地语言,也不懂法规,连登记注册的手续都不会办,只能找人帮忙或与人合作。有人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甚至血本无归。我认识一位梁姓创业者,是个憨厚勤劳的北方汉子。他前几年来非洲种菜、养殖,找到一位已在当地扎根的台湾同胞,委托他代办公司的登记注册手续,谁知这位同胞把老梁的公司注册在自己的名下,等老梁明白过来,财产已归对方所有。梁老板痛定思痛,叫来自己大学毕业的女儿,重新筹资注册,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又重新站了起来。南非社会治安欠佳,竞争又很激烈,但来南非的华人络绎不绝,队伍迅速扩大,由我10年前去南非工作时的不足10万人,几年来至少翻了一番。原因就是,大凡来这里做生意的同胞,无论是单干还是合资,只要找好项目,选好伙伴,经过几年打拼,都做得不错,由帮同乡打工,到租个店铺卖货,到叫来国内的亲戚邻居帮忙自己开店,由小到大,滚雪球般逐渐发展起来。 第三,要顺势而为,不要一拥而上。顺势而为,就是要认识大势。中国有句俗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大势,就是所谓的“天”,是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你再大的“谋事”本领,也未必能够“成事”。什么是中南经贸关系的大势呢?我觉得,双边贸易会继续发展,但将走向更加正规和更显渐进性。两国贸易已由2000年的20多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54亿美元,去年(2012年,编辑注)1-10月已经达到459亿美元。这种急剧扩张的势头将随着基数的扩大而有所放慢,那种大家一拥而上,看什么赚钱便都做什么的局面难以长期持续。我2001年到南非赴任时,在约翰内斯堡商业区只有一个华人批发零售业务的“东方商城”,我2007年离任时已有了五六家同类场所。现在,若加上各类印度“商城”,此类同质低档的商贸城已有数十家之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低,声誉也越来越差。南非政府的监管越来越严,发展的余地自然就越来越小。南非政府出台“新发展道路(NDP)”计划,重点鼓励投资和创造就业,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规律,也发展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我国政府早有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在此情况下,我国公司特别是有资质的大公司,亟应审时度势,加速产业转型和转移,把过时但不劣质的产业向南非这样的国家转移,加大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而中小或小微企业和私人商户,在继续做好贸易的同时,也应顺势而为,向既符合中南两国政策,又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拓展。尽管从事制造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上都比搞集装箱贸易的批发零售复杂和困难,但若有能力,这一步早晚要迈出,这一步早迈比晚迈好。 最后提醒到南非投资、做生意的同胞们把安全问题也纳入成本,这不是南非所独有的问题,但在南非要尤其注意。 (作者是浙江师范大学中非国际商学院院长,曾任中国驻南非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