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回忆录 > 外交亲历 > 正文
也门部落酋长家的座上客
时延春
发表时间:2013-08-08 11:23 来源:国际网
也门共和国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北与沙特接壤,南濒阿拉伯海、亚丁湾,东邻阿曼,西靠红海,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全境以山地高原为主,多沙漠和半沙漠。人口2310万(2008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境内部落众多,酋长集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权力于一身,部落内严格地按照伊斯兰教规和部落中相沿成俗的惯例办事。其中,也门全国势力最强、知名度最高的大部落首推哈希德部落。

我在也门工作期间,到过也门大部分地区,参观访问过许多部落,并经常到部落酋长家做客,有时就住在他们家中。这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也门部落各阶层人士,了解到至今仍流行于也门部落中的一些风俗习惯。

也门是一个农业国家,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出现过大大小小数千个部落。这些部落的形成过程虽不尽相同,但历史都很悠久。在伊玛姆统治时期,部落是当时社会制度的基础和支柱,对也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起过巨大作用。随着历史的演变、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这些部落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变革的巨大洪流尽管在不断地冲击着农村地区,但很多部落仍然严格地按照伊斯兰教规和部落中相沿成俗的惯例办事。

也门全国势力最强、知名度最高的大部落首推哈希德。在历史上,哈希德部落与巴基尔部落同宗同族。据史料记载,在三千年前左右,也门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强悍的大部落,名为萨巴部落,是由许多小部落统一而成的大部落。当时萨巴部落是整个阿拉伯地区有名的大部落之一。后来,萨巴部落推翻了麦因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萨巴王朝。萨巴王朝被赫姆叶尔王朝取代后,虽然不复存在,但萨巴部落依然存在。根据史书记载,从萨巴部落大酋长卡哈兰算起,该部落第十二代大酋长为朱沙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巴基尔,一个叫哈希德。公元9世纪,朱沙姆死前将萨巴部落分给了两个儿子,从此形成了巴基尔和哈希德两大部落。

哈希德部落集中于萨那、哈贾、萨达三省,人口逾百万,首府设在哈米尔。该部落由五十多个中小部落组成,原来划分为四大部分,即苏莱莫、哈里菲、欧赛莫和依兹里。后来,其下辖的大部落由四个演变成七个。部落中的成员几乎都信奉伊斯兰教。按教派划分,它属于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宰德派。由于严格的部落俗规发挥了巨大作用,哈希德部落组织严密,形成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四位一体的实体,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必要时可动员十万人以上的武装力量。这样,哈希德部落才能保持久盛不衰的局面,并在国家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也门公认的首屈一指的大部落,有“超级部落”之称。哈希德部落的首领是阿卜杜拉·本·侯赛因·艾哈迈尔大酋长。艾哈迈尔家族作为哈希德部落的世袭首领已经延续了三百多年。进入20世纪以来,艾哈迈尔家族积极参与也门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其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卜杜拉·本·侯赛因的祖父纳赛尔和其父侯赛因参加了反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之后,他们又长期坚持反对叶海亚国王的斗争。纳赛尔被迫逃往沙特,侯赛因与其长子哈米德继续从事反对也门王室政权的斗争。1960年,侯赛因与其长子哈米德被艾哈迈德国王杀害后,阿卜杜拉继任哈希德部落大酋长。1962年也门爆发推翻王室政权的革命后,哈希德部落一直站在共和一边,反对王室复辟。1967年底,阿卜杜拉·本·侯赛因·艾哈迈尔大酋长亲率六千多名哈希德部落兵,参加了保卫萨那的“七十天战斗”。他多次出任也门议长,是我的一位好朋友。我在也门工作期间,与他交往密切。

我们曾应阿卜杜拉·本·侯赛因·艾哈迈尔大酋长之邀,到哈希德部落参观访问长达一周之久,周游了该部落的很多地方。这次哈希德部落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乘汽车离开萨那不久,便开始进入哈希德部落。我们始而穿过一片平原,继而又穿过一道山冈,然后,进入了一片开阔地。这时,我看到路边有几个农民,便停下来打听地名和部落名。那几个农民异口同声地说:“你们仍然在哈希德部落内!”我们乘车走了一天,于傍晚时分停在一个比较大的村落中。出面接待我们的仍是哈希德大部落中一个中等部落酋长。这位酋长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哈希德部落的不少情况。

哈希德部落是也门迄今组织结构最严密、最完整地保留着古代风俗习惯的一个大部落。在这个部落王国里,各级首领是各级酋长。酋长一般采用世袭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召开部落代表大会的办法选举或改选酋长。酋长当选后,其子便可享有继承权。酋长集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司法等大权于一身,是部落中的绝对权威。在远古历史上,诗人曾是部落中地位仅次于酋长的人物。诗人享有特权,受人尊敬,地位显赫。每当举行部落集会时,大会组织者根据酋长的命令,必请诗人们光临诵诗。有的诗人背诵与集会内容有关的名诗,而大部分诗人则即席作诗。他们都能按照酋长的授意,用诗歌阐述集会的主旨思想。特别在一部落对另一部落宣战的誓师大会上,诗人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他们用富有煽动性的诗句燃起部落兵心中的怒火,激励他们奋不顾身地参加征战。在这种时候,诗人们总是形影不离地跟着酋长南征北战,一方面进行战地鼓动工作,另一方面也写下很多记载战斗背景的诗篇。诗人们往往是酋长的谋士、座上客和代言人。

部落之间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对每个部落民来说,部落领土和尊严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维护自己部落的统一和荣誉是每个部落成员的神圣职责。假如有人干了有损于本部落声誉的坏事,他所在的小部落就会被株连而受到惩罚。我听说,有一次,某个部落窝藏了杀人凶手拒不交出,大酋长就让一批食客到这个小部落大吃大喝,一连数日,搞得家家户户鸡犬不宁。这个小部落招架不住时,只好把凶手交出,大酋长才下令把那些食客撤走。部落之间或部落民之间如要和解,就必须找调解人从中斡旋。如果和解的条件已经谈妥,就由肇事者赔偿一定数额的赎金或实物。一般情况下,由调解人主持和解仪式,争执双方都派代表参加。在和解仪式上,要宰一头牛,用牛血洗刷掉争执双方的仇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化干戈为玉帛”。

有些部落处于高山或沙漠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面临着严重缺水的问题。那里的人不用说洗澡困难,就连用于饮用的水也少得可怜。有一天,我们在山区行车,由于山路崎岖不平,汽车颠簸得太厉害,把备用的水桶颠破,一桶水全部流光。山势异常陡峻,向上攀登难度很大,汽车每小时只能行驶几公里。每前进一段,汽车的水箱便“开锅”一次。在找不到冷水帮助降温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停下来,等水箱的温度降低一些再继续前进。一连几小时的艰难攀登,把我们搞得疲惫不堪,一个个口干舌燥,望着那只空水桶想,能有点儿水喝就好了!后来,终于找到一个人畜共用的蓄水池。我们顾不得讲究卫生,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到池边,痛饮一番,总算解决了缺水问题。与我们同行的也门朋友说,有些地方缺水现象更为严重。有的部落里,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不给水喝,只准吮吸母亲的乳汁或喝一点儿用咖啡豆壳煮成的饮料,目的是让孩子一出生就养成耐渴的习惯。因此,那些部落的人有时两三天喝不到水,还能从事各种活动。

我每到一处,总注意观察他们的服饰。奇特的是,部落中的男性穿裙,女性穿裤。在气候比较凉爽的地区或高山地区,男人下身只穿一条裙子,上身都穿着较厚的民族服装或夹克、毛衣和厚西装上衣,腰间系一条佩带,插一把腰刀,头扎缠头,称为“阿玛迈”。男人的裙子有多种颜色,一般说来,年龄大的穿白色或素色的居多,而年轻人和少年儿童则喜欢穿颜色鲜艳的。小孩子穿的裙子还带有各种花纹图案,十分引人注目。在气候炎热的南部沿海地区,男人下身系一条沙龙,当地人称之为“服托”,上身穿一件短袖衫,有的干脆赤膊。不管在任何地区,每个男子都有一至数件阿拉伯大袍。这种大袍既宽大又简便,穿起来非常舒服。

在一部分高山和沙漠地区的部落里,男人们惯于在身上涂一层叫“尼拉”的蓝花汁,遍身是蓝色。它既可起到御寒的作用,又可做进行自卫的保护色。历史上,部落之间互相讨伐和兼并的战争迭起,一旦战祸降临,很多人身受其害,只好流离失所,逃进深山。他们身上的蓝花汁与山岩的颜色相近,作为保护色,便于隐蔽,有助于逃脱来犯部落兵的搜捕。

也门部落具有好客的传统,我们在哈希德部落参观访问期间,处处受到了热情欢迎和盛情款待。有好多次我们下榻在哈希德部落的村镇,当地酋长就把部落民集合起来,组织夹道欢迎。他们打着手鼓,吹着喇叭,举着腰刀唱歌跳舞。当欢迎仪式达到高潮时,他们就朝天鸣枪。一时枪声大作,欢呼声震天,人群沸腾,整个场面热闹非凡。然后,主人将我们引到宽敞的大厅。我们是入乡随俗,按部落的风俗,进厅前先要脱鞋。进入铺有地毯的大厅后,宾主盘腿席地而坐。寒暄过后,主人再次对我们表示欢迎,请我们品尝各种小点心和糖果。大厅中间一般都放着又长又高的水烟壶,也门人称之为“马达阿”,在座的人轮流抽吸。他们热情地请我试一试。在主人的盛情之下,我接过了水烟壶吸管。烟壶管长达10米,吸管头用木头制成,烟壶内放着烟叶、木炭和檀香,与一个小水壶相连,吸起来咕咕作响,有一股香味。由于大家不停地抽吸,大厅内充满浓烈的烟味和檀香味。

哈希德部落各地酋长都把我们视为贵宾,盛情款待。每到一地,部落酋长便会下令杀牛宰羊,大摆宴席。他们说,部落中最有名的是烤全羊,而其中最珍贵的部分是羊头。他们总是把羊头敬献给主宾。大块大块的清炖牛肉和柠檬炖鸡也是部落的名菜。此外,还有羊油炒米饭、阿拉伯大饼、洋葱拌辣椒、生菜、萝卜、黄瓜、西红柿、水果等各种食品,非常丰盛。所有招待用品几乎一次性上完,摆在大厅中央的地毯上。我们学着主人的样子,席地而坐。用餐时,既无刀叉,又无筷子,全用右手手指撕肉取食,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并在一起抓米饭,谓之“抓饭”。饭后用香皂和清水洗手,主人把大厅中的食物撤掉。然后我们再次进入大厅席地而坐,主人捧上奶茶、姜汤或红茶、咖啡。他们说,这些饮料有助于消化。伊斯兰教把酒类视为禁物,虔诚的穆斯林从不饮酒。在他们看来,饮酒即为犯禁,必须判罪。在外交场合如需祝酒时,则以橘子水、可口可乐或矿泉水之类饮料代替。

在哈希德部落酋长家中做客时,他们问我喜欢哪一种饮料,我总喜欢喝点也门咖啡。这种咖啡醇香味浓,被称之为“阿拉伯比克咖啡”,也就是阿拉伯咖啡,又叫小果咖啡。据史料记载,咖啡原产地为埃塞俄比亚,15世纪传入也门,1658年由也门传入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1696年传到印度尼西亚,1715年传到海地,1727年才传到巴西。现在巴西虽被誉为“咖啡之国”,但其咖啡质量远远不及也门咖啡。20世纪70年代,也门领导人将一袋也门咖啡送给邓小平,邓小平品尝后赞不绝口。在哈希德部落逗留期间,我曾参观过咖啡树。这是一种常年青植物,树身不高,长到5—10年时产量最高,结果期一般为30年左右。也门人把咖啡加工成咖啡粉和咖啡壳,并非常喜欢煮咖啡壳喝。他们把咖啡壳放在开水里煮成粉红色后放上糖,喝起来别有风味。

我在也门多次应邀出席也门朋友举办的咖特聚会,其中有几次聚会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记得有一次,我们应邀去哈希德部落进行参观访问。到达哈贾时,好客的主人杀牛宰羊,请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午餐过后,主人请我们进入专门用来嚼咖特的大厅,叫咖特屋。进屋前,我们先脱掉鞋,入屋后看到大厅中间铺一块大地毯,四周靠墙的部分铺了厚厚的垫子。这些垫子分两部分铺就,一部分平铺在地上,供坐用;另一部分竖靠在墙的下部,供靠背用。平铺的垫子中间放有许多大枕头,形成一个个单独的隔断,每个隔断里放一个小枕头。隔断两边的大枕头可用来放胳膊,另一个小枕头可用来做靠背。我选了一个隔断盘腿而坐,时而背靠墙壁,时而将一只胳膊靠在隔断旁边的大枕头上,时而正襟而坐,听主人讲话,十分惬意。出席这次咖特聚会的也门朋友是部落酋长和社会名流,也有少数地方政府官员,我们边嚼咖特边交流。他们对中国的情况很感兴趣,提了不少问题,我一一作答,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也抓住这个机会,向他们询问了有关也门部落的情况,尤其是哈希德部落的一些风俗习惯。他们也详细地介绍了这方面情况,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

哈希德部落招待客人讲究礼节,在送走客人之前的最后一道礼节是熏檀香。也门市场上卖的檀香都是从印度和东南亚一带进口的,价格昂贵,被部落人士视为珍品。茶余饭后是主人点檀香的最佳时间。我们盘腿坐在大厅中,看到檀香冒出缕缕青烟。它那浓郁的芬芳溢满大厅,使每个人都感到轻松愉快,宾主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这时,主人走到面前,解开我们的外衣纽扣,撩起衣服的下摆,端起青烟袅袅的檀香香炉,逐一熏过我们的衣袖和领帽,再在我们衣摆下面吹几下檀香,使香气进入我们的衣服里,让我们把这股香气带走。与此同时,主人还拿来名贵的香水,喷洒在我们的头发和脖子上。这一方面表达主人对我们怀有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请客过程全部结束。由于事先知道“檀香熏过客告辞”这个阿拉伯典故,我们便用美好的语言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随即起身告辞。

那次哈希德部落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那里的人民以淳朴的感情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朋友的友情。他们对我们所怀有的情谊是那样醇厚,就像檀香的香气一样令人陶醉,永远萦回在我们的心田。

(作者曾任中国驻也门、叙利亚大使)

 

责任编辑:赵光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